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明朝时期的当官途径
...家印象之中,官员选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其实科举制度以外,在古代还是有着其他途径可以选拔官员的。就以明朝来说,在开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官员选拔的渠道分别是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国子监)、科举制度...……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着科举制度一起发展,那就是座主和门生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科举制的录取率是十分低下的,并且极大程度看主考官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录取某人,唐宋时期科举尚不...……更多
朱棣的勤政与文治: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
...,他的文治都具体做了哪些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大家知道,文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非常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制度。从隋唐以来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中...……更多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状元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各个朝代状元及第的前景如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终于清末。从建立至清朝灭亡,历经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而其中又以唐朝为最...……更多
汉人的科举制度,在金元时代是怎样发展的?
...和金朝面临的头等大事。如何尽快安定天下呢?通过科举制度来拉士人,无疑是绝佳选择。这样一来,杨业和元好问两人的经历和家族就成了绝佳的历史见证。杨业不仅是说书评戏里的主人公,还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的武将,...……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考状元都考些什么?状元有多难考?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说说。科举制始于隋朝,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于清末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的最大的特点在于“朝为田舍...……更多
明朝南北榜案:科举背后的政治纷争与南北矛盾
...取61名举人,均为北方人,被称为北榜。至此,明朝科举制度开始了南北分卷的先例。南方由于在元朝统治末期至辽、宋、金对峙时期一直处于战乱中心,百姓生活艰苦,文化教育机会极为有限。相比之下,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更多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演化出君主立宪制
...,实行近千年的分封制成功过渡到郡县制。可是随着监察制度的缺失和官商勾结的阻挠,西汉后期的皇帝已经无法将富商迁徙到陵邑,地方豪强再次失去控制。到了东汉时期,连刘秀完成统一大业都要借助豪强的力量,到东汉后...……更多
明朝皇帝:勤政与不务正业并存
...不务正业,朝廷还正常运转呢?这有赖于明朝完善的科举制度和管理制度。科举制度选拔了优秀人才,打破贵族世家对朝廷的专制,很多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选拔到朝廷,施展才华,做到各司其职,按部就班。这里还要说...……更多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晚年为何要亲自废除
前言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为推动人才选拔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晚年却要亲自废除这一举国体制?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心酸故事和深刻内情?一、文帝早期重视教育,兴学治国杨坚在位之初,深感到人才的重要性。经...……更多
五位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大帝”的帝王以及他们的贡献
...胡人的官僚体制,恢复并改革了汉朝的体制,开创的科举制度沿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朝末年。在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他为中央集权的建立,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教...……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举,他打开了寒门学子得以进入仕途的大门。但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史上的学者们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的开端。但如果分清了科举制与之前的...……更多
状元李春芳的幸运与平庸:科举考试背后的故事
...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最终都能够受到重用。然而,在明朝时期,却有一位状元李春芳,他的为官之道却让后人极为不满。因为他在任期内几乎没有为百姓做出任何贡献,整个人显得相当平庸。那么,他究竟是如何成为状元的...……更多
张继、柳永、张岱: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与挑战者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大创举。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有人高中状元,春风得意,官场顺遂。有人苦考多年依旧考不上一个秀才举人,耗到白首背驼,依旧命中无缘。也有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科举不中,然而意外名扬四...……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朝时的解试、省试一起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更多
清朝科举案揭秘:一品重臣柏葰因何无辜丧命?
...,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型,它们便是“科举案”。科举制度自唐朝盛行之后,便一直是中国古代选取人才最重要的制度。不过在古代封建制度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科举考试当中也是如此,经常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制出现,公平公正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其他的推举官吏的制度无一例外都是为贵族服务,甚至在九品中正制期间,出现了“上品无贵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局面。虽然历代都有本朝代的官吏任命措施,但大多数经过时间演变都...……更多
从乞休到挂冠,明朝末年为何弃官现象严重
...究万历年间晚明时期的历史。首先,明朝皇权在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凸显。中央集权制度中,皇帝成为政权的主要代表,对全国政务进行负责。尽管地大物博,但为了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皇帝的权威在不断加强。在这种制...……更多
李卫:捐官出身,终至封疆大吏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使底层的老百姓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升迁的权利,自古以来能做到封疆大吏的官员大多数都是饱读诗书通过科举之人,但能做官并不只有科举考试这一种途径,历朝历代都...……更多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而且试卷里还带有禁忌之词(也就是古代要求的避讳制度),所以根据考生的水平来看,北方学子没能上榜怪不得别人,所录取的五十一人全都是根据自身才学上榜,没有任何问题。(蓝玉是谁?叛国反贼,和他扯上了关系...……更多
为何说隋朝一个短命的朝代,历史贡献超越千年引领时代
...短一长之间,几乎就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断代分水岭和政治制度之变革。短命之秦朝,上承三代春秋战国,下启两汉魏晋南北朝。短命之隋朝,上承南北朝之动乱,下启唐宋元明清。(中国朝代表)这两个朝代,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更多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竞争压力堪比高考,为何唐朝学生不上补习班
...先是说政治格局,出现了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前期的制度就无法执行了,比如均田制在地方就无法实施了,军事上从北朝时期的府兵制随着连年战乱也被“募兵制”取代。这两项变化都表明,唐朝皇室只在失去对臣民和财政...……更多
宋朝皇帝多“学霸”这是为何
...商业经济的发展是相较其他朝代来说更加自由。并且科举制度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在宋朝科举制度达到了一个高度。科举制度的繁盛必然会带来社会上文化风气的盛行,故在宋代,不管是在民间或者是在皇宫之...……更多
明朝科举设立南北榜,朱元璋为何要刻意打压南方的进士数量?
...径。按理说如此重要的考试应该是绝对的公平才对,但在明朝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那就是国家刻意打压南方进士数量,这是为何呢?明朝统一天下后,中央、各州、府、县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管理,在这样背景下,大明...……更多
从状元答卷揭示古代科举的严格与才华的展现
如今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度差别较大,但是金榜题名是每个考生最大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那一刻。很多人说如今的高考不公平,其实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拨...……更多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周朝到宋朝的选拔之路
...了一丝生机。在隋朝,因为大统一,所以有了明确的科举制度,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考试获取当官的机会。可是因为隋朝建立延续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科举制度的流传,是在唐朝。在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时期,完善了科举制度。...……更多
何心隐:明朝末年的乌托邦思想家与反严嵩、反张居正的斗士
...政治家。何心隐年轻时曾经考取秀才,但是因为反感科举制度,他没有再进一步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选择了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在他的游历过程中,何心隐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道家思...……更多
揭秘朱元璋钦点“明代首元”的精彩人生
...鲜王朝的科举甚至比明清时期的中国还频繁;越南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19年,是世界上科举制度的终结地。据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刘海峰研究,早在唐宋两代,中国即放宽条件,以附名榜尾的方式录取域外举子为宾贡进士。其...……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访古村·觅乡愁②|安顺本寨屯堡:藏在岁月里的大明遗风
开栏语在贵州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上,隐藏着诸多宛如瑰宝般的古村落。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2024-05-29 21:37:00
在古代,太史是什么官职?为什么可以世袭?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对历史非常重视。相传在夏朝,就已经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到了周朝,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对抗日趋激烈
2024-05-29 22:13:00
一个普通人记忆里的百年变迁 ∣ 自传体小说《难忘的记忆》出版
20世纪40年代,姜中毅出生在大方县一个美丽的民族山村。在迄今八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中,他从崇山峻岭的山村,走向北京,又回归贵阳
2024-05-29 22:39:00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徐 平 5月29日,天台县委召开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井水思维”和“洪水思维”
2024-05-30 00:29:00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浙江省第二届群星扇面书法展暨纪念陶宗仪专题展览在路桥开展一方扇面,一段先贤往事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5月28日
2024-05-30 00:31:00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南丹讯 “在百度App输入‘南丹汽车总站’,能准确显示新搬迁汽车总站信息,极大方便了乘客出行。”近日
2024-05-30 00:53:00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白本近期,我于《上海日报》看到一篇有趣的短文《马二先生憔悴白门》。此文刊于1942年5月1日,作者署名“老子”
2024-05-30 01:09:00
梁实秋在雅舍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殷艳妮《&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5月30日 &nbsp第&
2024-05-30 01:37:00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本报讯(记者 王琳雅)近日,一则寻找烈士家属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方明伍,这位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2024-05-30 02:08:00
林则徐两过甘肃留诗书
本文转自:甘南日报【古韵甘肃】林则徐两过甘肃留诗书林则徐留存墨宝 武威市博物馆藏林则徐画像张克复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2024-05-30 04:18:00
西汉第一位太后是吕后,第二位太后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第三位太后就是窦太后,她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奶奶
2024-05-29 06:23:00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长恨歌》,诗中有那么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闺阁人未识。”描绘的便是杨家闺女倾国倾城
2024-05-29 06:13:00
“徐茂公”其实是来自于《隋唐演义》这部小说当中的名字,指的便是初唐时期的一位功勋之臣“徐世勣”,他的字为“懋功”,由于他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2024-05-29 06:32:00
诸葛亮是三国“三绝中的“智绝”,在整个三国历史中是智商前几的人物,有人说如果诸葛亮多活几年,那统一三国的就是蜀国了。可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24-05-29 06:43:00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用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来比喻同父异母的兄弟
2024-05-29 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