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孩子怎么这么笨?“
当家长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妨先审视自身,是不是我们总是在包办孩子的生活?控制了孩子的“生长“。
心理学者李墨元老师在谈及“全能性自恋”的时候,总会有家长说,是的,跟我们家孩子一模一样:
类似的孩子接触多了,李墨元老师发现95%以上的“问题”孩子(如抑郁、焦虑、强迫、双相情感障碍),其实大都有着严重的“全能性自恋心理”。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孩子又被称为“巨婴”。
今天我们简单聊一下“巨婴”吧,家长们可以耐心看完下面的文字,相信会帮你解决很多困惑。
巨婴背后的圣母
“巨婴”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呢?
李墨元老师曾在线下开展讲座时,讲到中国存在很多巨婴。
巨婴是指,心理停留在婴孩层面的成年人。标签为:依赖、自恋、自私、抗压能力差、无法独立等等。
大家看下这些标签,是不是很想近些年流行的“妈宝男”。
是的,“妈宝男”就是巨婴的一种表现形式。
巨婴的共同特点是:背后都有一位圣母。
在这里,圣母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养育者。
毫无疑问,家长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正是这份“沉重”的爱,让孩子被定格在了婴孩时期。
2019年,网上有一部热播电视剧《都挺好》。
剧中的苏母,就是典型的圣母。不仅她的儿子,甚至丈夫苏大强,也是她的“作品”。
苏母的去世,让家庭中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几个巨婴失去了圣母的管理,乱作一团。
比如,苏母的小儿子苏明成,他在家庭中被苏母给予最大的心血,所以“巨婴”的最厉害。
相反,不受待见的女儿苏明玉,因为远离圣母,独自生活,成了家中最有出息的孩子。
看到这里,或许家长朋友们觉得,圣母就是“慈母多败儿”,因为溺爱把孩子毁了。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圣母”,不仅有溺爱型,还有控制型。
很多父母都明白溺爱的危害,在生活中提醒自己不要太纵容孩子,但最终,却走到了另一条岔路。
这些圣母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要求他们对自己百依百顺。
那么,圣母是如何诞生的呢?
孩子出生后,很多妈妈的生活重心转移,她们逐渐和丈夫疏远,放弃自己的生活,将喜怒哀乐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可以说,孩子的未来,就是她们的未来。
这个时候,妈妈所有的价值感,不再来自于夫妻关系、社会关系,更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孩子。
“孩子好,我就好,孩子坏,我就坏,我就是为了孩子活着的”。
李墨元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理论,在家庭关系中,每种关系都是有顺序的。
夫妻关系,应该排在亲子关系之前。
如果妈妈过于关注孩子,和爸爸疏远,往往会导致家庭关系失去平衡。
有人可能要说,营造良好的亲子氛围,不好吗?难道孩子不是得到了更多滋润吗?
表面上来看,孩子好像是更幸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分享一则故事:
有天,雨下得很大。
妈妈担心儿子没带伞,心想:孩子刚大学毕业,正是压力大的时候,万一淋雨着凉了怎么办?
所以,妈妈非常辛苦地坐公交把雨伞送到了孩子单位。
然而,瓢泼的大雨中,妈妈把伞递给孩子的那一瞬间,分明看到了他一脸嫌弃。
儿子抱怨:”你来干什么啊。“
妈妈生气地回应:”我担心你没带伞,淋湿了怎么办?“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第一反应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体谅不到妈妈的苦心。
从妈妈自己的角度来看,她会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愿意为孩子付出。但站在儿子的角度来看,确是另外一种心理。
儿子会觉得,我都这么大人了,我不会照顾自己吗?下这么大雨还需要妈妈来送伞,别人怎么看我?
所以,孩子只会从这件事情上感受到愧疚和羞耻,觉得自己连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都没有。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孩子的感受,妈妈是看不见的,或者视而不见。她会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圣母从来不会问孩子需不需要,而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这样自己才会舒服,才会心安。
他们觉得孩子没有长大,或者拒绝承认孩子会长大。
以后孩子长大了,想自己飞翔,圣母很难接受分离。
圣母和巨婴之间,逐渐产生病态的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在心理学中,这叫做共生。
圣母把精力都映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包办一切。这种包办,并不一定是溺爱,更可能是控制。
她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做事欠缺考虑。如果孩子自己做了,不符合她们的价值观。
这个时候,孩子一般得不到鼓励,反而会被指责:
不管孩子做什么事,她总要插手。她们内心会认为:如果我不干预,孩子将搞砸一切。
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很鲜活地阐释了圣母和巨婴的故事。
动画片中,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甚至不想让孩子长大。
孩子有了女朋友,妈妈很生气。最后孩子要离开家的时候,妈妈世界观彻底崩塌了,以至于一口把孩子吞进腹中,然后崩溃流涕。
看似是孩子需要妈妈,实则是妈妈更需要孩子。
但很多的妈妈无法意识到这点,总是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管教孩子。
除此之外,控制孩子的家长,其实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隐藏得很深的自恋体验。那些控制背后,是焦虑,是家长的自恋心理。
如果刚好,圣母在外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那孩子就成了救命稻草。往往导致她们更加病态的控制孩子。
因为在孩子身上,可以让她们找到存在感、价值感。
控制的结果,就是孩子很难成为自己,会变成提线木偶,或者奋起反抗的斗士。
孩子从小被控制,想要拼命挣脱,总是想要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获得认可。
但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叛逆心很重。
继而认为:孩子太任性了,需要更严厉的管教。
到底是孩子任性、长不大,还是父母不想看到孩子长大?
亦或者,不按父母的方式长大,就不算长大。
圣母和巨婴之间,是缺乏边界感的。孩子的生活,就是妈妈的生活。
所以,家庭中,需要爸爸站出来,介入到妈妈和孩子之间,把两个人分开些。这就是为什么:爸爸在孩子的勇敢、独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巨婴的背后,不仅有一位圣母,还站着一位缺席隐身的父亲。这里的父亲,也是指养育者。
电视剧《都挺好》中,懦弱的苏大强在孩子的教育中完全隐形,无法分离苏母和孩子。这样的家庭,导致了两个和苏母“共生”的儿子——明成、明哲,无法独立、抗挫力不足。
而女儿明玉不需要和父亲分开,因为苏母本身就离她很远。所以她要比两个哥哥更加有主见。
当然,圣母在控制巨婴的同时,巨婴也在剥削圣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上那么多的啃老族。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有身体,而不是心智。所以,父母难免被会控制力反噬。
最后,我把圣母和巨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单分析。
家长朋友们,您不妨对照一下,看自己有没有圣母的特点:
希望各位家长,为了孩子,更为了我们自己,不要共生。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亲子之间的爱是为了别离。
从共生到剥离。
最后,家长朋友们,解决孩子教育难题的具体方案,应依据孩子心理特点,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情况具体制定。
作为国内家庭教育行业的知名专业机构,一座森林经验丰富的家庭心理教育团队可为不同家庭、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供一站式心理咨询服务。
一座森林家庭教育以“研发驱动、产品驱动”为核心经营理念,历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科研队伍和研发体系。
旗下教研发展中心目前系行业唯一齐备「校长+博士+副教授」研究专家资源,业内首屈一指、兼具理论高度和心理咨询实践能力的专业科研机构。
一座森林的10位研究员导师为:姚曙光、胡建玲、马云献、袁进霞、吴瑶瑶、卞小华、侯中兰、郑野、赵琼、马倩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