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5 17:5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吉隆坡12月25日电 题: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专访马中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

中新社记者 陈悦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郑和七下西洋,至少五次驻节马来西亚马六甲。马中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认为,郑和与马六甲的故事发生在600多年前,但留下的精神遗产,依然影响着马六甲,并为马中关系发展和当今世界带来启迪。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回顾郑和在马六甲的历史和在马六甲留下的遗迹。

颜天禄: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明确记载到过马六甲的就有五次。根据史书记载,郑和第一次抵达马六甲时,就册封该地国王,并且协助马六甲缓解了当时面临的海盗及外敌侵扰问题,为马六甲发展成贸易中心创造了有利环境。

史书也记载,马六甲是郑和船队的重要中心站点。郑和在马六甲筑官厂以囤钱粮,建行辕以寓随从,其官厂的遗址,就在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地鸡场街。郑和每次到达马六甲,就在该地储备粮食设备供余下航程使用。

此外,来自郑和“三宝太监”之名,马六甲至今还有三宝山、三宝井等。

三宝山是当地华人的义山,根据史书记载和当代考古,当地留有可追溯到明代的古墓,相传是郑和随员的墓葬;在当地传说中,三宝井是郑和为取水所掘。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当地峇峇娘惹族群也传说自己是郑和船队成员和当地马来族群通婚的后代——这虽尚无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却反映了当地民众对郑和的纪念之情。

需强调的是,直到今天,郑和留下的遗址在马六甲依然为各族民众精心保护,不断发掘,发扬光大。我和我父亲长期担任鸡场街工委会负责人,振兴了鸡场街老街,并成功协助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今老街一改此前破败景象,重现繁华,各族民众和睦相处。郑和也成为鸡场街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在马中文化工作者努力下,马六甲还会有越来越多郑和遗迹被发掘出来。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马六甲海边的送王船申遗成功纪念碑。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对马六甲几百年来的发展繁荣起到怎样的作用?

颜天禄:马六甲是郑和精神的重要辐射地,郑和在马六甲留下了重要精神遗产。

首先,回顾历史,就在郑和来到马六甲后的一两百年间,葡萄牙人就侵占了马六甲。此后,其他西方殖民者又陆续殖民马六甲。相比之下,郑和到马六甲带来的不是枪和炮,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商贸机遇;不是战火与殖民,而是和平与繁荣。

马来西亚史书《马来纪年》记载,郑和曾组织当地军民筑起古城墙,修建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晚上派人巡逻,制订一整套警卫制度,不仅扫除了城内的不安定因素,也利于都城保卫。

马六甲安定的局面,吸引了各方商贾前来交易。有记载指出,在当时的马六甲,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带来了欧洲、波斯湾地区和印度的商品;郑和船队则带来了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马来群岛的商人带来了各种香料土产。无怪乎阿拉伯商人称这里为“马拉卡”,意思是各式各样货物的集散中心。

总而言之,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中,郑和带来的是和谐而非对立,带来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郑和和谐包容的文化精神,也深深烙印在马六甲这座马来西亚建国古都、文化名城中。今天,如果到鸡场街上走一走,就可以看到,数百米的街道上,佛寺、兴都庙、清真寺以及基督教堂比肩而立,各种文化、宗教和睦相处。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马来西亚马六甲各族裔民众和外国游客齐聚鸡场街,共迎华人新春佳节。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历史上郑和如何推动马中交流,郑和精神在今天又对马中交流有何启迪?

颜天禄:有马来西亚学者总结说,马六甲王朝建国后,有两大历史成就,一是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二是和明朝建立的密切邦交,这两个历史成就都和郑和息息相关。如前所述,郑和协助马六甲达成安定的外部环境,促进了马六甲的贸易。郑和还曾护送马六甲苏丹祖孙三代前往明朝朝贡往返,密切了马六甲和明朝的友好关系。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广东广州,《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上展出的瓷器。陈骥旻 摄

根据历史记载,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初百余年间,马六甲王国遣使中国共计20多次,其中由国王或苏丹率领使节团出访共有5次;明朝皇帝也遣使回访14次。可见在16世纪,马中之间就建立了多么密切的关系。这离不开郑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郑和当年的伟大外交航海事业,为马中两国奠下邦交与友谊的基石。时隔数百年,马中关系在今天依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马六甲也和中国江苏省——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建立密切的省州关系。

在新冠疫情期间,当中国遭受疫情的时候,我和马六甲各界立刻动员起来,全力支持中国抗疫;马来西亚和马六甲抗疫也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和经验分享,两国体现出如马来谚语所言“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的兄弟情谊。

“郑和精神”的核心理念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相通。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一定能结合马中双边力量,创互利共赢局面。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观众在云南昆明郑和纪念馆内参观。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郑和的精神对当今世界有什么启迪,应如何践行郑和精神促进世界和谐?

颜天禄:当今国际局势日趋复杂,我们应以郑和的和谐包容的态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求同存异,追求互利共赢,并在面临全球性灾害和威胁时共同应对挑战。以新冠疫情为例,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才能促进各国携手发展,度过大流行病威胁,共迎疫后经济复苏。郑和在几百年前以自己的实践,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颜天禄:郑和给马六甲留下了什么?

颜天禄,马中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马六甲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马来西亚宗乡青联合总会永久荣誉总会长,曾两度担任马六甲州政府对中国事务特使,曾担任过三届马来西亚宗乡青联合总会总会长。长期致力保护文化遗产,在其积极参与推动下,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鸡场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积极推动中马两国联合申报闽南民俗“送王船”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于2008年荣获马六甲州元首封赐一级“拿督”勋衔、2012年获选马来西亚国家杰出青年领袖、2014年荣获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颁发“中马友好之星”纪念章、2016年荣获马六甲州元首封赐马六甲卓越勋章“拿督威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1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郑和下西洋:历史使命与真相探寻
...其是与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及其对建文帝的追寻密切相关。马六甲的战略地位马六甲,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不仅是商贸的集散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的马六甲仍保留着郑和当年航
2024-12-02 09:35:00
...的第一程,从此也让世界上多了一口神奇的井,郑和途径马六甲,与马六甲国王结识,觉得这个国王很有才华,就上书明成祖,紧接着明成祖就把汉宝丽公主下嫁马六甲,为两个国家奠定了友谊的基
2023-08-17 14:01:00
东南亚最神奇的一口水井,原是明朝一位宦官所建,结果被多次投毒
...明朝宦官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五次路过马六甲,并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比如如今的马六甲唐人街的尽头,就有一个专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六百周年的郑和文化馆。今天笔者
2025-03-28 18:17:00
郑和在马六甲修建一口井,600多年间被4个国家抢夺
...。时至今日,满刺加国虽然已经不再,但是三宝井依然在马六甲地区人们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23-04-17 09:27:00
...行体验。随着免签政策实施,中马旅游热正在持续升温。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鸡场街想尝试正宗娘惹味道。“娘惹菜味道
2025-05-02 14:54:00
国际观察:中马经贸合作助力中国东盟互利共赢
...长。郑和七下西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五次驻节马六甲,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昔日邻邦“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如今,两国正携手推动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与马来
2024-09-25 16:42:00
为何明成祖朱棣要坚持郑和下西洋
...也有人口过去做生意讨生活,但华人在南洋最远只能去到马六甲,马六甲一过就是印度洋,而印度洋的大风浪不是南洋可比的,很可能的一点就是当时技术能力过印度洋损耗极大,亏本买卖没人做,
2024-04-26 15:31:00
中新网马六甲8月26日电 (记者 陈悦)“2024年吉隆坡世界书法嘉年华”推介会25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据介绍,“2024年吉隆坡世界书法嘉年华”将于11月1日至10日在马来
2024-08-26 10:38:00
...和塔、三宝港和三宝佛公,斯里兰卡的郑和桥,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三宝井、“郑和脚印”,印尼三宝垄的三宝洞、三宝墩、三宝井、三宝河和三宝圣碑等,为云南的海外统战工作奠定了文化
2023-12-19 09: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