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消失的课间10分钟”背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1-20 15:18:00 来源:澎湃新闻

近期,“课间10分钟”话题持续受到关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谈到,“个别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情况除了安全因素的考虑,有的也是受到场地限制的影响”,并针对运动安全风险问题强调坚决不能“因噎废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边玉芳日前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中介绍,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设置课间10分钟是儿童注意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身体健康的需要,不管原因如何,“消失的课间10分钟”现象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会对儿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消失的课间10分钟”背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边玉芳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在专访中,边玉芳从“学习竞争文化”、教育“内卷”、家长的教育焦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和见解。

她说,现在很多孩子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变成了“吃饭-学习-睡觉”的循环往复,单调且无趣,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为此,她提出“要重构孩子童年生活”。

面对“内卷”“学习竞争文化”,边玉芳认为,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变,如果人们还热衷于去跟别人比,在人口下降之后依然会存在竞争激烈和“内卷”的问题。

在边玉芳看来,“每个人都是‘天选’之人,家长也应该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为‘天选’之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方面。”

边玉芳强调,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支持孩子走向自己的“天选”之路。

以下为澎湃新闻与边玉芳的对话:

设置课间10分钟符合儿童大脑发展需要

澎湃新闻:近段时间以来,“消失的课间10分钟”话题很受关注。你怎么看待“消失的课间10分钟”现象?

边玉芳:要设置课间10分钟,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周期的,我们无法长久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研究显示,儿童保持注意力稳定的时间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长。

所以,设置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起来动一动、换换脑子,让孩子不将注意力长久集中在某一件事上,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同时设置课间10分钟也能避免让孩子因久坐导致的健康问题风险,因此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另外,课间跟同学聊天、游戏,进行一些同伴交往,享受生活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意义重大。

澎湃新闻:在“消失的课间10分钟”现象中,你怎么看家长和学校管理者这两个群体的心态?

边玉芳:大家有一些说法,比如:安全问题——学校怕学生在吵吵闹闹中意外受伤,甚至发生踩踏事件;一些大城市的学校运动空间不够;有的老师拖堂占用了课间时间。

很多学校管理者为了把学生安全伤害降到最低,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限制学生课间10分钟的活动。

有些孩子因家长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关注,而习惯了课间不出教室。现在的家长与以前家长的心态也不太一样。我学生时代家长都很信任老师,甚至老师要打要骂都行;但现在很多家长看不得孩子受一点伤害,见孩子出一点状况家长就会受不了。

因此,当下需要家校达成一些共识——比如如何看待同学间的小打小闹、正常的争吵,以及一些避免不了的无心之过,并配合采取一些措施,使课间10分钟发挥好使孩子大脑得到休息,促进孩子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课间可以让孩子们做一些活动量小的活动,我们小时候会跟同学跳橡皮筋、跳跳格子,这些活动都挺好的;甚至哪怕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挺好。如果害怕出安全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课间提前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加强上下楼以及运动、游戏期间的安全教育。

澎湃新闻:在“消失的课间10分钟”问题中,家长和学校担忧的安全隐患问题真实存在,应该如何去排除安全隐患,真正解决问题?

边玉芳:首先要考虑安全隐患是由什么造成的。如果是学校的栏杆不太牢固,或者楼梯、楼道比较窄,学生挤来挤去存在危险,可以去排除下隐患。如果有些隐患是受条件限制排除不了,可以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和规则训练,比如上下楼梯有序靠右走。

我们不能把各种问题混为一谈,因为安全教育没做好而“因噎废食”,因为安全需要就去牺牲孩子的课间10分钟。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环境,是学校的分内职责,解决问题宜疏不宜堵。

学习竞争文化不利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

澎湃新闻:除了课间,现在很多孩子平时被学习填满了,又累又“卷”,处在一个很不快乐的状态。

边玉芳:最近我常说,要重构孩子童年生活。因为现在很多孩子从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变成了“吃饭-学习-睡觉”的循环往复,单调且无趣,所以现在很多孩子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教育部明文规定,小学生要睡满10小时,初中生要睡满9小时,高中生要睡满8小时,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孩子睡不满这么多时长。

各种研究已经证明,睡眠对孩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他的学习,还是对心理健康、大脑发育、长身高长体重都有好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何况孩子不只有学习,还有多方面的成长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得有归属感,尤其是家的归属感。然而我们有些家庭并不那么温暖,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对家的归属感不强。其次,孩子在学校以班为荣、以校为荣的这种归属感也很重要,包括孩子是不是能有一个社团好友圈,也很重要。

对孩子来说,小时候家对他最重要,上幼儿园、特别是到了中学生之后,同伴交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除了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外,还有一个基本的成长需要是要让孩子有胜任感,一定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他与众不同的方面、擅长的方面,让他能感受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我自己的价值的,某项别人做不了的事我能做得好。

当下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孩子学习的时长很长,甚至还要上课外班;另一方面,现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还存在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习竞争文化。适当的竞争无可厚非,但当把竞争文化变成唯一文化、大家争得“你死我活”,就非常糟糕了。

这种把学习作为唯一生活方式、唯一能够去做的事、唯一方面的竞争,把同学都看成竞争对手的竞争状态,对个人心理的成长、人格的丰盈,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前的评价方式还需改变,如果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孩子,而不是永远用学习成绩上的多一分、少一分来评价。

“消失的课间10分钟”背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工作中的边玉芳。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不只“问题孩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澎湃新闻:现在有不少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有些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

边玉芳:我关注到了。开学是一个转折点,孩子经过一个暑假或寒假的休息后,临开学时,家长和老师都会说“你要尽快收心”,给孩子提很高的要求,让孩子来不及有一个心理状态的过渡期,就会出现适应性问题。比如:刚开学一段时间不适合学校生活、不想上学,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

开学确实是一个特别要关注的时间点。但并不只有开学这个点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平时也要关注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孩子是不是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如何,情绪状态好不好,有没有焦虑情绪,有没有抗挫折能力。

澎湃新闻: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状况差别大吗?

边玉芳:总体来说,孩子年龄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会变多。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极端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初中阶段。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初中是发生极端事件量最高的,其次是高中,再次是小学。

早些年小学一般不会出现极端事件,但现在也会有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有呈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当然,中国儿童青少年极端事件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低的,我们要重视这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关心所有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每一个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等孩子有了问题才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之处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家长也很焦虑,比如担心、在意孩子中考过后上不了高中。

边玉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人人都上清华北大,那肯定也不合理。

我们有些家长账算得不太清楚。假如,当大家都去读北大经济系、清华经管系时,我的孩子去做烹调,或者学汽修,也许未来的生存空间也会很大。社会是多元的,我总认为我们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行业里能做到比较好,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能够安身立命。

孩子怎么样才能更有把握考上北大清华呢?这里面也有些家长账算得不清楚。假设一个孩子在北京可以上A、B两所学校,A是全北京最好的高中,A校考北大清华的人很多; B校也有考得上北大清华的人,但没有A校这么多。如果一个孩子能以一个比较靠后的成绩去A校,很多家长一定让孩子去上A校;但可能这个孩子去B校成为佼佼者,反而考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会更大。

澎湃新闻:实际中,还有些孩子明明成绩还不错,但读到初中甚至临近中考突然“躺平”了,不愿参加中考想去职业中学学习,家长因而变得很焦虑。你怎么看这类问题?

边玉芳: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着去接受孩子的选择,因为这时候也许是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可能是他突然决定换条路走,想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是前者,需要多加关注孩子状态,给予孩子支持鼓励;如果是后者,说明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应该尊重孩子,或者用一些好的方式让孩子去接受父母的观点建议。何况现在职高也能参考高考,未来也有机会读研或者考博,父母不必过于焦虑。

这段时间因为《埃隆·马斯克传》在中国发行,有很多人跟我讨论资优生问题。马斯克是世界首富,也是对人类未来会有巨大影响的一个人,但他独特的成长经历不可复制,且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是马斯克,那也是可怕的。

事实上,资优生的培养对家长和学校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他们脑子很灵活,会觉得周边的人都很无聊,可能跟同学也聊不到一块。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天给你开了一扇窗之后,会关上另一扇窗,所有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就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存在困难。

我希望,从事餐饮业的是那些真正喜欢厨艺、喜欢烹调,愿意给我们创造美食的人;环卫工人是能在清洁方面做得特别专业的人,而不是需要学历很高,甚至会解数学物理难题的人。世界多姿多彩,不同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也不一样。

我们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马斯克,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天选”之人,家长应该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为“天选”之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独特的方面。

父母要做好榜样,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选”之路

澎湃新闻: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很难去发现孩子的“天选”之路到底是什么。

边玉芳:这可能正是我接受这个采访、谈话这些话题的原因。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儿童成长领域的学者,我希望家长们能把观念扭转过来。

有一个说法:基因决定一个人的上下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如果让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去努力,成效肯定远不如让他去自己擅长的方面努力。

教育的作用是让我们发挥潜能,更好地接近上限。实际上,大部分人没有达到自己的上限。我们不能自己都没考上北大清华,却一味要求孩子要考上北大清华。我也不认为我们的孩子只有学习一条路。

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去让孩子知道,北大清华有很好的专业,如果能考上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并有能力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当然也是非常好的事。

我一直在说家庭教育有8个字、4个词:第一个是“榜样”,父母要承担的第一个角色是做孩子的好榜样。比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却天天捧着手机;教孩子要诚实,自己却撒谎,这就是没做好榜样。

第二个是“陪伴”,尤其是在孩子0~6岁阶段,陪伴特别重要。陪伴就是跟孩子在一起,和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多亲近自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个是“发现”。我们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要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适合做什么,陪他去找到一条自己的“天选”之路。

最后一个是“支持”,当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选”之路时,父母要去支持他。

如果竞争文化仍在,人口下降不能解决“内卷”

澎湃新闻:现在有些人认为,一代人会比一代人会更不幸,因为一代人会比一代人更“卷”,现在的孩子就从小“卷”学习了。

边玉芳:这个事要分开来看。一方面,人的社会化过程确实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被拉长。因为社会越发展进步,对社会人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会越高。

但另一方面,说到“内卷”,我们要反对人为增加的不必要的负累。我前面提到反对恶性的学习竞争文化,是因为有些是本不需要却被人为加进去的东西。

在心理学上有“150%原理”,即我们学习时,如果刚学会时是100%,那稍微再巩固一遍,达到150%的水平,效果最好。但如果已经达到150%了还要不断努力去达到200%,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效果适得其反。因而对学习来说,可以适量刷题,过度刷题则没有意义。这种人为加上去的过度的无用功应该被剥除。

澎湃新闻:也有人认为,等到人口降下去之后,竞争就没那么激烈了,教育“内卷”也就没那么严重了。

边玉芳: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大家仍处在过度竞争环境中,即使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密闭空间里,也可能争斗不已。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只要我们还去跟别人比,只要我们还觉得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少了也依然会去竞争、会去做区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状态是,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是可以享受工作的乐趣,都能找到价值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享受吃到美食的乐趣,享受四季花开花谢的风景,甚至从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中感受淡淡的甜味。这种平淡生活中的美好随处可见,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感受到这些?

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曾去留意过这些东西,如果孩子从小在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长大,有着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对运动、劳动的热爱,身心会比较健康。

抑郁、焦虑不等于抑郁症,不要去夸大

澎湃新闻:近些年积极心理学开始受到关注,您觉得积极心理学能消除或者减轻孩子面对巨大竞争压力时产生的焦虑与痛苦吗?

边玉芳:积极心理学就是培养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孩子就会拥有自信、乐观、有心理弹性等好品质,让我们无论处在何地、面临任何困难时都能勇于面对。比如,一个有心理弹性的孩子面临挫折时是有绝地反击的能力的。

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大家不要一讲到心理健康教育,就觉得针对的是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像弗洛伊德那个时代一样,要去治好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我们更希望每个人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以及抗挫折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把积极心理的培养当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点。我们是要让更多的人快乐幸福生活,而不仅仅是去预防抑郁症和自杀问题。

澎湃新闻:您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快乐幸福?

边玉芳: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人生中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所在,同时能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就像我热爱孩子,我也有相关科学研究能力,所以我走了一条一辈子研究儿童青少年成长之路。

这个时代需要马斯克,也需要很多的平凡人。我们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既是来完成我们要完成的使命的,也是来好好享受我们的人生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0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福州台江心理医院:了解青少年抑郁的背后原因
...感到惋惜,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快乐了?《2022年国民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
2023-02-23 16:37:00
“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是我错了吗?”
...不能解决,当事人欲罢不能,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是痛苦。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有的则会持续下去,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还有的会影响其人际关系和
2023-08-15 08:45:00
守护心灵 为孩子点亮希望
...形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今年年初,张来福接待了这位“不快乐”的女孩儿。在静静倾听女孩儿讲述的过程中,张来福感受到了她心中强烈的自卑感。张来福积极启发,让女孩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
2022-12-19 09:42
“心”启航  “心”准备
...御机制造成的。”叶云解释说,这种机制将一些不情愿、不快乐、抑郁等消极情绪转化为一些身体症状,并会持续一段时间。比如,生理上出现失眠、嗜睡、头晕、恶心、疲劳、厌食。心理表现包括
2023-09-06 17:24:00
...“情绪不同,取决于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不是事情使人不快乐,而是对事情的看法使人不快乐。”潘凌艳说,若个人的信念和认知被理解,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情绪就会得到适度缓解,也就
2023-09-27 05:48:00
...人的一些需求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真正令他们痛苦、不快乐的是,自己内心的渴望不被看到,才是孩子最深的绝望。 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孩子要有出息,必须得好好读书,这是我
2023-02-09 10:24:00
心理疾病低龄化的背后
...:张家口日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疾病低龄化的背后本报记者 赵娜 白君 赵晓刚 实习记者 陈佳“近年来,找我咨询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年龄最小的才10岁。”10月2
2023-10-31 07:54:00
媒体评黄圣依老公情感绑架式带货:别把粉丝当无脑“韭菜”
...量还总出问题。带货带不出好口碑,还总在惹出各种令人不快的争议,实在是令人糟心,让人无语。带货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工作,也不是明星赚外快的“肥田”,要踏足这一领域,还是拿出诚意和
2023-06-20 16:00:00
每一个抑郁症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位“圣母”
...以耐心看完下面的文字,相信会帮你解决很多困惑。巨婴背后的圣母“巨婴”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呢?李墨元老师曾在线下开展讲座时,讲到中国存在很多巨婴。巨婴是指,心理停留在婴孩层面的成
2023-12-22 13:5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