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冬季如何养生你知道吗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06 21:34:00 来源:康之道

关于冬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文字的意思可归纳总结为三点,即闭藏、御寒、养肾。

一、闭藏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冬季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是万物收藏之季。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中医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应,与万物沉浮,即《史记》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体由近100万亿个细胞组成,在寒冷的冬季,每个细胞的活跃度、代谢水平都会有所降低。人体整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整个人的表现应该是多静少动,冷静内敛的,如同蓿根植物、冬眠动物,顺应了自然的规律,便能得到自然的帮助,便可借助自然之力来祛病养生,以“闭藏”的方式度过冬季,使我们身体更好地储备能量,以期来年春天更好地生长。

早卧晚起闭藏阳气

所谓闭藏乃是闭藏“阳气”。简单说,阳气就是“身体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冬天阳气收敛,深藏于体内,闭藏阳气就是要封闭、隐藏阳气,勿使其外泄,以使阴阳相对平衡。所以冬季养生在起居上的要求便是“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里的“早卧晚起”应该是太阳落山睡觉,太阳出来起床,对于没有电的古人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但对今人来说很难,因为大家一早就要去工作,很晚了才下班,还要看电视、上网,各种应酬,夜生活丰富。这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冬季更易使深藏内敛的阳气受到扰动而损伤。

适度运动无扰乎阳

鸟因迁徙而羽丰,兽恃蛰伏而体壮,人靠冬藏而健强。冬季气温低,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黏滞性增高,韧带弹性和关节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运动前应做热身,活动肢体和关节,待肌体适应后再增加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对于洗凉水澡、冬泳这类自我挑战的活动,一般人还是不要参与的好。冬季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后身体大汗淋漓而受风寒,因出大汗时毛孔开泄,寒邪可长驱直入,损伤阳气;喜欢在冬季泡温泉蒸桑拿的人们,也要适度,防止腠理疏松寒邪直入。

但冬藏也不是说冬天什么运动也不能做,俗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使气血静而不止,阴阳更加调和,避免因闭藏少动而出现疲乏懒散、无力昏沉等症状。

调养精神内心宁静

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闭藏,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闭藏”,使内心静如止水,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因七情伤身。要保持精神安静,内心恬淡,多些善良之心、宽厚之心,戒除“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

在冬季,看到万物凋零,一派凄凉,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担忧紧张、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状态,即冬季心理流感,这也是冬季焦虑抑郁高发的原因。对于这类人,最好的方法是多晒太阳,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在寒风中嬉闹玩耍、堆雪人、打雪仗时,更多的时侯是驱散心头的寒意,让心里温暖如春,这是治疗冬季情绪失调的最好方法。

二、御寒

远离寒邪平安过冬

寒为冬令主气,“御寒”为冬季养生之首要任务。冬季气候寒冷,寒性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寒冷是腰腿痛、膝痛、腿抽筋等在冬天加重的原因。一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发病率明显增高,且死亡率急剧上升。主要是寒邪使血管收缩痉挛、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致。

背部御寒保护阳气

御寒保暖应主要从后背和足部做起。俗话说:“风从颈后生,寒从脚底入”。颈后及整个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寒邪易伤阳气,通过背部侵入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注意背部保暖,非常重要。有的人在冬季反复感冒或者持续咳嗽不愈,其实是与后背保暖不够有很密切关系。

冬季泡脚引热下行

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很多阳虚者都会有脚发凉的情况,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泡脚,可以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下半身阳气虚阴寒重的病证非常有好处。

三、养肾

冬季养生首要养肾

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肾藏精,是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冬天为肾主令,在人体五脏中,肾主水,为阴脏,寒气又通于肾气,所以冬天要养肾。

养肾失当百病丛生

冬天养肾,既要养肾阴肾精,也要养肾阳肾气。寒为阴邪,容易伤阳,因此冬天养生首要保护肾阳。肾阳虚,则畏寒肢冷、腰以下冷甚,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小腹冷痛、白带清稀。肾主纳气,肾气虚,动则气喘,肾主水,行水功能减弱可致水肿。肾为元气之根,肾气不足发展下去会致肾阴虚。肾阴虚,五心烦热。梦多眠少,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头晕耳鸣,咽干舌红。肾精不足,则头晕、神疲、耳鸣耳聋、发齿脱落、早衰、健忘、月经少、性欲减退、不孕等。

辨证施补事半功倍

冬季养肾,除了节制房事,保存肾精,还应当食药调理,补肾益精。补肾的中药、食物非常多,很多人一想到养生,自然想到用各种名贵的食材补养身体,其实,冬令补肾不是泛补、滥补,而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辨证施补,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立冬养生 “藏”字当先
...收藏状态,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此时,养生应注意补肾气、敛阳气、清火气、重防寒、不熬夜。补肾气。立冬后补益肾气要围绕“藏”。饮食上宜减少辛辣生冷,吃一些清补甘温的
2023-11-08 03:43:00
小寒养生:每天坚持做这5个动作,御寒又健体,最后一个很简单
...。4、艾灸许多朋友喜欢在冬天艾灸,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养生方式,要御寒,可以艾灸腹部的一些重要的穴位,比如说神阙、气海、关元等。5、吞津津液,通俗点说主要是我们口水(其实不止),
2024-02-02 06:01:00
今日秋分 御寒保暖为养生重点
本文转自:人民网健康“医”点通今日秋分 御寒保暖为养生重点陈子源今日,我们迎来秋分节气。秋分这一天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分时节养生要注意些什么?
2024-09-22 09:47:00
冬季养肾,了解这些事!
...,就会产生寒象,常见的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防寒。肾的功能您了解吗肾藏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精有精华之意,指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
2023-12-15 11:55:00
天气转凉 寒气袭来 这份小雪养生“攻略”请收好
...低,天气开始转寒,冻人的冬季即将到来。小雪时节有何养生妙招?又该注意哪些要点呢?一起来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2023-11-23 08:04:00
...则爱吃鸡鸭或鱼肉等。在这万物收藏、趋避寒冷的时节,养生重在一个“藏”字。潜藏阳气。立冬后养生需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收敛阳气为基础。正如《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提示:“冬三月
2022-12-24 16:15:00
小雪至,寒冬始!小雪养生做好这5件事很关键!
...越来越低,多地将迎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因此,此时养生防病重在“藏”,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小雪至,身体这8个部位要保暖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综合内科住院医师袁清洁
2024-11-22 12:07:00
冬至养生全攻略
...谨慎起居、调养饮食、调摄情志、注意运动和保健。起居养生勤搓手,防感冒冬至时节,天气寒冷,经常搓手对保持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搓手时双手紧握成拳状,从虎口接合,两手捏紧,再移动双
2023-12-20 09:59:00
大雪至,如何养生? 这份指南,请注意查收
...被这一时的“温暖”迷惑了,过几天将大幅度降温,冬季养生知识还是要赶紧学起来!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对农作物规律的描述,其实不然,这也是中医养生的四季
2023-12-09 08:2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