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郑学富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主人公冯素珍唱道:“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里提到的是新科状元跨马游街活动,起源于山东莱州(现属烟台市)贡子蔡齐。宋朝在沿袭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更多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光,是个高洁的隐士。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地方官时,因为敬佩严光的为人,修建了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了一篇文章,最后说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一位叫李泰伯的人看。李泰伯说:“这文章肯定会成为名作……更多
留坝趣话二则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宋晓轩张良的魂归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坐落在留坝县留侯镇的庙台子村境内,是目前祭祀“谋圣”张良的最大道观。留侯老庙原建于紫柏山中,传为三国期间汉中王张鲁所修,后渐渐破落。道家始祖张道陵自称为张良的第八世孙,言“其祖留文成侯隐紫柏(山)而登仙”……更多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李周源习溪桥原名“槠木桥”。唐朝天宝七年(748年)庐陵县令吴励主持修建。宋朝咸淳九年(1273年)夏,吉州城发大水,该桥被冲垮,桥下现一铁牛,铁牛身上的纪年铭文为“赤乌元年”。后河下游出口,由蕉岗岭合众流至此,故名习溪,属缘水而得名。又有传说是一位习溪公重修……更多
(八闽千姿)闽南“张氏大宗”的见证:两岸张廖本一家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港澳台专线】(八闽千姿)闽南“张氏大宗”的见证:两岸张廖本一家中新社漳州12月1日电 题:闽南“张氏大宗”的见证:两岸张廖本一家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不论什么时候,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都是不争的事实。”台湾张廖简宗亲总会理事长简庆林已是第三次“登陆”寻根……更多
文天祥与文璧:忠孝两难的兄弟
南宋景炎三年(1278),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与元军交战过程中被俘,随后被押解至大都。面对忽必烈的劝降,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终于在入狱三年后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因宁死不屈的气节得到后人尊敬,其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流传,激励了无数人……更多
张仪与秦武王政见不合导致被驱逐
张仪曾师从鬼谷子,学习了纵横之术,他出山后又自己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受到秦惠王赏识奉命游说各国,让各国都变得亲善秦国。不过待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却不受秦武王宠信,出逃去了魏国。张仪是犯了什么过错?为什么秦武王不像秦惠王一样重用张仪?与君王意见相悖秦武王作为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更多
纣王:被误解的英明统治者,功绩超越周武王
说起中华古代历史上的暴君,大家一定会想到纣王。确实,纣王在人们心中是暴君的典范。他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在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的11个小国,对商朝发起攻击,史称“牧野之战”。周军大破商军,攻入朝歌,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灭亡。作为大家熟知的暴君……更多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为防外戚专政之先例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他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临终前,认为最年幼的儿子刘弗陵身体好而且智商高,很像他少年之时,于是特别的宠爱刘弗陵,在弥留之际把太子之位给了立年仅8岁的刘弗陵……更多
乘龙快婿:古代对女婿的美称及其由来
古代父母嫁女总是老泪纵横,自己养了多年的女儿就这样跟别人走了,多少心里有些不爽。但难过归难过,他们却不会厌弃自己的女婿,反而经常用类似乘龙、东床、金龟、驸马等美称来称呼自己的女婿。今天我们就来挑几个说说这些个用来形容女婿的称呼都是从哪里来的。先说“乘龙”吧,乘龙快婿这个字眼倒是常见……更多
苏定方:唐朝的军事人才与李世民的忽视
每每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良将都能受到他的重用。从历史功绩来看李世民是明君,但他更是一国之君与政治家,如果某些人于江山无益的话,又如何能得到他的重视呢?隋末唐初时期苏定方是军中的知名人物,先是击败突厥……更多
张九龄:开元盛世的智囊团与晚年罢免的宰相
说起宰相张九龄,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比较正向,比如说尽忠职守、选贤任能等等,正是因为有他的辅佐,李隆基才能开创"开元盛世"。对于这些才华优秀却性格倔强的谏官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皇帝的包容与信任,否则最后的下场绝对凄惨无比。晚年时的李隆基被所谓的盛世之景迷惑,宠爱杨贵妃……更多
愚人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愚人节,相比大家都不陌生了,每年彼时,都会或多或少被开一些玩笑,受到一些整蛊,小可怡情,娱乐娱乐,玩笑开得过了双方拉不下脸来,争的面红耳赤乃至大打出手的也不在少数。因此这几年倒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起愚人节来,特别是年轻一代,行为处事更为直接,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更多
朱元璋对民间服饰的严格要求与后世的影响
历史上不同的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特征,皇帝官员的衣服更是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但一般对民间服饰不作过多要求。然而到了明清两朝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清代自不必说,由关外入鼎中原的满族人自一开始就推行了剃发易服运动,对民众的服饰乃至发型都作了相当严苛的硬性要求……更多
西汉时期的刘安与唐公房鸡犬升天的故事
人活到一定年纪都会有年龄焦虑,一边感叹韶华易逝,时光催人老,一边感慨事无所成,理想未实现,总期望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未竟的抱负。古人也一样,因此对长生与成仙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自己成仙还不够,得连带着自己的家人,房屋,乃至宠物都一道飞升。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鸡犬升天”典故来源……更多
曹操为何止步于魏王不称帝?不敢、不想与不必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曹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的诸侯,封魏公、加九锡、进魏王,称帝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说都做完了,那他为什么就是不称帝呢?曹操淮下书生认为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他既不敢也不想。具体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更多
北魏建国初期强化王权与农业化政策的实施
历观拓跋鲜卑整体发展历程,进入匈奴故地特别是逐渐占有中原农耕地带后,生产方式农业化是其始终推行的政策,这一政策除遇到高车一部抵制外,在其他拓跋鲜卑鲜卑统治诸部似乎执行的相当顺利,对于从事游牧生产的拓跋鲜卑来说,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拓跋鲜卑作为游牧民族,却一以贯之地推行农业化政策……更多
婉贵太妃:清朝后宫中孤独长寿的汉女
女子在古代中国社会上的地位是很低的,即便是作为皇帝的女人也不能够例外,就算是拥有吃喝不愁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拥有属于一个正常女人应有的感情和幸福。就拿历史上的乾隆帝来说吧,他一生中所宠爱过的女子多不胜数,其中大家一致认为比较幸运的就是“令妃”了,她不但一生圣宠不断……更多
刘巴:三国时期的独特人才与他的传奇故事
东汉建武四年(28),后来成为开国功臣的马援作为隗嚣的使者面见光武帝刘秀,并向他表示:“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诚如马援所言,在太平盛世,君主可以将全天下绝大多数人才招揽到麾下,而在乱世当中,人才则会自行选择更值得自己侍奉的主公。东汉末年也是如此……更多
吕岱:三国时期的长寿将领与他的传奇人生
众所周知,“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存在着狭义、广义之分。广义上的三国时期一般认为是以东汉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为起点,这不仅是因为黄巾起义为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敲响了丧钟,也在于正是因为这次起义,汉灵帝才会允许各地官员自行募兵守备,这为日后诸侯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更多
徐辉祖:明朝建文帝的忠诚良将与燕王的克星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旗号起兵攻打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并在获胜后登上皇位。相比于仅仅是个藩王的朱棣,身为皇帝的建文帝朱允炆原本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兵败后下落不明,皇位惨遭叔叔篡夺。对于建文帝的失败,有人归咎于他急于削藩、准备不足;有人认为是建文帝识人不明……更多
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司马懿家族的婚姻政治与西晋的建立
“政治联姻”在我国古代可谓十分常见,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便通过世代联姻维持相对和谐的关系,成语“秦晋之好”便由此诞生。后来,汉朝向匈奴派出和亲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等等,都属于借政治联姻加强沟通、争取和平的表现。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皇帝与大臣,或是大臣与大臣之间也常常联姻……更多
中国古代的特殊庙号“中宗”的由来与争议
在我国古代众多帝王庙号当中,“太祖”、“高祖”一般是建立国家、奠定社稷的开国之君专属,而“太宗”、“仁宗”、“孝宗”等庙号则往往属于颇有作为的贤君。与之相对的,“哀宗”、“思宗”、“熹宗”等庙号则带有一些贬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庙号,那便是“中宗”……更多
中国历史上直接传位给孙子的皇帝们
明建文四年(1402),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终于率军攻入了南京城。然而,此时皇宫中突然燃起了一场大火,等到火势平息后,断壁残垣中只剩下了几具无从辨认的焦尸。因为无法证明建文帝确实死在了大火中,许多人都相信他已经成功逃出皇宫混入了民间,甚至朱棣后来都曾派人水陆并进搜寻其下落……更多
■ 李慧晚唐和南唐是文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李商隐在这个时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把意象和典故的美学发挥到极致,他笔下夕阳无限好的遐想,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感觉,几乎浸润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李商隐的风格与西方19世纪末波德莱尔、魏尔伦……更多
■ 陈顺题记:去谯家、去白石溪、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找寻红三军的足迹,让灵魂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下升华。纪念馆走进纪念馆的大门,时间慢了下来,与之慢下来的还有馆外的阳光,以及人间烟火。慢到停滞不前,慢到急速倒退,退到1934年的夏天。风,打着卷;雨,透着凉。一截风干的历史浸着血……更多
刘聪与刘渊的传奇故事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割据势力。对于汉赵来说,建立之初还没能灭亡。直到第三位皇帝刘聪即位后,才彻底结束了西晋王朝的历史。因此,在汉赵的几位皇帝中,刘聪的名气也是最大的。一具体来说,刘聪是汉光文帝刘渊第四子……更多
□杨献平最切身的文体,莫过于散文随笔。一在于速度。目之所及,心之所生,配以章法,即文采勃发,情思胸臆,不时之间,跃然纸上。二在于精悍。所谓文章之要义,首在动人,简约而有力。三在于婉约与美。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言:“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言无言之像……更多
□王学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诗不同。经过丰富与馥郁的一年,厚重的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如约而至,在总结一年以来文学收获的基础上,继续向当代文学界贡献川观力量。那么,在今年众多的诗歌奖中,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诗歌奖授予了梁平、尚仲敏、凸凹、李瑾、曹有云这5位有着较大影响但又各具诗学个性的诗人……更多
□刘兴全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历史意象表达,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图像是历史叙事的重要元素,具有文献性、记录性与审美性的重要意义。作为2019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普及项目)《四川红色经典版画赏析图文读本》优秀结项成果,西南民族大学付业君、蒋鹏所著的《四川经典红色版画艺术》……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