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平之战一年后,秦王曾数次派人让白起带兵进攻赵国,但是白起都以有病为由,拒绝前往。最后秦王强行让白起上路。白起虽然只得上路,但“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走到杜邮的时候,秦王赐剑给白起,让他自杀了。
那么,为什么秦王好几次让白起带兵打赵国,白起都不同意呢?
一般的解释有三种理由。
其一,赌气。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立马就做出了下一步战略规划。他把军队分成三部分,左翼由王龁率军进攻皮牢,右翼由司马梗率军进攻太原,中路由自己率军围攻邯郸。王龁与司马梗是为了牵制赵国兵力,配合他行动。白起此战的目的,就是想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
但是,范雎怕他功劳太大,影响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于是就让秦王把白起调回来。秦王也害怕白起功劳太大,自己无法驾驭。于是就对白起说,秦兵需要休息调整,不能继续打下去。因此让白起把军队带回来。
这样一来,白起就失去了继续进攻的机会。
由于白起失去了这个机会,因此他心里堵了一口气。这口气既有针对范雎的,也有针对秦王的。因此,此后秦王组织的军事行动,白起便再也不配合了。
其二,生病。
长平之战一年后,秦王让白起率军攻打赵国,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后来,秦王派王陵领军前往进攻邯郸。但是王陵打败了。于是秦王又派人通知白起前往带兵。白起又以生病为由拒绝。秦王只得派王龁代替王陵打仗。但是王龁也打不赢,于是又派人通知白起前往接替。白起又说自己病还没好。秦王生气了,对白起说,就算是生病也必须上路。白起没办法,只得上路。结果因为有怨言,秦王在半途上赐死白起。
秦王通知白起三次白起都不去,说是生病。他真的是生病吗?
《史记》上说,白起第一次是生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是推脱的借口,实际上他的病早痊愈了。
虽然《史记》这么说,但是白起究竟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是一直在生病还是连第一次都是装的?实际上谁也不知道。《史记》中的结论,应该是司马迁的一种合理推测。
其三,惜名。
白起前后打了七十余战,从来没有打败过。在白起看来,打完长平之战后,立刻就率军打赵国,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是打得赢的。但是过了一年后,再打赵国,就没有胜算了。
之所以没有胜算,一是赵国已经缓过气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二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可能会慌张,但一年过去,当他们做好准备后,他们将更坚强。这时候打他们,由于长平之战他们被杀40万人,这时候会同仇敌忾,誓要报仇。因此更没有胜算。三是魏国和秦国会前来救援,那时候秦军在赵国将会腹背受敌,秦军更加没有胜算。
白起不愿意打没有把握的仗。一旦打败,白起常胜将军的英名将毁于一旦。因此,白起找借口推脱秦王。
以上三个原因,前面两个原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个。而事实上,战争最后的走向,也和白起给秦王分析的一模一样。最终,赵国果然同仇敌忾,誓死守卫邯郸。同时魏国和楚国也果然及时援助赵国,使得秦军腹背受敌,最终大败。
不过,虽说结果与白起预测的一模一样,但是,那个结果,是王陵、王龁领导秦军作战的结果,并不是白起领导的结果。如果是由白起率领秦军,打法肯定完全不同。
白起最大的本事,就是善于调动敌人作战,使用计策神出鬼没。白起如果前往进攻赵国,他可能会采用别的打法,把赵军从邯郸城调出来。就算魏国、楚国前来营救,白起依然有办法调动并打败他们。还有可能,因为是白起指挥作战,魏国和楚国害怕白起,就不来营救了。就像白起在长平大战中,魏国和楚国没来营救一样。
总之,不管邯郸的守军多么同仇敌忾,他们和长平作战时候的主力军相比,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不占优势。白起能够在长平消灭赵军,就肯定能够在邯郸消灭赵军。
因此,白起不带兵,显然并不是他预料到打不赢,而是别的原因。
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白起之所以不带兵,是因为他觉得打这场仗对他本人没有任何好处。打得很艰难不说,关键是,他越是打胜仗,秦王可能会越猜忌他。而一旦秦王猜忌他,他就越有生命危险。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打。
事实上,白起还没有打,秦王就已经忌惮他而杀掉他了。
(参考资料:《史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