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世有博闻强记之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7:42:00 来源:太原新闻网

人的记忆力,差别也大,有的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如我者手不释卷,看上去很努力,读毕即置之脑后,家无财帛,惟书籍而已。年既长,状况更是堪忧,辛丰年说过,“记忆衰退不但害得我不能积累自己的新知,原先那一点点可怜的老本也在贬值”,时外存知己,隔代有共鸣。不相见者几十年,仍能叫出名字,如今写字楼里时而照面,还是想不起是谁,未必全部忘记,往往事后恍然复得。备忘录由小本本,变为手机,且越记越多,越翻越勤。

一览成诵与反复记忆,是两种境界,前者天骨开张,匠心独造,乃天生所致,后者焚膏继晷,铁杵磨针,为努力得来。通过笔录,反复记忆,多数人如此,王力说“如果你做了笔记,又做了眉批以后,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此即反复记忆的结果。每次多识一个生字,便觉又年轻了一岁,日积月累,攒少成多,也可成气候。

世间不乏博闻强记之人。《册府元龟》载张华事:“盖有目所暂阅,耳所暂闻,而成诵于口,终身不忘者,信乎!其强记也。”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于二战期间,投笔从戎,参军抗德,被俘后集中营关押5年,直至希特勒垮台。5年间,手头没有一页参考资料,仅凭之前大脑中的记忆,以冥思方式,写出了代表性巨著《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陈寅恪晚年失明后,耗费10年,完成85万字的《柳如是传》,钱穆双目病盲后,费时6年,由其夫人协助完成《晚学盲言》。如一不留神,坠入凡间的精灵,这些人只在传说中闻听。

钱锺书生前即被奉为神龛级人物,死后不乏苛刻评价,称之为技术性的活动图书馆,言外之意,缺少学术创新,并未贡献什么思想。李泽厚便说:“互联网出现以后钱锺书的学问(意义)就减半了。比如说一个杯子,钱锺书能从古罗马时期一直讲到现在,但现在上网搜索杯子,钱锺书说的,有很多在电脑里可能就找得到。严复说过,东学以博雅为主,西学以创新为高。大家对钱锺书的喜欢,出发点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创见。在这一点上,我感到钱锺书不如陈寅恪,陈寅恪不如王国维。王国维更是天才。”李敖的评价是:“钱锺书读的书很多很细,但是思考力不够,他是读死书的。”此话并无不恭之意,后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钱的治学要旨在打通,打通古今中西,打通学科分割,或许这便是他的方法论。

金子再多,堆不出思想的光芒,读书再多,同样如此。每一口井都有底,庄子尝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契诃夫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书中得来一个,生活得来一个。活着如此不轻松,需要记忆的内容何其多。临老,往往沉淀堵塞了太多的哀怨与无奈,双眉紧皱,一脸担忧,此即所谓相。收拾情绪,告别悲伤,遗忘反倒成为一种幸福。

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绘“文革”中毁掉的作品,直至生命的终点。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这是一种形象思维模式下的博闻强记,大脑记忆加肌肉记忆成就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1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读书种子”是怎样炼成的
...很自然想到明朝的方孝孺、钱允治,民国时期的叶德辉、陈寅恪,后来的钱锺书、季羡林。这种人不可能太多,但绝不可以没有,一个时代充其量也就是那么三五人,如同凤毛麟角,价值极高,弥足
2023-02-17 14:25:00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谢泳重庆林建刚博士知我对陈寅恪晚年诗有兴趣,以凌梅生整理的《又向流云阅古今——凌道新诗札日记存稿》见告,并云或有新史料线索。我将此书读过,知凌道新出身燕京大学,
2024-05-14 14:45:00
华佗是印度人而非中国人?清华教授陈寅恪有何依据?确实如此吗?
...依据呢?宣称华佗是印度人而非中国人的清华教授,名叫陈寅恪。这个陈寅恪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发表了许多令人震惊的言论,不过本文却并不是非常认同他的观点!陈寅恪长期
2024-11-04 10:28:00
...果真有此神奇人物?史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佗故事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佗”字中的秘密陈寅恪认为,天竺语(即印度梵语)“agada”乃药之意。旧译为“
2023-08-29 10:15:00
才华横溢的李白,其父李客是怎样一位奇人?
...民对他的称呼,久而久之他就用作汉人名字。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看来,李客就是胡人。 在众多公众场合中,李白都很自豪地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称自己是陇西成纪人,为飞将军
2022-12-31 21:05:00
小柔荐书(图)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一眼千年》 陈寅恪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23年7月陈寅恪,史学大师、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作为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在这本书
2023-09-11 05:37:00
回望王国维
...正确解释的,是他的同事、同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死后,陈寅恪写了非常著名的一首长诗,叫《王观堂先生挽词》,回顾了王国维一生的际遇和学术成就,在这个挽词的前面
2024-01-26 09:42:00
...:北京青年报季羡林清华旁听时——冰心“不解风情”,陈寅恪笑脸相迎◎姚秦川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学习。当时,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规定得有条有理
2024-01-24 00:26:00
陈寅恪之父,为何在85岁时绝食而死
...年生人。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的长子,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一生以诗名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在1933年,陈三立见到其多年老友郑孝胥投靠日本,当了伪“
2023-01-09 15: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