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殷艳妮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30日  第 11 版)
梁实秋纪念馆
在重庆市北碚区梨园村18号,背靠西南大学运动场,面朝天生路主干道,有三间青砖瓦顶的平屋,掩映在黄桷树舒展的枝叶下。居中那间,挂着一块木匾,上书“雅舍”二字。这里是梁实秋抗战期间在北碚的寓所,现在原址上重建了梁实秋纪念馆。
雅舍原建于20世纪30年代,本是普通的民居,1939年梁实秋来到北碚,与吴景超夫妇共同出资购买,并将其取名为“雅舍”。
当年的雅舍共有六间,梁实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厅。他在《雅舍》一文中这样描述:“有砖柱,有竹篦墙”“篦墙不固,门窗不严”,足见其简陋。虽然蔽风雨都成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它宾客盈门。冰心夫妇、老舍、朱光潜、王云五等常来造访雅舍,或吟诗作画,或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过生日,善书画的好友彭醇士乘兴作《雅舍图》,陈延杰题诗:“彭侯落落丹青手,写却青山荦确姿。茅舍数盈梯山路,只今兵火好栖迟。”
1940年,《星期评论》创刊,开设《雅舍小品》专栏,小品文《雅舍》发表,梁实秋以“子佳”为笔名,每周为刊物撰稿一篇,发表散文20篇。《星期评论》停刊后,梁实秋陆续在重庆《时与潮》副刊、南京《实际评论》等发表散文14篇。
梁实秋在雅舍度过了艰难困苦的7年时光,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美文,并翻译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后来他将在雅舍写作的34篇散文结集命名为《雅舍小品》,向人们展示他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感。一经面市,反响很大,专集再版多次,经久不衰。
《雅舍小品》传达的不仅是梁实秋个人感悟,更多反映的是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至善至美的人文境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