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烈士牺牲了,名字都没留下,我们怎能忘记他们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2:46:00 来源:锋行天下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烈士牺牲了,名字都没留下。可我们这些享福的人还在,怎能忘记他们”

无名烈士有“亲人”

■刘为彪 李来福 解建森

烈士牺牲了,名字都没留下,我们怎能忘记他们

樊德祥擦拭无名烈士墓碑。解建森摄

敬一碗醇酒,献一束鲜花……烈士纪念日前夕,山东省禹城市莒镇小樊村58岁的村民樊德祥带着儿子、孙女,到离家35公里外的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两名无名烈士。

这两名无名烈士,樊德祥的母亲张秀英和他接力守护了80载。去年,张秀英去世,享年100岁。“母亲临终前特意叮嘱,让我务必继续守护无名烈士,说‘那两位烈士是咱的亲人,不能让他们孤独,咱要一直管下去!’”樊德祥告诉笔者。

1944年,在与日军战斗中牺牲的两名八路军战士被安葬在了小樊村。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淳朴的村民知道他们打仗是为了老百姓,将他们妥善安葬。多年来,村民张秀英一直守护着村头的烈士墓。

那些年,每年清明节,樊德祥都会跟着母亲去给无名烈士扫墓。成家后,他也会带妻儿前去祭奠。

樊德祥回忆,两位无名烈士牺牲时,一位埋葬在村东头,一位埋葬在村东南方。因东南地势低洼,容易积水,1970年,张秀英和村民们将东南方的无名烈士迁葬到村东的无名烈士墓地旁。2000年,村里土地调整,张秀英主动提出将两位无名烈士迁葬到自家的田地里。当年清明节,在樊德祥精心操办下,小樊村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近百名村民参加。

两位无名烈士迁葬到樊家的田地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大雨过后或耕种时节,张秀英都会去添土或清理杂草。樊德祥说,有时他也会陪母亲一起去,远远地看着年迈的母亲躬身整理墓地,用手背擦脸上的汗水……

樊德祥说,母亲生在旧中国,文化程度不高,却深明大义。她对待烈士的态度是纯粹的、真诚的。

一次过节,张秀英计划带着樊德祥去祭奠两位烈士,樊德祥因忙农活耽误了时间。一向和蔼的母亲动了怒:“烈士牺牲了,名字都没留下。可我们这些享福的人还在,怎能忘记他们?”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樊德祥便接过守护墓地的重任。除了樊德祥一家,其他村民也时常帮着看护无名烈士墓。

岁月流转,樊德祥母子守护无名烈士墓的事迹在当地传开。今年,经市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村镇协调,决定将两位烈士迁葬至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园。6月23日,该村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村民含泪送别烈士。

8月中旬,樊德祥被评为禹城市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颁奖晚会现场,樊德祥把儿子樊锦杰带在身边。他说:“让儿子一同感受荣光,铭记与烈士的这份亲情。”

烈士牺牲了,名字都没留下,我们怎能忘记他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助手续,受到了连连称赞和感谢。据悉,92岁的烈士遗属张秀英近几年不在十堰居住,未办理三属优待证,近期回堰看病,因身体不适不便到社区办理相关业务,家人为此非常焦急。五堰街道燕林
2024-06-07 18:14:00
阜宁帮助7名灌南籍烈士找到亲人
...转自:盐阜大众报时隔77年的“见面”阜宁帮助7名灌南籍烈士找到亲人张秀香老人一遍又一遍抚摸着烈士墓碑上父亲的名字。本报讯 (记者 郭敬雷)“我3岁的时候父亲离开家当兵,相隔7
2024-04-04 00:58:00
跨越45000公里为埋骨他乡的英烈寻找回家路
...自:济南时报7月27日,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向烈士张长宗家属介绍烈士遗骸安葬情况。 栾振坤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庆斌 摄出征少年身,归来英
2023-07-30 14:14:00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陈丽君张秀英,小名秋月,1923年出生在赤城县河西堡村一个贫农家庭。她是平北拥军拥政模范赵顺(人称老五爷子)的儿媳妇。1941年夏天,赵顺要送儿子赵尚文参加八
2024-04-13 07:54:00
好丈夫悉心照料瘫痪妻子58载
...“推轮椅的老人叫吴朝臣,82岁;坐在轮椅上的是他爱人张秀英,80岁。”7月4日,西关村村民刘翠花说。1962年,吴朝臣与张秀英经人介绍相识;1963年结婚;1965年,两人有
2023-07-06 02:28:00
他叫曹玉文!北京六郎庄烈士墓又一名烈士名字找到了
他叫曹玉文!北京六郎庄烈士墓又一名烈士名字找到了继续寻找烈士的名字!经过海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寻访小组坚持不懈的努力,10月中旬,六郎庄烈士墓的第二个烈士名字确定了。他叫曹玉文
2023-10-18 11:49:00
大妈辛苦照顾公婆8年,被怀疑偷拿1200,绑着送进派出所
...给他们养老送终。没想到,2天前,因为一点小事,儿媳张秀英竟大发雷霆,拿着一把锤子,把陈忠建给打伤了。儿子陈远回来看到后,不仅没有指责张秀英,反而还站在张秀英那一边,把陈忠建的
2024-03-07 11:08:00
半世纪的守护——泗阳三庄镇张秀英用爱照亮亲邻
在宿迁泗阳县三庄镇史集社区,78岁的张秀英日复一日地照顾缠绵病榻的弟弟张明和。窗外晨曦微露,这已是她守护至亲的又一个清晨——从抚育子女、照料残障伯哥26载,到如今帮扶病弱弟弟,半
2025-07-14 16:25:00
好暖!79年后,他们接力帮烈士找到亲人
...!”2024年1月31日,连云港老人印良明来到盐城市建湖县烈士陵园,祭奠他的叔叔张萍(印云煦)烈士,与他一同从灌云县赶来的还有10多名亲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帮助印云煦烈士
2024-02-03 22: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