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1 06:5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曹操死了。

死在以建安为名的最后一庚子,死在他少年时代放浪形骸、鲜衣怒马的洛阳城。

人说人死如灯灭,由无常勾了魂灵,崔判评了善恶,再行过奈何桥,饮了孟婆汤,彼岸花旁,三生石前,忘川河畔,一段路,醒来就是下辈子。

这是芸芸众生的死法。管他武王还是武皇帝,深衣鹤氅抑或褐衣缕结,一视同仁。

曹操死了,在一段时间后的丁卯随他一世的功过一并进了高陵,埋藏进厚重的史书中。时光在广莫长风里一如既往地缄默。

从此,世间再无曹孟德。

我不知道最后一刻他会想什么,或者只是遗憾,或者什么也无,只在一片哗然中悄然睡去,就这样以漫溢着硝烟与苍茫的笔墨交上了答卷。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他是搅动天下风云的那个曹孟德,是魏王、魏公、丞相,是车騎将军、司空、大将军、武平侯、镇东将军、费亭侯,是建德将军、兖州牧、东郡太守……他不是平头白身,生死在纷乱饥荒中的小小蝼蚁,他有众多拗口的头衔,他令万千人得以活命,也让万千人胆战心惊。

可,不知道为什么,书翻到建安二十五年,看他纸灰纷扬棺盖,看他溘然与世长辞,我第一反应想到的,并不是各种他权位加身、风光无限的样子。而是逆着某条时间线溯游而上,沿着我目光所及他的人生返归。

从建安,到兴平,再到初平,到“汉宫生大火,长乐变长祸”,到而立之年、写《蒿里行》的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奋武将军身上。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想罢便歌,歌罢便舞,配些荒腔走板的小调,演出满目凋敝、残骸森森。

新鬼烦冤旧鬼哭,乱世并非只有逢乱必出的珠玉琳琅和层出不穷的热血奇谋。

曹操的诗揭开了那些传奇瑰丽的情节掩映,露出一个王朝暮年愈发苍凉的内里来。同时勾勒出的,是一个风华正茂、满怀悲悯的青年英雄的筋骨。

是的,英雄,而非枭雄。

我想这个时候的他是当得起英雄之名的。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弱冠入仕,讨贼颖川,治平济南;

不受表惠,变易名姓,间行东归;

散财聚义,以讨董贼,起兵己吾;

荥阳汴水,以弱敌强,虽败犹荣;

不论以后,这时的曹操,倒像个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何曾惧、马革裹尸。

可笑的是,未来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曹操”,我从未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影子,他好像一下子消失在了这个吃人的时代,闪电般飘然而去,无影无踪。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或许他真的随年华老去而失却本心,成了刀笔手下那个满手血腥、翻云覆雨的野心家,那些匡扶正义的初心也如少年时的绮梦,同陈旧的诗篇、斑驳着暮光的洛阳一道湮入黄土,简化为一两个符号,供后人品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存在过,那个感世愤然、大悯大义的剪影,存在于一个杀伐果决、毁誉参半的大人物的过往之中。

这其实很好理解。

谁家少年不热血?只是容颜弹指老,匆匆不回头而已。一个甲子那么长,人还是那个人,心却足矣判若两人了。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如今,怀着对比的心再看,总觉得唏嘘。他原来,也曾是洛阳城里,怒马鲜衣的少年郎啊……

千重险岭万重山纵是风雪满;

是非成败何曾惧高处不胜寒。

我记得,都记得的。

我记得写蒿里行的曹操、写善哉行的曹操、写长歌行的曹操,每一个都是他,每一个又都不相同。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说到,长歌行,就想到,赤壁。

火光摇曳,焰峰像一条线,顺着一拽就是半生戎马。曹操没赢,或者说,人生头一次输得一败涂地,从此,他的霸业在南向的道路上,将举步维艰。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

托宋朝知名博主苏某人的洪福,周郎的羽扇纶巾传了千古,风流了千古,曹操的强虏之名便也为人作嫁,白白遭了千年的耻笑。

可是,赤壁败北也好,襄樊之战节节败退也好,我从不担心他会从此一蹶不振,以致偏安一隅。

赤壁败了,说我水军不行?那就作轻舟、治水军;

经济基础也别落下,芍陂屯田麻溜利索地安排上;

后备人才也得挖掘挖掘,“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享受资料消费那更不能没有,铜雀台了解一下吗亲?

什么?南方没戏了?那不是还有西和北呢嘛!

西征马超,北征杨秋,顺便慰问一下安定人民。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你瞧,他又可以了。

哎,算了,谁让他是曹操呢?谁都阻止不了他的脚步。

十七年,天子下诏,允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同年,寿春,令君去世。

这里再说一遍,谁都阻止不了他的脚步。

十八年,濡须破孙权,诏书并九州,同年封魏公,建宗庙。

十九年,天子使其位在诸侯之上,改授金玺、赤线、远游冠。同年,置旄头,宫殿设锺虡。

二十一年,封魏王。

二十二年,诏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同年,作泮宫。

同年,天子命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还是同年,年初,他徇行合肥大战遗址,感慨叹息了良久。

说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我时常笑想,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曹孟德到了这个地位、这个年纪,原来也会像个田舍翁,多愁善感起来。

也是,故人相继凋零,好似风中落叶,自己也是一生枕戈待旦,如今见着物是人非,自然永恒,搁谁都得感慨。

他曹操生于天地,首先得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你也得允许人家有暮年白发,有伤春悲秋。

可惜,史书只录史事,这一笔不诉史册。

就像人们总是习惯定性一个人的好坏,而非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

这个人们,包括我。要我说,曹操其人,其实代表了一种疯骨:建安疯骨。

反正俗世也总爱叫他们这种人“疯子”。疯骨,算是实至名归;

可你要说“风骨”,那也可以。建安风骨,谁又能比曹操更合适呢?

他的辉煌本就是整个从元到末的建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1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曹操修建铜雀台并非只为金屋藏娇,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其实很大一方面,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毕竟在那个时候,曹孟德已经算是一个有望成帝的大军阀了。另外,铜雀台其实也具有军事作用,与其一起修建的还有玄武池,而玄武池就是曹操用来训练水军
2022-12-14 14:56
曹操最有名的3句诗,成为了人们的座右铭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对他最好的描述。曹操也称曹孟德,有一首诗很出名,即《短歌行》,其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被很多人都拿来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面对美酒人们应
2023-01-30 15:20:00
赤壁大战后,曹操凭“三笑一哭”的本事东山再起
...身处绝境时,所作出的判断。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孟德率领八十万大军,准备实现一统中原的理想。此时,曹孟德内心是多么澎湃激昂,若是此战成功,自己将与秦皇汉武齐名青史。奈
2023-05-02 05:40:00
揭秘三国:他们三人的死,直接导致魏蜀吴衰败
...是三国时期最为传奇的一个。曹真:曹魏后期的\"头号战将曹孟德时代,曹魏内姓武将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猛将,外姓武将有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等五子良将。在曹老板在世时,
2024-04-26 06:48:00
...道他的25个儿子听了这句话之后,作何感想。大战之前的曹孟德意气风发,带着平定北方的余威,领军南下,给孙权修书一封,可谓文采飞扬,志得意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2023-10-30 08:53:00
曹操的雄心壮志,在赤壁的大火中灰飞烟灭
...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赤壁之战前,已志在一统天下的曹孟德再次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2023-05-05 16:22:00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
2023-04-20 15:02:00
建安风骨:王灿与汉末三国文学的辉煌
...恢复了生机。当时,以曹氏家族、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十分兴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诗人李白曾写下《蓬莱篇》的《建安骨》诗。不用说,曹氏父
2024-05-05 21:52:00
这五位三国猛将临危救主,勇冠三军
...下,成功生还,孙权感激将自己的青罗伞盖送给周泰。连曹孟德都感慨:“不想文章锦绣之乡,也有如此虎将。” 2.赵云赵云字子龙,早年追随公孙瓒,后从刘备,因为被信任,多被委以重任
2023-07-27 15: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