•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5 14: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史书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造了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62艘。

明代一丈大约等于现在2·8米,也就是,这些船都是百米以上长。现代专家估算,其排水量能达到惊人的2万吨。2万吨什么概念?相当于现代一艘大型巡洋舰了。要知道,我国第一艘航母排水量也就6万吨!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所以,如果刘大夏真的把郑和船队的档案都烧了,那他真是个罪人,跟焚书坑儒差不多。

但是,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跟明代有关的一些史料都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且众说纷纭。有的说刘大夏为了阻碍皇帝重启郑和的航海事业,故意把档案藏了起来,比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等;有的说刘大夏为让皇帝死心,直接把这些档案烧了,比如顾起元《客座赘语》。总之,刘大夏烧没烧郑和的航海档案,这是个悬案。

但是,刘大夏为什么阻碍皇帝重启郑和的大航海呢?这要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儿子)派遣的。而明成祖朱棣实际上是篡了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孙子)的位(朱允炆想削藩,朱棣于是起兵取而代之)。篡位后,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永乐三年,朱棣命令郑和出使西洋。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出使西洋的目的,书面上是为了联络各国,宣扬国威。但史学家分析,这是朱棣心虚的表现。因为篡位,所以努力想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正统。另一方面,许多人猜测,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不论何种原因,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官方的预期,确实宣扬了国威。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郑和一路南行,最远甚至到达了波斯(伊朗)。他一路锄强扶弱,平定过他国叛乱,也替当地打败过海盗,还把先进的中华技术带到了各地。至今,有些东南亚国家还有纪念郑和的各种建筑遗迹,比如郑和祠堂,三宝井等。

归来后,郑和不仅带回了各国使节,也带回了各种奇珍,甚至还有一头麒麟(其实是长颈鹿)。但是,朱棣并没有把航海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他的航海,理想主义过于浓厚!他没有靠航海开展贸易,甚至还做起了亏本买卖。每次外国使节带礼品来朝贺,他都加倍回礼!几次三番,搞得各国都学会了薅大明的羊毛。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抛开给各国的“回贡”不说,郑和船队到后期,船只数量超过了百艘,人数接近3万!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设备维护费,人员安置费等,一直靠政府出钱养着,给政府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其实比较起来,每次下西洋,和出兵打仗没差别,而我们都知道,打仗是最费钱的。所以,航海确实成了个的不正当营生。

终于,经过6次下西洋,也就是朱棣去世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了下西洋的行动。虽然后来又有了第七次下西洋,但这一次,郑和死在了路上,最终下西洋一事被彻底停止。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然后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时,有太监劝宪宗效仿明成祖下西洋宣扬国威,于是找到管档案的刘大夏,刘大夏却说航海档案没有了,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这么看来,刘大夏的初衷倒是好的,下西洋确实。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其实是有碍国运的。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一个世纪,而且郑和的船队规模比哥伦布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如果下西洋能继续下去,甚至想得好一点,皇帝同意航海贸易,那有了经济收入,中国率先实现环球航行也或未可知。实现环球航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便有了更广的世界观,如此,中国未必会出现后来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是,世事无常,谁又能预料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5 1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刘大夏与郑和下西洋档案的隐秘往事
在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郑和七下西洋无疑是一段令人瞩目的篇章。然而,关于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详细记录,却似乎被有意掩藏。其中,刘大夏作为关键人物之一,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后世
2024-10-10 20:45:00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赞扬者将重点放在体量和感官层面,认为三宝太监的远航让明朝威严远播。反对者则将焦点置于经济账,觉得如此耗费巨大的工程并没
2024-09-28 20:50:00
郑和七下西洋,为何我国还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海时代,依旧实行海禁政策,西方开始逐渐赶超我国。但郑和曾在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七下西洋,要早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其船队规模也远非后来的麦哲伦、哥伦布可比。那么我国为何
2023-01-06 20:37:00
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相比,郑和下西洋就是一次不计成本的出国旅游
实事求是地说,从人类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讲,郑和下西洋绝对是一次壮举,但是从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讲,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件事儿就是昙花一现,当时挺热闹,可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
2024-11-01 10:41:00
郑和船队,就是当时大明版的东印度公司
很多人都在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倒认为没有那么复杂,肯定捞钱去了,要是没有点实际的好处,永乐帝吃饱了撑的吗?好几次都派那么大的舰队出去后溜达,可以这么说,郑和的船队就
2024-10-28 11:31:00
明朝郑和为什么只下西洋七次,第八次怎么不去了?
...西洋指针,因此在地理名词上就有“东洋”和“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官方行动,几万人、几十条大船的行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次航海行动,比
2023-02-20 19:50:00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3大原因让封建再也造不出宝船
俗话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七下西洋的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在中国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了。那么,是历代封建皇帝无力也无钱出海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郑和逝世
2023-04-25 10:57:00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时的中国还是很有可能成为近代史中领先的强国,他就是郑和。郑和的功绩就不必多说了,可以说,当时成为世界霸主,建立日不落中华帝国的不二时机就在眼前,可由于明王朝的理学观念和我们接
2023-07-08 08:33:00
明朝的皇帝为何有八分之一死于落水
...面对的问题却是,一是没有权利,二是没钱。正德想重启郑和下西洋,从土族走私商船中分一杯羹,从而达到财政丰满。而天启使用魏忠贤,对全国那些拥有大面积土地,而不交税的各大世家征收税
2023-08-05 21: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
大皖新闻讯 大皖新闻记者近日获悉,庐江县将上马冶父山区域登山步道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为这座蕴藏千年剑魂的文化名山织就一道防火安全网
2025-08-21 13:56:00
福州铁骑开辟4分钟生命通道。被救者:给他写了封感谢信,但还不知道姓名。
2025-08-21 18:20:00
抗战中的太原: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东蒲村伏击日寇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阳光炽白地铺在东蒲村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卷起细碎的尘烟,与田垄间零星绽放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20 08:09:00
36幅墙绘讲述婚俗故事,聊城这个小村庄让传统古礼“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中熠熠生辉。“终身大事”这一称谓,真切传递出国人对待婚姻的庄重与敬畏
2025-08-20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2025-08-20 12:50:00
百年铜柱 千里边陲:吴大澂晚清勘界固防的爱国史诗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一楼《吴大澂固防》展区内,一件特殊的展品静静诉说着100多年前的边疆风云。这座高大的铜柱复制品,虽不及原物历史悠久
2025-08-20 15:01:00
千年一滴青州醉,此酒曾入东坡杯
大众网记者 杨晓玲 潍坊报道这场时间与匠心的千年对酌,是历史与风土的无声契约。青州大地,仰天山下,狮子峪内,一滴酒藏着半部华夏酿酒史
2025-08-20 16:0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潍坊籍军旅作家丁一鹤撰写的《尽美中国--王尽美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赠送给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作为教材。视频是作者讲述了撰写王
2025-08-20 16:03: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背后的故事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作为“人民军工摇篮”,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禀赋:1939年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2025-08-20 17: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