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17 13: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祭酒雄风已彪炳史册,先生慧眼犹启迪后人。——评王懿荣

“没有一种文字比甲骨文更踏实也更幻想,更狐媚也更诱人。一块骨头上,刻下了天地鸿蒙。”一笔一划刻下的时候,心里该是怎样热烈明媚的期待?

经过千年的光阴涤荡洗染,还可以这样美到惊魂。欣赏甲骨文,仿佛自己已成为那幅瓷砖画里的远古人物,也在一片龟甲或兽骨上,一笔一划刻下,关乎神秘,关乎生命,关乎时间经脉,关乎永远。

而甲骨文的发现也是中国商朝文化存在痕迹的有力佐证。甲骨文的发现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们饱受摧残,但是甲骨文这一文化瑰宝的出土让中华文化再次闪耀出世界瞩目的光芒。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也被后世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王懿荣,出身于官宦世家,字正儒。受家庭熏陶,他自小就饱读诗书,才学斐然。在科考一途上也颇为顺利,在光绪六年考中了进士。由于王懿荣本人素有才名,再加上家学深厚,他得到了皇上和慈禧太后的共同赏识。

在醉心仕途之余,王懿荣颇为喜欢金石之学,在书画一途上也颇有造诣。他有着清末书法四家之一的美称,也常常受到慈禧的赏识为她的御画题志。王懿荣得意之后,跻身殿堂,侍奉至尊,郭沫若曾称之为“显贵”。

但这位“显贵”经常过着窘迫生活。究其原因,就是他十分酷爱古代的文物典籍,凡有价值的残石、碑帖、书画、善本图书等,他都购置收藏,他是清末有名气的金石收藏家。这祥就用去了他的俸薪,有时为了收进珍贵文物,甚至不得不典当妻子的嫁奁、首饰抵债。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光绪25年,1899年,也就是120年前,当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生了一场病。据说是得了疟疾。家人给他去药店抓了药,药包中有一味药叫“龙骨”。“龙骨“是古代动物的骨骼,主要功效是镇定安神和解热退烧。

王懿荣发现这些“龙骨”上有从未见过的文字。直觉告诉他这些龙骨一定非同寻常。王懿荣是国子监祭酒,也就相当于皇家大学的校长,他还是研究古代钟鼎文的金石学家。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欣喜万分,开始重金收购。

马上去药店把“龙骨”全都买了回来。而且一时间把京城所有药店的带字的“龙骨”全买了回来。一共搜集到超过1500片的类似文字刻片,经过仔细地考察研究,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都源自于商代,应是当时的卜骨。

但是好景不长,王懿荣大规模收购龙骨的事情遭到了当时一些古玩商的注意,他们依靠药店老板提供的信息,找到了这些“龙骨”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田地里。当时的商人一拥而上,市场上“龙骨”的价格飞涨,从以前的按斤卖到后来的按字卖,甚至达到了一个字二两五钱银子的价格,这给当时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后来,文物机构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进行了正式的考古挖掘。在这里,不仅发现了甲骨文,还有商代的都城的遗址。历史上商代后期又被称为殷国,所以商也曾被叫做“殷商”,其都城遗址又因在安阳被发现,故被称为“安阳殷墟”。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现在我们知道甲骨文在当时是用来记载王室占卜问事的文字。

但是王懿荣的研究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外来侵略打断了。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据《铁云藏龟自序》、王汉章《古董录》谓:古董商挟“龙骨”入京,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悉数购得。据记载王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购得千余片甲骨,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研究,便为国捐躯了。王懿荣不仅是一个对祖国文明有贡献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在荣成登陆,王懿荣立即奏请回故乡办团练,训练乡勇,号召民众,亲临海防前线,四处联络组织,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这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王懿荣壮志未酬,写下了一首七绝诗:“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列强威胁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七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人心惶惶,国都面临危局。团练不是正规军,没有像样的武器,王懿荣勉为其难,竭尽全力,日夜筹划守城事宜。

七月二十日侵略军攻入外城,王懿荣怒不可遏,大呼出宣武门至团练局,率兵勇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败回私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奔西安避难,东安门又被攻被。大势已去,事不可为,王懿荣整夜徘徊庭院。

清晨,他对家中人说:“吾义不可苟生!”书绝命词后遂吞金自杀。不成又服药,仍未就死,最后投并,壮烈殉国。他的夫人谢氏、长媳张氏跟随投井而死。这是七月二十一日发生在东城锡拉胡同王氏的宅院里的悲壮的一幕。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王懿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气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崇高气节。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在王懿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五千年的民族气节,看到了不屈不挠、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中国文人一直秉持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气精神,是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民族文化。

文/烟寒若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7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司马迁为什么不收入《史记》里的记载?
...意识,因此古人并不认为那是文字,而只认为那是刻在“龙骨”上的一种符号,一种非常神奇的符号。这种符号是上天给人间的某种暗示。为什么古代谶纬很流行,就是因为他们迷信这种暗示。总之
2023-08-09 13:33:00
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真的是龙骨吗?
有朋友问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真的是龙骨吗?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公认的就是甲骨文,之前也有类似于文字的一些刻画符号,但是这些符号并不成体系,可以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文字
2024-02-19 19:54:00
...名斩龙潭,相传禹治水,斩黑龙于此。居民往往于滩间的龙骨”。并且引用了史鉴《龙坟志》作为依据。成化间,有巡抚广东李某,谒庙毕,问于诸生曰:“昔大禹治水至震泽,斩黑龙以祭天。永乐
2024-02-11 10:20:00
清朝有一种神奇的“刀尖药”,后来为何消失了
...效显著便传播开来了,刀尖药的配药药材其中有一味就是龙骨,加上龙骨后的刀尖药可以说是疗效神奇,可是如果缺少龙骨之后那就变的一文不值了,龙骨是刀尖药的一味关键药,没了它,刀尖药很
2023-08-09 21:58:00
金创药一用就止血,为何现在失传了?
...方提供了思路,这核心的药材不是他物,正是民间有命的龙骨。这龙骨并非龙的骨头,而是古代动物死亡后留下的肩胛骨、腿骨等骨骼,经过特殊的处理,会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因此被称之为龙骨
2023-05-03 13:28:00
甲骨文的发现有哪些意义
...而他的重新现世,就差点遭受毁灭。中医中有种说法,说龙骨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当时被挖出来,就一直当龙骨使用,不仅熬药,有些还被磨成粉磨。清末时有一官员王懿
2024-09-29 13:41:00
王姓的起源,竟然是周王室的后裔
...里一位深谙药性的中医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一味叫龙骨的药瞬间吸引王懿荣的目光。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难道是传说中龙的骨头?老家是山东福山的王懿荣,不仅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同
2023-05-02 20:00:00
​品读殷商文化 感受多彩安阳
...,金石学家王懿荣请来医者诊病,在查看药材时发现了“龙骨”上的秘密,便请好友来家中探讨。“这‘龙骨’上有刀刻之纹,纹路排列整齐,错落有致,乃有意而为之”,几个人认真研究后,认为
2023-10-10 16:14:00
...899年,山东省官员王懿荣因患疟疾,无意间从配来的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一些刻痕,并产生了兴趣。王懿荣对古文学颇有研究,经过比较、研究之后,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痕是古代的文字,也就是我
2023-08-23 16: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