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28 20:5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赞扬者将重点放在体量和感官层面,认为三宝太监的远航让明朝威严远播。反对者则将焦点置于经济账,觉得如此耗费巨大的工程并没有换来多少实际利益。

尽管看似严重对立,上述两种观点其实都完美成立,只不过类似盲人摸象般片面。唯有将所有信息融会贯通,才会意识到下西洋的确有让皇帝获益,代价则是需要更多人来为之买单。祖制与民争利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明朝的海禁之恶源自朱元璋的变态锁国心理公元14世纪末,朱元璋为自己亲手建立的明朝订立多项祖制,其中就有声名狼藉的海禁政策。虽然初衷只是断绝浙东反抗势力的后勤供应,但在事态彻底平息后仍未有任何松动,甚至在继承人手里还要不断加码。其核心思想在于控制,而底层逻辑则是与民争利。事实上,明朝之前的统治者早有两种海禁案例。其中,隋朝灭陈后的管制较为严格,强调对新占领区的全盘掌握,还闹出过遍及整个江南地区的大规模起义。虽然靠武力加以弹压,但政策本身也很快随短命政权一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后来的元朝统治者,亦有出于商业利益寄出海禁,期望用朝廷出资参股的官营舰队取代民间船只。可惜只从1292年维持到1322年,就因为成本过高、得不偿失而宣告作罢。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明朝海禁具备前人类似政策的所有特点相比之下,始于朱元璋的明朝海禁可谓集大成者。既要将有限的商业利润归为朝廷,又极端强调对属地居民的人身控制,故而收支失衡也在所不惜。除坚决取缔商船下海外,索性连寻常人家的渔船都列入违禁品。任何外邦需要互通有无,都必须走严格限定的朝贡规制,以便将攥在手里的收益实现最大化。公元15世纪初,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基本延续太祖留下的大部分规章。原有海船被悉改为平头船,确保其在技术层面无法展开远距离航行。当时,明朝不仅需要定期出兵草原,还主动深陷越南战场。若再算上修建紫禁城、长城防线、大报恩寺和强化厂卫制度的花费,无疑对财政开源具有强烈诉求。这才重视起尚有利润空间的海运,派郑和率领的大型编队远赴海外各地。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航线图后来的七次远航中,郑和依靠各邦收集来大量奇珍异兽,送回国内供皇亲国戚们欣赏把玩。但真正的核心货物确是胡椒和苏木。前者主要产自印度的马拉巴尔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从南方传入内地,而且一直是相当重要的高档调味品。后者基本来自南洋群岛,具有抗菌和抗凝血特性,还能制作成珍贵的红色染料。由于明朝禁止私人贸易,这些蒙元时代就逐步普及的硬通货开始更为紧俏,足以为皇帝私人把持的府库填充巨量财富。根据明初史料记载,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的价格仅为每斤0.01两,而运回国后的价格会暴涨到每斤0.2两。前后足足20倍差价,基本可以覆盖掉郑和宝船队的出航开销。尽管240艘舰船+27000多人的组建费用更为昂贵,但基本是由朝廷的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而周期回本的利润却有相当部分属于帝王本人。这就形成一种“皇帝吃饱、其他人饿倒”的畸形逻辑,并且随时间推移波及到更大范围。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胡椒与苏木是郑和船队带回来的主要商品新规与体制争利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下西洋的巨大利润很快就因为供过于求而衰竭尽管郑和远航之初的收益相当可观,却架不住官营指令性运营模式拖累。随着大量胡椒。苏木涌入国内市场,零售价格也因供大于求而持续走低。短短两年时间,明朝的胡椒价格就已经跌至每斤0.1两,基本与最近的海外集散地持平。如此一来,下西洋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仓库里的陈年旧货迅速溢出。此时,明成祖朱棣居然推出“折俸新规”。简单来说,就是用卖不掉的硬通货抵扣官吏工资,希望靠体制的力量清理库存。顺便节约出日常开支,给花销甚多的中央财政减负。由于具体发放时的定价权在自己手中,所以能依旧按每斤0.2两标准充数。一来二去之下,因郑和下西洋造成的亏损得以平账,而更多资源被腾出来投入皇帝重视的领域。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的利润几乎全由皇帝个人独享结果,本就工资偏低的官员们怨声载道,却苦于对合法性存疑的君主恐惧而不敢直接声张。毕竟,享受此待遇的群体主要是文官、小吏,并不涉及军事卫所和锦衣卫,自然不可能在抵制态度上保持高度统一。何况,作为人口最大基数的农民没有被直接冲击,根本不会与自己眼里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产生共情。哪怕经济传导链条的末端难逃影响,终究是如温水煮青蛙般体感较轻。公元1424年,朱棣在漫无目的草原之行中驾鹤西去,耗资巨大的下西洋航行被短暂叫停。然而,独享官营收益+变相减薪的诱惑太过巨大,让稍后掌握大权的明宣宗朱瞻基垂涎欲滴。于是,本已赋闲的郑和再度出山,率领宝船队到海外疯狂扫货。不久,明朝的折俸差价再创新高,达到史无前例的每斤1两水准。至此,原先的克扣彻底升级为掠夺,足以让满腹圣贤书的官吏们在心中骂娘。奈何庞大的厂卫体系无孔不入,才不敢在私人笔记或对话中悄悄透露。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明朝的折俸差价在宣宗时期达到顶峰到了1436年,由于朱瞻基病逝和刚刚继位的明英宗年幼,辅政大臣得以借皇帝之名停罢采买营造。明朝的下西洋贸易彻底落下帷幕,并且再也没有被后来者成功恢复。同年,后来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出生。虽无经直接经历浩劫年代,却始终保有士大夫们的凄惨记忆。故而在成化年间担任车驾郎时,为防止明宪宗重走老路而故意藏匿下西洋档案,乃至如传闻谣传般偷偷焚毁。不少现代读者对其行径嗤之以鼻,却丝毫没考虑过当时人的恐惧根源。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因疑似焚毁郑和档案而遭抨击的刘大夏恶政与规律争利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下西洋给皇帝带来的好处远非奇珍异兽事实上,郑和下西洋本身算不上问题核心,关键在于明朝皇帝所秉持的恶政意图。因为自汉武帝大搞盐铁专卖以来,历朝统治者总是惦记民营利润,无论丰厚还是微薄,都必须让自己分一杯羹。这种思维不断升华,就演变成对全盘垄断的迷之渴望。起初似乎能达到富强国家梦想,本质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引发代价高昂的反噬效应。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在运行白银流通前明朝官员的俸禄一样以铜钱为主 诚然,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会有延时,经常需要看不见的手来予以限制。但垄断属性强化到一定程度,运行效率就不升反降,从而彻底被灵活度高的民营对手甩在身后。最终免不了休克瘫痪,只因与正常规律背离太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如此大规模的航海行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是踏遍亚欧大陆每一寸土地;明朝想要世界认识它,于是郑和七下西洋造访各国。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背后藏着什么教科书里没说的秘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贵族少年1371年元朝一位姓
2024-10-14 10:54:00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吉隆坡12月25日电 题: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专访马中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中新社记者 陈悦郑和七下西洋,至少五次驻节
2022-12-25 17:58:00
七下西洋颂和平天下为公谋大同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郑和七下西洋颂和平天下为公谋大同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雯 摄黄昕莹位于祖国内陆西南边陲的云南虽远离海洋,却走出了一位世界级的航海家—
2023-07-11 07:05:00
揭秘郑和七次远洋的动机与收获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是寻找建文帝余党,二是宣扬大明国威,三是防范帖木儿的威胁。至于具体是哪种原因使得郑和七下西洋,我们不得而知,但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
2023-10-22 15:40:00
郑和下西洋的船到底有多大
...人却开启了中国航海新时代,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郑和。郑和是皇宫里的一名太监,被朱棣选中,参与了这次大航海的活动,这次活动最后也成为一大壮举,流传于后世,被人们所知晓,他本
2023-05-14 06:40:00
原创印度洋捞出石碑,上面有3种文字,专家凭此道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十分安乐。其中要说朱棣做过最有成就的事情,那便是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起到了宣扬明朝威望的作用,也促使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朱棣为何派郑和下西洋,世人对此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
2024-11-18 14:22:00
郑和:从云南战俘到传奇航海家
...在随后爆发的“靖难之变”中,马三宝屡次立下战功。3.郑和的诞生:朱棣的赏识 朱棣对他的赏识和信任达到了顶点,最终赐给他“郑”姓,并升为四品太监。从此,被世人所熟知的郑和诞生
2023-12-11 05:43:00
为什么郑和航海而中国不富,葡英荷西航海却殖民世界?
关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使明朝带来像英西葡荷那样那么大的殖民和财富收益,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虽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史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其中有
2024-12-22 14:38:00
郑和下西洋带回两只什么动物,骗的朱棣稀罕至极
...麒麟”的神秘生物痴迷至极,这两只异域生物是由航海家郑和从遥远的西洋带回,成为了朱棣宠爱之物。但是,郑和的航海之旅并非仅为寻找这对“麒麟”,朱棣对他的支持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2023-07-15 18: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