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康苗
美食是一方文化,风土不同,人情各异,小吃就有了极鲜明的地方特色。醪糟是合阳美食中比较常见的饭食,是用糯米加入酵母,进行发酵后形成的酿制食品。醪糟口感绵柔,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醪糟是一种米酒,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走遍全中国,醪糟的吃法可能是食品中最趋同一致的。比如说,在哪儿都能吃到醪糟汤圆、醪糟鸡蛋,做法和味道也差不多。
米酒最早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其中以半坡酒文化较为典型。据较早的文献记录晋代的《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其中指出,酒起源于远古时代,是米放在室外,长时间放置后产生的。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首先被辛勤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美酒便是米酒。
我国古人一直有品味米酒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祭祀天地、祖先还是庆贺征战或农业丰收,米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酒”在《诗经》中有不同的称谓,或曰“醴”。醴,是一种甜酒,《小雅·吉日》曰:“以御宾客,且以酌醴。”或曰“酤”,《商颂·烈祖》:“既载清酤。”《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的诗句。可见,米酒在中国酒文化历史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随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堆积,品味米酒早已不仅仅是口舌之欲,更是在细嗅那印在米酒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味道,更是在体验古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超然物外的闲适风情。
老家的县城逢农历的三、六、九有集会。小时候大人带着自己去县里上会,在寄存车子的不远处有一位老者卖醪糟,地方不大,五毛钱一碗,生意很火。人们走到摊位前,便会坐下来喝一碗。
一条钉着塑料布的矮桌,几条摇摇晃晃的矮凳,圈起一炉子一风箱。卖醪糟的老者远远地招呼:来了,烧一碗?坐。一边招呼一边拎过铜瓢,置于炉口,抓个搪瓷缸,在矮桌下的水桶里舀出一缸水倒进瓢里。“打个鸡蛋?”根据食客的需求,老者熟练地在碗里打上鸡蛋搅匀。袖珍风箱快快地啪啪拉送几下,锅里的水就开了。他把提前打好的鸡蛋倒入铜瓢,鸡蛋很快变成了蛋花。等铜瓢里的水再次烧开后,又将一只铁勺探进瓦罐,挖出一勺醪糟醅。食客坐在矮凳上盯着铁勺:再来些,再来些!卖醪糟的又挖出半勺。风箱啪啪啪又紧响了两下,一碗鸡蛋醪糟送到面前,满满盈盈。
醪糟是美食,成人也可当药吃,夏天消暑清心败火,冬天活血解乏除困。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不止一种吃法,除了醪糟鸡蛋,还有醪糟麻花、醪糟汤圆等多种吃法。
多年来出门在外,离家乡越来越远,能吃到那碗正宗醪糟的机会自然少了,内心就更加怀念家乡和家乡的这一道美食。于是在超市或市场购买一些醪糟来化这份乡愁。喝着醪糟,默默地品着这份浓厚的香醇,给自己平凡的日子带来温暖和甜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0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