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位于鲁西南的鄄城县,以鲁锦和砖塑等非遗技艺被人们所知。近年来,当地在农耕领域不断学习探索,让蔬菜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隆冬时节,漫步在彭楼镇乡间小路,只见路旁白色大棚排排林立,车辆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菜农刘义民的大棚,棚内小油菜苍翠欲滴,长势喜人。他随手拔出几棵即将成熟的小油菜向记者展示:“你瞅这小油菜,叶面鲜亮、手感厚实,按以往经验,春节前后一斤保准能卖到2.5元。”
刘义民说:“以前家里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农闲时节在家门口致富曾是他家几代人的“奢望”。
为了丰富村民的致富“赛道”,让作物摆脱温度和时节的束缚,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生长周期短,管理技术相对简单的小油菜——148座高标准钢结构大棚拔地而起,机井、蔬菜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加速落成,种植基地不断完善,蔬菜生产规模化初具雏形。
“目前我包了17个大棚,俩月就能收一茬,算下来一冬天挣个20多万元不成问题。”刘义民拍拍袖上尘土,从容说道。
“茶罢一手糖,酥醇两袖香”,这句糖牛楼村里口口相传的顺口溜,说的正是这里年关时节的特产——芝麻糖。
记者步入村内小巷发现,这里的“糖香”可不怕巷子深——一股清幽的麦芽糖香穿过街头巷尾,在村中弥漫开来。循“香”而至,村民刘同才的家中小院别有洞天:灶台前“糖”雾缭绕,灶台里火烧正旺,几名村民身穿围裙手戴套袖围坐在大锅旁,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用锅里的蒸汽帮麦芽糖卷裹上芝麻。刚做好的芝麻糖泛着淡黄色的光泽被静置一旁,一股酥香之气扑面而来。
“披上‘芝麻衣’是芝麻糖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刘同才告诉记者,芝麻糖制作要先将蒸熟的大米与搅碎的麦芽混合,待其发酵出糖后上锅,蒸干水分后手工塑形成卷状,裹上芝麻才算完成。
“以前都是村民做了自己吃,需求量不大,近些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一到年关时节纷纷开车进村购买。我们得抓紧多做点,不然自家都不够吃。”谈起村里的芝麻糖近年来销量陡增,村党支部书记刘同金又惊又喜。
好的味道口口相传,村民的腰包也日益鼓胀。刘同金介绍,糖牛楼村有7个这样的农家作坊,每个作坊都有约10名村民保障纯手工流水线正常运作,“单个作坊单日产量达300斤,冬季每人收入能达1万元左右。”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糖牛楼村芝麻糖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和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传统芝麻糖特色产业。
(据新华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