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衡水日报
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主办
“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是我错了吗?”
秦进芳
“让所有人都喜欢我,难道是我错了吗?”小米(化名)哭着说。小米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最近总是感到莫名的紧张、烦躁,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每天生活得小心翼翼,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快撑不住了。小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一些,衣着整洁大方、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很有礼貌,说话逻辑推理能力很强,成绩又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像这样优秀的孩子,家长怎么也想不到,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好在小米的妈妈比较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觉得自己劝不了孩子,反而使孩子越来越烦,母女关系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状态,于是带孩子前来寻求医生的帮助。
青少年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一开始多主要表现在心理冲突上:当冲突和欲望迟迟不能解决,当事人欲罢不能,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是痛苦。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有的则会持续下去,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还有的会影响其人际关系和学业发展,比如不能上学、造成人际关系不和或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等;甚至发展成精神心理疾病。
“让别人喜欢我们没有错,如果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这估计就是我们的问题了,这背后其实是苛求完美的情结在作祟……”“喜欢一个人你说了算,至于别人是不是喜欢你,你说了不算”“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就行了,不必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像这样的心灵鸡汤给到孩子,不一定有用,有时反而会加重其焦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是不懂这些大道理,而是知道的太多了。当他知道却做不到的时候,矛盾冲突的心理便出现了。停止和孩子讲大道理是青春期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第一步,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点,并观察其心理状态变化,在判断的基础上才会有有效的应对。
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其个体思维中逻辑成分偏多,辩证成分很少。究其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较少考虑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他们对问题和事物常常偏颇于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此即彼”是这个年龄段常有的思维特点。
其实,在这一点上不仅我们的孩子,还有很多成人的思维方式也常处于“二元论”阶段,只看到事物的两个极端,看不到中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往往也会认为其思维比较幼稚,应对问题的方式有些固执,心理健康水平当然也不会太高。那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思维的局限呢。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既然是其思维发展水平必须经历的阶段,正常化自然就不可少了。所以和小米的探讨的思路就不仅限于对和错判断标准,更多的是帮助她看到心理冲突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启发、引导、支持、鼓励,是和青少年儿童工作的基本态度,家长也不例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5 11: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