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赵汝适与《诸蕃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00:5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翔实记载海外交通贸易的志书,800年来,却书红人不红——

赵汝适与《诸蕃志》

赵汝适与《诸蕃志》

赵汝适与《诸蕃志》

吴世渊 /文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宋宁宗赵扩驾崩,终年57岁。据说,他的死与权相史弥远有关。史弥远还联手皇后杨桂枝,罢黜太子赵竑,立宁宗的远房堂侄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个中的宫廷权谋,值得史书好好记上一笔。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拥有皇室血统的台州人赵汝适,到泉州出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福建路市舶司提举,相当于掌管福建对外贸易的一把手,是个从五品的官职。

或许是因为品级不高、远离中央,史官并未注意到这位官员,《宋史》并无他的传记,民国《台州府志》关于他的描述也仅寥寥数笔。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却在泉州任职期间,写出了我国历史上首部翔实记载海外交通贸易的志书——《诸蕃志》。

赵汝适(“适”读kuò),字伯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原籍河南开封。北宋灭亡时,他的祖父赵不柔随衣冠南渡,寓居台州。他的父亲赵善待,起初任四明作院院监。四明作院,是制作兵器的工场,院址在鄞县。赵善待任满后,也就把家安在鄞县,此后连年在外做官。赵汝适出生那年,是南宋乾道六年(1170),其父在江阴县令或吉州通判任上。

赵汝适18岁那年,父亲去世。20岁时,他被授予了将士郎,因为根据当时的政策,已故官员之子可以受遗泽得官。从此,赵汝适步步升迁,历任余杭县主簿、湘潭县丞、武义知县等职。他的妻子陈氏,出自临海名门,父亲陈广寿是刑部侍郎,祖父陈良翰是太子詹事,均为一时显宦。

南宋嘉定十年(1217),母亲季氏去世,赵汝适丁忧三年,其间迁居临海。嘉定十六年(1223)出任福建南剑州知州,次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

有读者朋友要问:既然史书对他的记载很少,为什么他的生平履历如此清晰?

原来,1983年,临海进行文物普查时,在临海大田区岭外乡岭外村(今大田街道岭下村)一位钱姓农民家里,发现了赵汝适的一方墓志刻石。该志由其子赵崇缜撰写,全文630余字,较为详细地记叙了墓主人的身世脉络。诚如沈从文先生所言,“地上有一部《二十四史》,地下埋着一部更精准的《二十四史》”。

话说赵汝适到了泉州,上任伊始,就决定要写一本记叙各国地理、物产和贸易的志书。他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商人出海贸易提供资料,也为政府管理海外贸易提供参考。

彼时的泉州,海外贸易进入空前繁荣时代,其港口地位日益超越广州,成为蕃商胡贾航海踵至的国际贸易城市。宋诗有云:“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可以想见,赵汝适走在泉州港内,眼见风樯鳞集,云帆遮天。出入的各色人等,操着别样口音的汉语,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从船上卸下进口香料、象牙、玳瑁等,又将丝绸、瓷器、书籍等物品运上货船。

两宋朝廷历来重视海外贸易,因为这可以带来不菲的税收。北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南宋财政收入中,百分之二十来自海舶。宋高宗赵构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但贸易中也存在问题。由于进口的香料、珠宝太多,大多为官宦、富豪所用,导致大量的金银铜铅外流,与当时亟需军械、军饷的状况相违背。因而,南宋一度缩紧了对外贸易政策。宋光宗至宁宗期间(1190-1224),政府关停了杭州、秀州、温州、江阴等四处市舶司。

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赵汝适坚持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不甘心做个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想在市舶工作上有所建树。他在志书的《自序》中说:“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其与贵异物穷侈心者,乌可同日而语。”——搞外贸,是为了宽松老百姓的人力物力,增加国家的收入,跟那些穷奢极欲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由于无法亲自出访海外,赵汝适就利用职务之便,询问来华的商人、水手,还时常到外商聚集的居住区,即宋代称之为“蕃坊”“蕃巷”“蕃人巷”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收集资料。《自序》中写道:“乃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可见在写作过程中,他还下了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

从嘉定十七年(1224)九月,到宝庆元年(1225)九月,前后一年时间,赵汝适写成《诸蕃志》。该书分上下两卷,共3万字,涉及58个国家和地区。作者以泉州为锚点,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前往中国的路程、主要特产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书中写到阇婆国,“于泉州为丙巳方,率以冬月发船,盖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该国盛产象牙、犀角、龙脑、玳瑁、檀香等。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阇婆国曾与中国通商,后断绝,北宋淳化三年(992),才恢复了朝贡之礼。阇婆国,大约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从《诸蕃志》陈列的各国情况来看,当时的东南亚至阿拉伯海域,形成了一个商业圈。交阯、占城、新罗、倭国、大食、三佛齐等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其中,大食国,即阿拉伯帝国的商人异常活跃,足迹遍布商业圈各国。在当时的中国沿海城市,阿拉伯语也成为商队之间的一门通用语言。

《诸蕃志》描述了各国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商人们入乡随俗,方便贸易。如交阯国(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男女均赤脚,每年的正月四日,杀牛犒赏其民,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其大节,居民互相馈赠礼物,十六日则举行盛大宴会。这个国家不能造纸笔,如此提醒商人,可以和该国做纸笔生意。

书中还点明了与一些地方贸易存在一定风险,如蒲哩噜(今菲律宾波利略岛):“人多猛悍,好攻劫。”也有一些国家关系恶劣,如阇婆国与三佛齐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大部分地区的古国)世代结仇,互相攻击。

《诸蕃志》成书后,立即成为中外商人争相收藏的实用参考书,一时间洛阳纸贵。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南宋时期泉州港的繁荣景象,书中所记海外诸国的地理、环境、风物等,也为后来的史书所引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场景——在十三世纪,曾出现过一个以中国为中心,连结亚、欧、非三大洲的海洋贸易体系。

绍定四年(1231)三月,赵汝适到杭州任吏部官告院主管,负责颁发文武品官授官证书事务。七月,他因病辞官还乡,当月十二日病逝,葬于临海县重晖乡赵岙山。

一百多年后,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度从泉州出航,历经东南亚和印度洋,回国后写成《岛夷志略》。又过了一百年左右,明代马欢随郑和船队三次下西洋,著成《瀛涯胜览》。他们都参引并继承了《诸蕃志》的体例。然而,赵汝适的生平,却沉没于时间之海中。清人在编著《四库全书》时,称《诸蕃志》“叙述详核,为史家所据”,对该书的作者,却喟叹“始末无考”。

所谓“书红人不红”,说的就是赵汝适这样的人。

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诸蕃志》亦重视有加。1911年,德国人夏德、美国人洛克希尔合注英译本《诸蕃志》,由俄国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印刷所刊行,译作中,共征引西文文献263种、中文文献57种。192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等提议,将《诸蕃志》铅印,作为交通史料。交通史学家冯承钧对《诸蕃志》精心校注,其1937年的校注本是当代较为通行的版本。

多亏了那一方出土的墓志,我们才得以认识这位“宝藏作者”。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伟大而不为人知的作者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曼、马苏第所记从波斯湾通中国海道相同,宋人周去非、赵汝适分别在《岭外代答》、《诸蕃志》中对此海路亦有所记载。宋元时期,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使用,中国海舶远洋航行能
2023-10-27 00:35:00
...地区的肤色较黑的人,很可能与低纬度高日晒有关。南宋赵汝适在《诸藩志》中有一条确凿的有关非洲黑人记载:“其人自大秦(罗马帝国)以西,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体大,诱以食而捕之”
2024-07-19 15:35:00
宋末元初时,风光无限的泉州蒲氏家族去哪里了?
...使”,宋朝因袭了唐朝的外贸管理政策,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宋廷失去半壁江山后,财政上更加依赖海外贸易。广州、泉州市舶司净收入约占当时南宋小朝廷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因此,南宋
2023-06-17 05:16:00
这个家族为什么会被三个朝代的皇帝先后抄家
...助朝廷平定海盗;因此立功的蒲寿庚被南宋朝廷封为泉州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负责人。蒲寿庚在泉州市舶司的位置上呆了30年,不仅垄断了香料、丝绸和茶叶贸易,还掌管了泉州的土地;因
2023-07-08 20:27:00
泉州屠城是怎么回事?
...,一个是泉州的知州田真子,另一位是福建安抚使,总领市舶司事务的蒲寿庚。关于田真子,史料没有什么记载,至于蒲寿庚,他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在南宋统治时期,海运发达,对外贸易繁
2023-08-27 19:58:00
宋朝被称为最“强盛”的海权王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利。首先宋朝成立了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的征政府机关——市舶司,分别在广州、明州(宁波)、临安(杭州)设立史书记载“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从政府的角度来管理海
2023-04-18 09:31:00
东南亚的造像艺术
...的《南海归内寄法传》、宋代周去非《岭外问答》、宋代赵汝适《诸藩志》中都有明确记载。据章巽先生《法显传校注》中认为5世纪初,法显来过的耶婆提就是苏门答腊的帕连邦地区。7世纪中期
2023-08-05 17:49:00
朱元璋为什么不准蒲姓人当官
...任了福建和广东的招抚使兼泉州市舶提举,负责管理泉州市舶司和海外贸易。家族主要经营香料生意,迎来了蒲家的鼎盛时期。蒲寿庚在泉州港口建了一座“望云楼”,用来监督出入泉州港的贸易商
2022-12-14 11:22:00
宋朝的海外贸易达到古代顶峰,原因是什么?
...授予官职。如南宋后期,曾任命外商蒲寿庚为“提举泉州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工作长达30多年。最后,政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外贸管理制度。宋朝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
2023-01-14 11: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
大皖新闻讯 大皖新闻记者近日获悉,庐江县将上马冶父山区域登山步道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为这座蕴藏千年剑魂的文化名山织就一道防火安全网
2025-08-21 13:56:00
福州铁骑开辟4分钟生命通道。被救者:给他写了封感谢信,但还不知道姓名。
2025-08-21 18:20:00
抗战中的太原: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东蒲村伏击日寇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阳光炽白地铺在东蒲村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卷起细碎的尘烟,与田垄间零星绽放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20 08:09:00
36幅墙绘讲述婚俗故事,聊城这个小村庄让传统古礼“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中熠熠生辉。“终身大事”这一称谓,真切传递出国人对待婚姻的庄重与敬畏
2025-08-20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2025-08-20 12:50:00
百年铜柱 千里边陲:吴大澂晚清勘界固防的爱国史诗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一楼《吴大澂固防》展区内,一件特殊的展品静静诉说着100多年前的边疆风云。这座高大的铜柱复制品,虽不及原物历史悠久
2025-08-20 15:01:00
千年一滴青州醉,此酒曾入东坡杯
大众网记者 杨晓玲 潍坊报道这场时间与匠心的千年对酌,是历史与风土的无声契约。青州大地,仰天山下,狮子峪内,一滴酒藏着半部华夏酿酒史
2025-08-20 16:0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潍坊籍军旅作家丁一鹤撰写的《尽美中国--王尽美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赠送给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作为教材。视频是作者讲述了撰写王
2025-08-20 16:03: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背后的故事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作为“人民军工摇篮”,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禀赋:1939年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2025-08-20 17: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