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代没有摄像头和高科技,该如何防止考生科考作弊?在古代,普通人要想走上人生巅峰,除了参军打仗,科举考试是唯一的上升通道,既然是考试必然会有人作弊,那古代考生有哪些作弊神招?作弊被发现后又将面临什么处罚呢?“替考”
随着唐朝科举制度真正成型,古人的花式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多,前期最直接的就是替考,唐朝时期的考生,只要报个名字就能进考场,因此有些人就想到了,让枪手顶替用自己的名字进考场,其中最狠的是个叫温庭筠的人。
温庭筠是个才子,但因为得罪权贵,屡次科考不中,他为了报复这可笑的官场,便开始了自己的替考生涯,唐朝科考主要考诗赋,考试时会给每位考生发三根蜡烛,在三根蜡烛燃尽前,考生要完成八韵的诗赋。
温庭筠有个很响亮的外号“温八叉”,就是只要别人做八次插手礼,他就能完成一首诗赋,因此有很多人找他替考,据说温庭筠巅峰时期,有在一天内替八位考生作答,每位的成绩还都不错。
到了宋朝替考风气更甚,连最基础的乡试都有人明码标价,只要出三十两银子就能替考,之后为了抑制替考的现象,便出现了古代版“准考证”浮票,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机,所以他们的“准考证”上,记录的是考生的外貌特征和身材,上面还要填写考生的籍贯、家人,待到考试时,监考官会仔细核验浮票上的信息,如果遇到对不上的,那考生和枪手都难逃一死,除了替考外,古代还有什么作弊手段呢?花式作弊
夹带小抄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段,而老祖宗们早就将这一套,玩出了各种花样,鞋底、笔杆都是他们藏匿小抄的地方,有的考生还会将蜡烛掏空,然后将准备好的小抄卷好塞进去,等进入考场再将小抄拿出来,还有些人干脆用盐水在衣服上写字,要用的时候对着蜡烛一照,字就能显现出来了。
到了清朝考生们已经不甘于只带小抄了,于是有人用老鼠胡须做毛笔,制作出了一本,名为《五经全注》的作弊奇书,五经全注长五厘米,宽三厘米,厚度也就一厘米上下,上面包含了诗经、春秋等考点,每个字就只有跳蚤那么大,随着考生作弊方式的进阶,官府的应对手法也精进不少。
早在李渊执政时,每当科举考试朝廷都会调来一支大军,对考生们一一检查,不仅要脱光搜身,连头发、鼻孔、耳朵这些都不放过,连笔杆、蜡烛都要掰断检查,一旦发现了小抄,那问题就大了,得带着50斤重的枷锁,在贡院门口试众到考试结束,按照古代书生那单薄的身子,这和要了他们命没啥区别。
还有些考生玩高端局,他们会提前训练好鸽子,然后在考试时让信给把考题带出去,托人写好后再让传回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官府发现后直接安排弓箭手站岗,只要发现鸽子直接射下来,这就是最早的信号屏蔽器。应对方法
除了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买通考官是最直接的方法,比如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当时有二十五名进京赶考的考生,买通考官提前得到试题,双方还约定了暗号,好让考官在判卷时能给他们高分,结果放榜后有五人发现自己没上榜,他们就将花钱买通考官的事捅了出去。
顺治帝大怒,下令将十八名考官全部处以绞刑,行贿的二十五人成绩作废后,各打四十大板并携全家流放宁古塔,即便历朝历代都对科考舞弊严加打压,也还是顶不住有人铤而走险,面对这种情况,各朝代也想出了很多应对的办法。
首先是武则天提出的糊名法,就是在判卷时将考生的名字遮住,但按照前面说的,做个记号就可以破解,于是到了宋仁宗时期,又发明了第二招誊抄法,就是命专人将考生们的试卷抄写一遍,再交由考官批改,这样即便考官被贿赂了,也无法凭借字迹和记号辨别试卷。
明朝为了规范考试避免作弊,先是沿袭宋朝传统,在全国各州府都修建了贡院,还在贡院内安排了“监考系统”,贡院正中间有一座三层高的小楼,考官们可以在上面监视考生的一举一动,并且在每条小巷子还会配上三名士兵,两人站巷口,一人来回巡视。
为了防止考生偷看别人的试卷,还给每人安排了单间,单间里只有一个板凳和一张桌子,考试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在这么高压的环境下,如果考生还敢顶风作案,那就只能携全家前往宁古塔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7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