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古代高考有多难?考官出题刁难学生被革职
...格的,但再严格也不能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有些考官为了防微杜渐,保证考场纪律,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甚至在考题上设难关。 清代笔记《清稗琐缀》记载,咸丰七年的时候,有位考官在河南监考,居然在考场上布满...……更多
古代科举趣事,总有些奇葩之举让你想象不到
...高考“封卷”最早源于宋朝,宋太宗淳化年间,为了防止考官徇私舞弊,特意推出了“糊名考校法”,把考生的名字籍贯给遮盖住,决定录取后在拆开“弥封”。不过,即使封住名字,一些不法的考官也能通过辨认考生字迹或者...……更多
古代考生作弊绝招大盘点,连袜子上都写满了四书五经
...的话题,当然在古代作弊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如果被考官发现,那么轻者永远不许参加科举考试,重者被株连九族的也不在少数,历朝历代对考试作弊所设立的刑法也名目繁多,但是这仍然控制不住士子们那颗名利之心,因...……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着科举制度一起发展,那就是座主和门生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古代科举制的作弊方式最常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贿赂考官走后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考生,最常用这种方式。比如宋朝出现的“通关节”,意思是指考生与考官串通好,考生在答卷上留下双方约定好的标记,这样考官在阅卷...……更多
陈安高中状元20天就被朱元璋车裂处死,他为何如此苦命?
...但是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一个都没有人被录取。阅卷的考官也是南方人,这么一来,北方的很多考生就十分不满,认为是南方的考官对南方的考生比较偏心,只录取南方人,为此他们把事情闹到了朝廷。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是...……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中如何防止舞弊?唐朝创设了各种措施
...,在科考中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考官掌握着考生的去留大权,因此,对考官舞弊的监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科举制度由隋朝创立,但隋朝仅经二世而亡,其后的...……更多
宋朝时期应对考试舞弊的方法,有些比现代还绝
...一个弊端了,当时“公荐制度”的推行,让唐朝的贡院主考官在还没入贡院之前,可能就已经拟录好了科举的“录取名单”,后来更是被一些权贵阶层所包揽,俨然已经失去了其“举荐人才”的真实意义。于是赵匡胤继位之后,...……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也是挺浪费资源的。武则天在位时,为了防止学子们串通考官作弊,于是就发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试时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名字糊起来,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考官通过辨认学生名字作弊的问题。所以说,武则天是古代“高考...……更多
明朝这两个倒霉的考生,因籍贯问题接连痛失会元
...(考卷原本是密封的,主要是将考生的信息遮起来,以防考官利用职务之便,评卷有失公允,优亲厚友),惊奇地发现,陈循的籍贯竟然是江西泰和!不巧的是,当年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梁潜、王洪偏偏也是江西泰和人,也就是说...……更多
...这叫“糊名”;然后又会有专人来誊抄这些答卷,免得被考官认出某个考生的笔迹,这叫“誊录”。既要糊名,又要誊录,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答卷被搞混呢?方法就是“编排”,即给原始答卷和誊录后的答卷编上完全相同的编号...……更多
聊聊晚清的一桩科场案
...是一种作弊手段。但家仆陶阿顺把事情搞砸了。陶阿顺到考官所在的座船找殷如璋,只见吏役人来人往,根本没人搭理他。陶阿顺等了半晌,实在不耐烦,于是大喊大叫,意图引起殷如璋的注意。可是他一喊,全体目光向他看齐...……更多
是谁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之事时有发生,其时,考生个人品德也在考量范围之内,考官有权力根据考生日常德行决定取舍,甚至考官根据个人喜恶来决定考生命运之事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大打折扣。江西一位才华横溢的考生因...……更多
他是明朝状元,只当了不到20天,一身傲骨的他就被冤枉致死
...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进入了殿试。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喜爱,毫无疑问,他最终被宣布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个状元,并被委派于吏部,接受历练。可是,优秀的人总是被嫉妒,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反而成为一桩祸端。皇...……更多
李郃:以德报怨的古代状元,自我牺牲的典范
...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刘贲的愤世嫉俗之言,落到考官手中后,简直把他们吓了一跳!这种话语要是流传出去,少不了轻则丢官,重则他们几个考官都会陪刘贲被宦官瞧瞧找个罪名给构陷了。考官自然是不敢把这样的文章...……更多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无非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为自己的卷子判高分,以赢得金榜题名的机会。在唐代,科举考试非常看重考生的诗才,于是很多考生便在考前投卷,即把自己的诗词文赋献...……更多
古代没有摄像头,古人如何防止科举作弊
...身材,上面还要填写考生的籍贯、家人,待到考试时,监考官会仔细核验浮票上的信息,如果遇到对不上的,那考生和枪手都难逃一死,除了替考外,古代还有什么作弊手段呢?花式作弊夹带小抄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段,而老祖宗...……更多
...而出。小春参加杭电的面试是半结构化形式,要面对5位考官“拷问”。除了常规的自我介绍、心仪专业及为什么选择杭电外,还根据“九章算术”指定材料升级提问难度。“当时考官问我,古代的科学文献对现在有什么作用?...……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舞弊的手段?舞弊会如何惩治?
...考前泄题比较好理解。所谓暗通关节,就是在考试之前,考官和考生约定好几个字词,然后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意把这几个字词写到文章里。考官在阅卷的时候,看到这几个字词,就把该卷的名次提上来。当然,这种作弊手...……更多
...元璋的故事。公元1397年,朱元璋选85岁的刘三吾当科举主考官,可放榜后,录取的51人皆为南方人,民间十分不满。未免事端,朱元璋命他换几个北方人,他却拒绝。朱元璋不禁大怒:朕让你改黄榜,你改还是不改?明太祖洪武30...……更多
他战胜苏轼拿下状元,却仅一首诗传世
...。苏轼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就在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这一届考生可谓是神仙混战。除了主考官欧阳修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之外,苏轼的对手也非池中之物。参加科举的其他人有苏辙、曾巩、张载等...……更多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多落榜学子鼓噪着、叫嚷着跑到礼部鸣冤告状,状告本科考官刘三吾和白信收受贿赂,徇私舞弊,导致有才能者落第,小人反而上榜,真是斯文扫地,士林愤怒!更有激进的学子沿街喊冤,当街拦住官员的轿子痛哭流涕,这就是...……更多
明朝为何是科举制的鼎盛期
...是南方人,故称之为“南榜”。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说主考官舞弊专门不录取北方人,而只录取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立刻严查,抓捕了相关官员,然后在当年六月重新举行殿试,之后又扩招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故称为“...……更多
...题的,然而苏轼的科举成绩竟然不是状元!更离谱的是,考官明明认定了苏轼的状元之才,可是却偏偏不给他状元!还不是考官看不上他,考官反而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这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位没给苏轼...……更多
清朝科举舞弊案:严苛的处罚与背后的故事
...在发达的网络系统,考生成绩也无需自己查询,考试过后考官根据文章的好坏评定名次,按名次写在榜上贴在贡院的墙上,以供各位考生观看。这次考试发榜的时候,大家发现,除了13个苏州地区的考生,上榜的人大都是扬州盐...……更多
高考第二日,考场外的“护考官” 惠民交(巡)警护航依旧
...(巡)警也将继续全力以赴为考生保驾护航做好场外“护考官”,加油吧,少年! ……更多
赵匡胤哪一举动,奠定了大宋的软弱
...化,制度化,成熟化的5项制度。“锁院制度”所有的主考官或者出题人确立后,立即锁在贡院之中,断绝与外界联系,避免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等现象。我们现在的高考试卷批阅老师都进行全封闭管理,上交手机与外界杜...……更多
邓钟岳的状元之路:机遇、书法与为人之道的完美结合
...人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是学识真的有限。在会试的时候,考官一看邓钟岳的卷子就把他的卷子着落了,文采实在平常。俗话说的好,吉人自有天相,碰巧有一位叫做徐陶璋的考官也在一旁,瞥了一眼,下意识就把邓钟岳的卷子拿...……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强的考生是谁呢
...作弊技术。其中以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为一绝,即使在主考官的重点盯防下,他依然可以替好几个人写完试卷,然后全身而退。温庭筠在当时的作弊界内,无人能与他抗衡,可以说是古代科举中的最强考生了。他的作弊技巧高超...……更多
看看古人在考场上的作弊和反作弊
...却默默无名,于是就找到了著名诗人顾况,请他代为向主考官推荐一下自己。顾况心想哪里冒出来的毛头小子,莫名其妙。再一看白居易的名字,更是出言嘲讽:“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白居易笑笑,奉上自己写的诗《赋...……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而明朝在第二代就江山易主,朱元璋死后,朱棣就发动了著名的政变,原因如下:第一是因为蓝玉和太子沾亲带故,所以又怎么会为了朱棣一个外人来抢夺自己家的江山呢
2024-06-23 19:55:00
可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造成了他不拘小节好大喜功,飞扬跋扈的性格,这使得他极其容易得罪皇帝,更何况这位皇帝正好是一个小心谨慎疑心十足的人
2024-06-23 19:55:00
那是因为他的“军神”之名可是名副其实,是实打实地用每一场战功换来的。那时的中原大地无人不知道他的威力,即使当时的人才数不胜数
2024-06-23 19:54:00
站队雍正的两个光头阿哥,为何获封的爵位有多高
康熙末年,众皇子夺嫡之战中,不是所有的阿哥都选择了亲自下场争锋相对,有的则以独到的眼光和圆滑的处世哲学,选择了正确的队伍
2024-06-23 19:56:00
天启七年,在一次掉落水的熹宗朱由校受到惊吓后,身体开始出现不佳并服用所谓的“仙药”一命呜呼,时年23岁,在闭眼前将信王朱由检拉到其跟前,遗诏驾崩后传位于他。天启驾崩后,朱由检继位
2024-06-23 19:58:00
嘉靖帝朱厚熜一生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当中只有三子裕王和四子景王长大成人。本来裕王是与皇位无缘的,奈何三位长兄早夭,其中被立为太子的朱载壡也不幸病逝
2024-06-23 19:58:00
他比和珅贪的更甚,为何官运亨通权倾朝野
说到贪官,大家脑袋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用说,肯定是和珅,因为他太出名了,就说电视剧里的和珅吧,真是让人印象太深了,大家都知道他很得乾隆帝宠信
2024-06-23 19:58:00
其实是决定性的原因,那就是糜芳投降,致使关羽兵败后失去退路,最终被东吴围攻而死。故而糜芳害死关羽,是历史的定论。《三国志》中便是这么写的
2024-06-23 19:56:00
分析糜芳,无论怎么说,都绕不开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皇亲国戚一枚。可惜三国历史中,对这一点很含糊,根本找不出啥关键原因
2024-06-23 19:56:00
其一:事分轻重缓急对于诸葛亮来言,刘备死后留下了一个近乎于崩溃的局面。以至于当时,曹魏方都认定了,蜀汉唯有归降一条路。故而曹魏的王朗
2024-06-23 19:57:00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
2024-06-23 19:59:00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彼时,关羽率领大军包围了曹魏的襄樊之地,而在襄樊之后,就是南阳等中原之地。因此
2024-06-23 20:00:00
朱祁镇虽然在后宫中,但他仍对皇位抱有幻想,石亨的到来显然给他的复辟之路点燃了火把,两个人经常凑到一起去谋划复辟之路。石亨也明白
2024-06-23 20:02:00
姜维经常往甘肃跑,显然是在践行避实击虚这一兵法理念。避实击虚,意思是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2024-06-23 20:01:00
封建王朝皇位的继承一般是皇帝传给自己的嫡子,但有的时候也会发生一些例外,比如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当时的孙太后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2024-06-23 2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