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会派遣郑和下西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6 15:1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流传最广的解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透露了有关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祖父朱元璋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但是朱允炆仅做了四年皇帝,便被他的叔叔朱棣取而代之。“靖难之变”时,宫中一场大火,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自焚了,也有人说他逃匿当和尚,还有人说他跑到海外,总之是“不知所终”。对于建文帝的失踪,明成祖一直耿耿于怀,听说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成祖就动了到海外寻找的心思,于是便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当明成祖得知建文帝在云南一带活动后,这个疑问实际已经消除了。因此明成祖几次三番去海外探寻其下落的说法不足为信。如果说寻找惠帝为虚,那么向海外“示中国富强”、沟通彼此往来则是无可置疑的。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在大明朝的东南,是汪洋一片以及一些半开化未开化的岛屿。西北原是帖木耳大帝的领土,帖木耳曾一度希望远征中国,但未能如愿。帖木耳去世后,其继任者势力远不如前,已重新向明朝遣使朝贡。西方的欧洲此时战乱不断,瘟疫流行。印度也已衰落近千年。此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势力可与大明帝国争锋。明成祖统治下的明帝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技术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此时农业发展,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矿冶、纺织、陶瓷兴盛;造船业,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水手的培养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明成祖朱棣又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扬威海外、夸示富强、树立声望,已是势在必行。为了宣扬国威,明成祖还专门昭示:“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顺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虏诚来朝,咸锡皆赏。”明成祖之所以能选中郑和,除了认为他勇敢、机灵、有胆略之外,还因为郑和本身是伊斯兰教徒,有利于同西洋各地的教徒进行交往,以实现敦睦外交的愿望。当然也不排除这样一个意图,郑和身为宫廷内官,也可以兼为明皇室从海外采购奇珍异宝。明成祖的理念通过郑和的远航得到了传播。同行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郑和在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推行的都是“和平外交”政策,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仅有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次,那也是在被迫无奈情况下进行的防卫性还击。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是为“宣教化”,包括“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所谓“正朔”即中国历法,还包括中国人民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和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客观上,大航海对外传播了中华文明,输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远航,“宝船”带往各国的,都是华夏文明瑰宝,无论丝绸、瓷器、药材、工艺品、金属器物等,都十分精良,堪称极品。郑和的船队把它们带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对促进各国的文明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很多地方都保留下了郑和的遗迹,以表达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郑和的远航带来朝贡的繁荣,当时各国来明使臣络绎不绝,以求得到明朝的庇护,同时还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华,出现了“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况。勃泥(今文莱)、满剌加、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剌朗(今属菲律宾)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团前来,可谓盛况空前。明朝的接待极为隆重,赏赐丰厚。据史书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三月,满剌加国王率团来华回国时,明成祖在玄武门设宴饯行,赐予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三万多锭、锦六段、彩段五十八表里、纱罗各二十二匹、绫四十六匹、锦五百多匹、绵布三百多匹、织金罗衣一袭、素罗衣十三袭;赐王妃素罗衣十二袭、绢女衣十七袭,赐其随从衣物不等。隆重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使得异域各国对明帝国都心悦诚服,有的使臣甚至愿意长留于此。勃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在访问期间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足见其对中华礼仪文明的景仰。明成祖以王礼将他葬于南京城南石子岗。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西王和峒王率家眷官员三百四十多人来访。返程时,途经山东德州,东王不幸染病身亡。明成祖命在德州北部择地厚葬之,并亲书石碑。即使在明成祖去世后,继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给郑和的“往谕诸番国”的诏书上也说:“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仍然在贯彻成祖的旨意“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并且就在这年,郑和船队从福建长乐泛海南下时,特地在长乐南山寺立了一块碑,在碑文中写道“宣德化而柔远人”,表明了远航的意义所在。带着“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郑和率领着大明朝的船队,扬帆南下,出现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世界南方海域从未出现过如此壮丽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上千面帆张起,旌旗招展,异常绚烂。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只有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充足的食物补给,这样的远航才能成为可能。郑和所处的时代,中国科技成就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指出,郑和船队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元两代的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已经为明初造船业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已设有专门的造船机构,名曰“造船务”,当时就可造“楼船百艘”。除了楼船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战船,车船也得到广泛使用。当时海商船大小不等,大的可载五六百人,小的叫“钻风”,有“八橹”或“六橹”,可载百馀人。从南海出发的远洋巨船“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蔚为壮观。宋代的远洋海船向西已沟通了直达红海和东非的亚非航线,向东对日、朝的航线也有进一步发展。元代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日趋成熟。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三千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明初,造船务属中央政府的工部都水司,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卫都设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也是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制造地。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造海船数达二千多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一千二百多艘。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明史·兵志》这样形容它:“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上张,其屋高耸,设楼三重于上……其桅二道。”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其中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七丈,粗六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两丈五,宽七尺九寸。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才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郑和宝船。此外,船队中还包括相当规模的“马船”、“粮船”、“座船”、“战船”、“水船”等。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郑一钧介绍,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术与汉代以来单纯的占星法不同,已由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为一整套“过洋牵星”的航海术。郑和船队在过洋牵星时,常南北或东西两星同时并用,互相核对。最常用的是通过观测北辰星的海平高度,来确定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对船位。《郑和航海图》中所注的过洋牵星数据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即反映了郑和航海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为后世留下了我国最早、最具体、最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郑和船队在航海实践中还形成了一整套有独创性的地文航海技术。一旦阴云蔽天或海雾迷漫时,舟师看不见日月星辰,为了使船舶在行驶中不致迷航,就必须依靠地文航海技术。罗盘的应用大大超出了以往指示南北方向的范围,发展为主要用于测定针路,依靠罗盘指向确定行船的方位、航速、航距和路线,并选择确定最佳的航线。郑和船队还把航海天文学与导航仪器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航行方位的精确程度。而西方的航海家们,一直到十五世纪末还是靠观察南半球可见的南极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简单仪器来定航行方位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成祖朱棣为何独宠郑和下西洋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不仅政治手腕强硬,而且颇具远见卓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老人家为何会选中郑和来担当下西洋这一伟大使命。难道郑和是隐藏的“航
2024-04-19 10:41:00
明成祖为何让郑和七下西洋,仅仅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吗?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不过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对外扩张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罢了,当然,也进行了大量的商贸活动,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流。但是,在小编
2023-10-21 11:47:00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非结交友邦,更不是寻找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浪费财力?并非如此,明成祖:赚银子全靠他了导语: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在海天之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诸多蕃岛之民纷纷前来下拜,迎接天朝使者的到来,随即获得了上使郑和赐予
2023-08-31 17:03:00
为何明成祖朱棣要坚持郑和下西洋
朱棣是中国唯一具有海洋意识的皇帝,永乐朝的中国,正在走向海洋帝国。这是中国文明避免衰亡的唯一正确道路,在欧洲大航海之前,朱棣有魄力做出如此前瞻性的选择,可谓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中国
2024-04-26 15:31:00
郑和下西洋真的带回了一只神兽麒麟吗
...看完后让人哭笑不得。永乐三年(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首次远航,于宣德八年(1433年)结束,先后远航过7次,拜访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今人们已知郑和下西
2023-07-23 16:32:00
靖难之役后大明百废待兴,为何朱棣还派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五征北漠,开疆破土;修永乐大典,传承文化;改革吏治,完善内阁;迁都北京,守卫国门等等。不过朱棣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要数下西洋了。1405
2023-05-14 09:33:00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顺道把一个国给灭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航海行动,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前后七次远洋航行。按照明史的官方说法,如此规模的航海行动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向周边小国展现大明的强盛。当然民间也有传闻说郑
2022-12-19 14:18:00
郑和七下西洋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动因
...禁海令,对南阳的态度采取消极的保境安民政策,而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何突然转为积极经营海外的政策?直接原因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洪武年间,征战连年,北征蒙古,东南防倭,西南藩
2023-11-11 05:55:00
郑和下西洋:历史使命与真相探寻
...壮举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动机,尤其是与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及其对建文帝的追寻密切相关。马六甲的战略地位马六甲,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不仅是商贸的集散地,更是文化交流
2024-12-02 09: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