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之前,燕太子丹与众宾客为他送行,荆轲歌于易水之上,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历史片段。但“习焉”容易“不察”,当中还有些问题需要斟酌和讨论,先引《史记·刺客列传》来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更多
荆轲与高渐离:一曲易水寒,壮士永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一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易水河畔,看着即将走远的背影,不禁黯然神伤。明知山有虎,却还要向虎山前行,因为他的背后是他的国家和百姓。《荆柯刺秦王》这篇课文,相信我很多...……更多
历史上“高渐离刺秦”的故事,你了解吗?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陈子龙《易水歌》《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传附于荆轲传后,在荆轲刺秦失败后,荆轲未完成的使命便交与高渐离之手,荆轲的意志由高渐离继承。高渐离出发时没有易水的送别...……更多
荆轲怎么做才能刺秦成功
...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更多
荆轲刺秦:战国末期的英勇壮举与燕国的命运
...作副手。出发那天,太子丹和其他人都穿戴着白色衣冠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慷慨激昂地唱了曲“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荆轲一到秦国,就托人告诉秦王,说燕国害怕秦军讨伐,情愿把督亢...……更多
聊聊秦始皇遭遇的前两次刺杀
...为知音。荆轲离燕赴秦时,太子丹与一众知情人士送别至易水之畔。荆轲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当时伴奏者就是高渐离。图:易水送别荆轲刺秦“事不就”并搭上性命以后,秦王震怒,令王...……更多
古代最悲情的刺客,没有完成重任,无法改写人类历史
...子丹、高渐离等人在河边送别荆轲,荆轲写下千古绝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达咸阳宫后,身上兵器全被没收,因为秦王就是怕会有人刺杀他,下令进入咸阳宫的各国使者都要卸掉兵器,包括秦国...……更多
聊聊荆轲刺秦,这起刺杀行动的真相
楔子:易水传战报,夜来风雨惊。公元前228年一个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燕太子丹,他得知了一个令他惊恐万分的消息:秦破邯郸、公子嘉弃城而逃,秦军兵锋已抵易水,额头冷汗潸然而下,稍定,燕丹决定启动那个谋划...……更多
...年,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在七国当中,较为弱小,但也有其辉煌的时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在济水之...……更多
荆轲在等谁和他一起刺秦王
...离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果荆轲召唤,他一定前行。但“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就在现场,荆轲等的人自然不是他。和荆轲关系好,并且支持这一次...……更多
为什么说荆轲慷慨赴义算是白死了
...刺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尤其是那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人在两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一往无前的悲壮和荒凉。以至于虽然刺杀失败,命丧当场,但荆轲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从容气魄,依然被...……更多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更多
荆轲刺杀秦王事件的连锁反应
...於期。荆轲声泪俱下陈述原由,樊於期最终自刎助荆轲。易水一别去不复返樊於期首级已有,燕太子丹花重金购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加以淬毒。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送荆轲出发。公元前227年,荆轲携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更多
为何说荆轲刺秦——燕国灭亡的导火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公元前227年的秋天,天气异常的寒冷,荆轲的背影孤独而悲壮,他的身旁站着一个表情轻狂的少年武士,他的身后站着身穿白衣的燕国君臣。这是一场送行,也是一场葬礼,整个世...……更多
秦始皇的三次刺杀:荆轲、高渐离与张良的英勇事迹
...中都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这位著名刺客的推崇之意。其在易水河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广为流传,充分彰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气概。后世的许多文人骚客对荆轲刺秦失手颇多遗憾,撰文写诗抒发情怀,...……更多
...未出现过,暂时称他为无名氏),或者能刺秦成功。在过易水之前,荆轲一直在等那个无名氏,想和他一起做这件大事(如果秦武阳足够让荆轲满意,他就不用等无名氏了)。但是无名氏住得太远,没有按时到达。不耐烦的太子丹再...……更多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了
受到秦国大军逼近国境易水的威胁,燕国太子丹费尽心思寻觅勇敢的刺客,终于通过燕国隐士田光结识了荆轲,田光称他是“神勇”之士,可托大事。刺秦计划秘密地进行,除了一张敬献大片肥沃土地的地图,还需要一份更能...……更多
中国古代以“士为知己者死”为信条的四大刺客
...成全荆轲就自刎身亡。临行前,太子丹和高渐离等好友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临走前吟唱的诗句。秦王在咸阳宫隆重找见了荆轲,在献上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更多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手
...衣玉食、轻歌美女,却从来不提刺杀的事!直到秦军打到易水了,燕丹实在没办法了,不停地催促荆轲,才促成了此行!这起震惊天下的刺杀就荆轲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匆匆上马!现在回望荆轲刺秦的整个过程,其中有着许多...……更多
为何荆轲刺秦失败了,还将他列入四大刺客?
...你的帮手,即刻动身吧”。临别时,太子丹领几个心腹在易水(河北易县)河边的一个僻静处摆上酒宴,为二位勇士壮行。太子丹和众人脱去外衣,里面都穿着雪白的孝服,气氛变得很凝重、悲怆。荆轲挚友高渐离击筑(古时一...……更多
历史上著名的5位义士,临终留下5条遗言
...义士,在临终前留下的著名的5条遗言。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到荆轲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因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闻名。明知刺杀秦王无论是否成功都难逃一死,但是为了燕...……更多
高渐离复仇刺秦的传奇故事
...前227年,荆轲奉命去刺秦王,高渐离和太子丹等人送他至易水河畔。当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后离去,再未回头。 荆轲失败后,秦国燕国大战,五年后,燕国覆灭。高渐离因此成...……更多
...悲秋,江云引暮愁“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这是明末民族英雄陈子龙的一首诗《渡易水》,这是他家乡松江赴京途中过易水时,有感于荆轲的慷慨悲歌,从容为国牺牲,激情...……更多
秦国最后灭掉的国家为何是齐国
...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当时,在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荆轲,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最后到了齐国。这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在...……更多
...一提到悲壮二字,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战国史上的易水送别画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不过,这种无奈的历史悲歌,感觉在燕国特别多。因此,这集燕国历史取名为“燕过无痕”,美好而奋勇,却转瞬...……更多
...子丹、高渐离等众人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在易水河畔为他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节拍唱歌,音乐悲壮凄婉,送行的人无不流泪哭泣。众人一边往前走,一边一起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多
太子丹对荆轲说的一段话,对他造成了什么影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易水歌》提起荆轲,想必世人都知道,他就是那个刺秦王的荆轲。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那个敌强我弱的时代。燕国作为一个...……更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我们认识了荆轲,了解了荆轲刺秦的故事。荆轲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义士、豪杰,可以说荆轲刺秦这件事成就了荆轲的千古之名。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我们目前的眼光来看荆轲...……更多
荆轲刺秦王,为何传颂千年
...了补救措施,额外给荆轲找了一位帮手秦舞阳,他二人在易水河畔告别太子丹,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诗句中踏上了不归之路。虽然这次行动荆轲心里也没底,他也是经不住太子丹软磨硬泡才答应的...……更多
...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本文转自:吉林日报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老厂新生” 焕发活力本报记者 裴雨虹吉林市,一个名字里藏着故事的地方。1673年
2024-06-25 02:36:00
中国民间的皮影造型艺术
本文转自:甘肃日报【重推】中国民间的皮影造型艺术环县道情皮影 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中国皮影之乡”环县风光 资料图王杰文魏力群是中国皮影艺术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2024-06-25 06:36:00
福州永德会馆:见证“无永不开市”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王春泉 张丽婷永德会馆正面图会馆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各城市设立的联络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舍供同乡
2024-06-25 07:16:00
鳌峰书院:清代城郊型书院园林建置的起点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杨陈宸 杨静鳌峰书院现存的假山与亭在福建诸多书院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四大书院”之首的鳌峰书院,鳌峰书院是由理学大家张伯行创建的集教
2024-06-25 07:16:00
《近世社会的形成》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近世社会的形成》王章伟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巨大变化
2024-06-25 07:22:00
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轶事典故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号“永乐”。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2024-06-24 21:53:00
陈友谅为何会与朱元璋在水上进行决战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2024-06-24 21:55:00
朱元璋的子孙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吗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宋、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以史为鉴,太祖制定了一套封藩制度,并从洪武三年开始
2024-06-24 21:55:00
诸葛亮并没有杀马谡,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记载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精彩故事,以至于至今的民间戏曲,和人们的口口相传都认为诸葛亮真的斩了马谡
2024-06-24 21:56:00
明朝阉党焦芳,为何最后竟能善终
焦芳,字孟阳,河南泌阳县人(今属河南驻马店),明朝阁臣、阉党。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2024-06-24 21:57:00
简介明朝开国名将邓愈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21:57:00
历史上徐寿辉是什么人
公元1364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最终落下帷幕,仿佛是三国演义的再现,铁索连环和火烧赤壁终归扭转了战局,陈友谅这个罕见的强人终于倒下
2024-06-24 22:00:00
简介明朝著名宦官王振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22:01:00
嘉靖的3个皇后为何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嘉靖从小就很聪明,父亲教他读书,几次下来他就会背诵了,后来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便让他学习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对各种礼仪和规范流程十分熟悉
2024-06-24 22:02:00
简介明初重臣杨士奇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2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