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黄巢虽然残暴,却为我国拔掉了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独立军队,权倾朝野、干预朝政。为什么说门阀士族是“毒瘤”呢?这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首先是从国家安定的角度分析。门阀士族直接占有大量土地,间接占有土地上依附的大量百姓,他们独立于国家财政运行,有独立的...……更多
谁为我国拔除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进步的好事,比如他曾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黄巢起义黄巢,家中以贩卖私盐为生,家境富足。他富有诗才,并且擅长剑术、马术和箭法,可谓是文武双全。可他成年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却接连不中,在落榜之...……更多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除掉了一个,危害我国600年的毒瘤
...命运的机会。可以说,他为中国社会除掉了一块沉重的“毒瘤”。【门阀最后的报复】在公元881年,曾经繁荣昌盛的李唐王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就在那年的初冬,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成功攻占了长安城,他在此地自立为帝,...……更多
黄巢虽残暴,却为我国拔掉一“毒瘤”,此“毒瘤”危害近600年
黄巢曾言:“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为青帝,必将与桃花共享盛开。”这句话激励了数十万饱受苦难的民众掀起反抗的浪潮,而此时早已衰弱不堪的唐王朝也遭遇到了致命的一击。当黄巢攻陷长安时,由于他的部下过于狂热,黄巢...……更多
黄巢虽残暴,可他却为宋朝,拔掉了毒害唐朝近600年的“毒瘤”
...是祸害,实则可能是治病的良药。就像身体里一个隐秘的毒瘤,虽然它一直在侵蚀着生命,但如果能及时割除,反而能让健康重生。你可能不会相信,黄巢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叛军领袖,虽然手段残暴,但却为后来宋朝的崛起...……更多
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何会有吃人肉的残暴行径
前言黄巢,这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为何会有吃人肉的残暴行径?是他心狠手辣,还是时代的惨烈给他带来的精神扭曲?当年,黄巢从十八岁开始踏上科举之路,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光宗耀祖。他整日温书,对着灯火夜以...……更多
中国封禁了千年的山,从唐朝下禁令:进入者,斩立决
...然最终以被平复的结果而告终但是它却拔掉了中国千年的毒瘤。 有人说,要不是黄巢起义,中国可能现在会跟印度一样,被门阀士族的制度而毒害。自两汉以来,“举孝廉”的科举选拔制度畅行。所谓的“举孝廉”就是其他官...……更多
五姓七望的衰落,标志着古代门阀朝廷走向的结局
...具一般,生杀大权掌握着奴隶主手中。其后是则是以门阀士族为主的门阀政治,这些世家大族缘起于汉代施行的察举制,随着察举制度的僵化,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门阀。并且凭借其强大影响力左右政治的发展,主要集中...……更多
...摧残,也导致了大量无辜生命的损失。这种极端的手段和残暴的行为,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形象极具争议。所以,当我们谈论黄巢为何还能被一些人歌颂时,我们不能仅看到他的暴行,还应看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对当时社会结...……更多
聊聊科举制度的兴起对地方门阀制度的冲击
...为选官制度的僵化,贵族政治逐渐成型,魏晋以来,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十分强大,隋唐等政权都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门阀士族在巅峰时期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形成贵族的统治方式。 在魏晋后期,门阀制度已经遭到削弱,北...……更多
从唐到宋:士族瓦解与寒门崛起
...而寒门之士的真正崛起,直到宋朝才真正出现。整个唐代士族出身的登科者占进士科的比例在七成以上,特别是百官魁首——宰相之中,寒门所占的比例,甚至还不到十分之一。这就说明了唐代时期,士族在科举考试,特别是进...……更多
士族门阀在汉末三国崛起并主导社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在政治上垄断了选官,在文化上垄断了舆论和教育,在经济上控制了大量人口和土地。士族门阀的统治好似坚如磐石,定可千秋万载。可是士族门阀从南北...……更多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晚年为何要亲自废除
...人力物力办学,结果却是如此,岂非暴殄天物?三、门阀士族垄断,废校不得已而为之经过深入考察,老臣们终于找到了真相所在。原来在杨坚初期的选官制度中,门阀士族世家仍旧占有支配地位,他们几乎垄断了科举和仕途的...……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官员任选的垄断。毕竟隋朝以前,尤其是两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可谓是达到顶峰,在东晋甚至是“王与马共天下”。一般来说皇位传递属于是世袭制,下面官员并没有世袭一说,但门阀士族的权力大了以后,已经实质性的垄...……更多
...学的人难以出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又形成了一颗毒瘤,即宦官专权的问题。唐朝宦官的权势超过东汉、明朝,他们不仅把控中枢,还握有神策军的兵权,他们不仅能够拥立皇帝,还能囚禁、废黜,甚至杀害皇帝。唐文宗...……更多
《大唐狄公案》12集过后,读懂这三个反派,便读懂了半个大唐
...时期,真正传世的诗词歌赋,凭借的是创作者背后的门阀士族力量。 换言之,这些时期,是靠人来传诗,而不是诗成就人。这种情况,到了大唐之后,尤其是唐朝开了更为完善的科举之后,出现了别样变化。诗可以先站在人的...……更多
王翦后代子孙建立了2个千年豪门士族
...或许也是王翦家族沉寂下来的原因。而在秦二世、赵高的残暴统治下,天下各地起义四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拉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在秦朝面临倾覆之危时,王翦之孙王离被秦二世委以重任,前往镇压叛乱,最终在...……更多
隋朝灭亡的真相,杨广背了个什么锅
...亡于隋炀帝杨广,仅两代而亡,难道真的是因为杨广昏庸残暴吗?显然不是,大量史书记载证明,隋炀帝不仅不昏庸,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忙于政事的并有卓越成就的帝王,那么隋朝究竟是为何仅两代就亡了呢?说到底,隋...……更多
科举制在唐朝中后期为何不断侵蚀官僚体系
...评判,逐层上报,武则天时期还发明了“糊名制”,防止士族门阀利用关系徇私舞弊。科举制对于统治者而言,选拔人才固然是目的之一,但他们真正想做到地是打通阶层流通的渠道,挤压贵族及宗室的生存空间,以外力制约皇...……更多
士族与皇权的对抗: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与门阀统治的形成
在看历史书时,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个词士族,所谓的士族,就是经学传家的世家大族,按照现代的话来说,便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学识是士族的基础,有了知识才可以入朝为官,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士族起源于汉代,尤其...……更多
杨广用他的生命和隋朝的命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拥有众多分支,因此亦常被后人敬称其为"五姓七望"。在我国北方,这五大家族堪称名副其实的巨头,北魏王朝之所以能够成功统一北方,正是得益于他们对山东集团的广泛认可与支持。而山东集团内部的士族阶层却常常表现出...……更多
官渡之战:曹操崛起与袁绍败亡
...来没什么,但实际上却打破了当时的用人规则,没有按照士族设定好的规矩来办事,让很多出身低微的人,逐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地位。曹魏集团早期,正是凭着这种完全不顾及出身,只看能力的人才标准,才能一路斩...……更多
五姓七望:中国古代名门望族的兴起与衰落
...政治积累、财富积累、声望积累都达到了顶峰,成为门阀士族的顶流。现世和后世的人们,一致认为五姓七望最为高贵,想尽一切办法与之建立联系,其中不乏皇帝和宰相之流的人物。门第执念隋唐时期,皇帝和宰相都想融入五...……更多
隋炀帝的哪些丰功伟绩让后人用之不尽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很有话题性,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隋朝,它们大起大落,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存在感都很强,对历史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匪浅。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更多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太平公主大战唐玄宗,她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寒门在朝堂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士族门阀渐渐地失势。正是科举的推广,给了普通人上升的台阶,也给了皇帝足够的底气。回到唐诡的世界,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有无数的失意文人在仕途无望、遭遇碰壁...……更多
《近世社会的形成》
...民出版社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巨大变化。作者以宋代最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更多
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
...际上是根据其出身门第来选拔。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工具。察举制的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选举”,不过我们说的选举不是推举、面试,而是笔试,也就是考试选举,如果不是考...……更多
唐代女子的择偶观,钱财、才学、门第都是关键因素
...社会政治地位方面的门当户对,直到魏齐。后来逐渐出现士族与其他阶层通婚的案例,为了寻求平衡,假若女方的身份高贵,男方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财来弥补女方的“损失”。在这里也能看出,实际上女子在这一婚姻交易过程...……更多
五代十国对宋代及后世的影响
...主阶级得以进入官场。图源网络 但隋唐时还是深受门阀士族的影响,门阀士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兴盛的。这些士族拥有着绝对的权利,甚至可以左右朝政,对皇位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当初李渊、李世民能夺得天下,也正...……更多
...大侵犯了士族们的利益,很多人说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残暴,其实不然,主要还是侵犯了士族们的利益。为了巩固北方的政权,隋炀帝开始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并命杨素之子杨玄感督粮。杨玄感早就担心自己家族会被隋炀帝瓦...……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晋绥八分区军民抗战纪事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晋绥八分区根据地抗战“殉国烈士纪念碑”。(资料图片) 1937年开始,八路军120师先后创立晋西北
2025-07-22 07:04:00
160岁一得阁 绵延千年的墨史文脉
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在京城琉璃厂古雅的街巷间,一得阁的墨香悠悠飘散了百余年。如今,这家诞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的老字号
2025-07-21 12:10:00
范明公《群书治要·毛诗治要解析》出版 解读《诗经》智慧
7月22日,知名学者范明公潜心编著的《群书治要·毛诗治要解析》由广东新兴蠡蝉书房正式推出。这部新作以古老的《毛诗》(即《诗经》)为基础
2025-07-21 14:11:00
范明公新作《群书治要·尚书治要解析》出版 解码千
7月22日,知名学者范明公的新著《群书治要·尚书治要解析》由蠡蝉书房正式推出。这部聚焦中国古代治国智慧的力作,通过创新性的现代解读
2025-07-21 14:11:00
路洪明:我书即我思——李思峰的艺术人生与创作境界探析
当代书坛,因中国高校书法教育与国家、省、市各级书协组织的展览赛事推动,当代从事书法事业的专业人员不断增加,可谓规模空前
2025-07-21 14:36:00
首都图书馆举办吴悦石《石鼓文批注》新书分享会
7月19日,由首都图书馆、中国书店主办的“重读经典的意义——吴悦石《石鼓文批注》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举办
2025-07-21 15:54:00
海报|西夏陵×海龙屯 在世界遗产中寻迹中华文明
2015年7月,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在德国波恩荣列《世界遗产名录》的盛景犹在眼前;十年后,宁夏西夏陵于法国巴黎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再续华章——中国世界遗产名录至此镌刻下第60个名字
2025-07-21 16:04:00
AI|当西夏陵遇见海龙屯
贺兰山的黄土陵台——西夏陵,古播州的军事城堡——海龙屯, 相隔千百年的时光,始终跳动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脉搏,如今,它们以世界遗产之名
2025-07-21 16:04:00
合肥大蜀山密林里“藏”着日本侵华罪证
大皖新闻讯 大蜀山位于合肥西郊,夏日这里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放眼望去都是绿色。殊不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山上乱砍滥伐
2025-07-21 20:50:00
血色丰碑丨十二岁的永恒呐喊
十二岁本该是在阳光下追逐嬉戏的年纪可在东北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有个女孩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国大义她就是被称为战地“小百灵”的金锦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守口如瓶最终以生命为代价谱
2025-07-21 10:47:00
青年作家景步航南京签售新作 携《汴京客》《临安客》对话两宋文脉
7月19日下午,南京锦创书城洋溢着浓厚的文学气息——青年作家景步航携最新散文集《汴京客》《临安客》在此举办新书分享与签售会
2025-07-20 18:09: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刻形塑着彼此的面貌
2025-07-20 09:56:00
金石永寿 艺魂长存杭州日报讯 7月12日,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著名书法篆刻家吕国璋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与西泠印社相守半个多世纪的艺坛名家
2025-07-20 06:43:00
情系古刹笔墨香杭州日报讯 7月13日,“情系史山——阮振亚捐赠绘画作品展”在海宁市史山禅寺启幕,《情系史山——阮振亚捐赠绘画作品集》亦同步首发
2025-07-20 06:44:00
齐白石黄永玉等艺术家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和平颂”美术作品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
2025-07-19 2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