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良渚博物院:一起寻找文明之光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14 16:2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良渚博物院:一起寻找文明之光

触摸文明是“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的重要内容。图为视障者用触摸复制文物的方式感知文明。作者单位供图

今年三月,在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上,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的“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系列社教活动被评为优秀案例,这是浙江省唯一入围终评的项目;而这项计划,在不久前还获得了亚太遗产中心颁发的“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

“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要从2022年的3月开始说起。

当时,良渚博物院的社教人员第一次来到杭州市的一所智培学校,想看看能否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在参观学校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专属于孩子们的展览长廊里,有三星堆题材的黏土画、山海经题材的马克笔画、良渚文化的水彩画......

随着对特殊群体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们也渐渐发现,原来视障的孩子们可以创作色彩斑斓的版画,听障的孩子们可以创作超出常人耐心的钉线画,这些我们以为离博物馆较为遥远的孩子们,也被文明浸润着,并且创造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奇妙作品。

自那时起,良渚博物院开始寻找一条推动全民化、无差别化的遗产教育路径,我们称之为“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在这个计划中,特殊群体虽然是关照的重点,但我们更希望所有人“一起”,在良渚博物院平等地获得感受文明、接受教育、探究历史的权利。

“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由良渚博物院一场特别的临时展览开启。2022年5月,“文明之光的折射——特殊儿童艺术展”开放。展厅空间主要运用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绿色与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受沁后的鸡骨白色为主色调,以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的艺术作品为核心,展出了包括版画、丙烯画、油画、水彩画、绒画、泥塑、超轻黏土等形式的百余件作品。展厅中还设置独立的“可触摸展品区”,摆放9件良渚文化典型的玉器、陶器仿制品,包括视障群体在内的观众可以自由触摸它们,感知精美的良渚纹饰;“良渚拾音”零光感盲道体验区和“良渚拾影”零分贝区,则从听觉与视觉两个单独的角度,打造无光空间与无声空间,让普通观众体验视障或听障,感受“无光”和“无声”的另一番场景;盲文体验区,展出了盲文展品与盲文学习方法,拉近了普通观众与视障群体的距离。展览中这一系列的特殊设计,不仅便于特殊群体观展,而且让普通群体走进了另一个角度的世界,让文明之光折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共同架起心灵沟通的“文化桥梁”。

这个展览虽然仅持续一个月,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博物馆与特殊群体之间互相赋予的强大力量。展览期间,共接待来自各级残联、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的视障、听障、心智障碍、肢体障碍观众400余人次。绒绣作品《神徽》的作者、孤独症患者杨小晖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了几十分钟,最后在展览的留言板中写下“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都健康快乐平安,我们一起去郊游”,而《去郊游》则是画展中另一幅作品的题目。在归还展品时我们在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又一次见到了杨小晖。他对我们笑得很灿烂,并且腼腆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去过良渚博物院,看到了自己的画。

至此,我们对“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的内涵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义,即突出“文化共享”的理念,彰显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赋能,推动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而与特殊群体携手只是良渚博物院的一个起点,以后良渚博物院将与更多的人群,以更多样的形式一起传承文明力量,一起重塑未来,一起寻找文明之光。

展览、参观、出版物、科普课程四个方面是良渚博物院进行公共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如何落实到各类特殊群体身上,则是一项需要仔细研究、不断探索的课题。良渚博物院针对特殊群体首先制定了四条基础做法:策划对于特殊群体友好的展览、定制特殊群体博物馆参观服务、编撰出版各类无障碍科普书籍、研发针对特殊群体的研学课程。

2022年11月,良渚博物院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启动“触觉博物馆”项目,试图为盲人学习中华文明提供一条触觉输入的通道。触摸仿制文物,可以通过手指的触觉,直观感知展品,这是比单纯的视觉更为立体的观展体验。这一观展方式,为视障人群提供了平等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是博物馆展示、教育的一次改革与创新。此外,良渚博物院还支持出版了国内首部盲人创作的“触觉绘画”绘本《诗人的旅途》,今年还将出版《良良的古城世界》盲文版科普绘本。

触摸文明,将是良渚博物院“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未来的重要内容。2023年4月,良渚博物院的社教人员将十只玉鸟的1∶1仿制品带进了浙江省盲人学校,为二十名视障孩子细细讲解了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的原型——玉鸟的故事。孩子们用手细细触摸和感受,分辨出玉鸟的眼睛、翅膀与嘴巴,心中想象出翱翔的玉鸟在远古时代庇佑先民的图景,创作出一幅幅盲人版画艺术作品。版画呈现的玉鸟,虽然稚嫩,却是文明在指间传递的痕迹,令人动容。孩子们在玉鸟上刷出自己理解的色彩,这是他们对于良渚文化的独特解读,其中一位小作者说:“玉鸟在良渚文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庄重和神圣的,所以我使用黑色。”

文明,也许是很宏大的字眼,却是我们每个人脚下所在的这片土地切实存在的印记,希望“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可以将这份印记,拓入每个人的心里,折射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文明变成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古老与现代,连接他们和我们,激发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文明在传承中更加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作者:黄莉,系良渚博物院副院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4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一座五千年古城焕新文明之光
...等全新的链接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在良渚博物院,最火的互动社教课程里,小朋友们学着良渚先民,用麻绳、竹片切割玉器。穿越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一次次稚嫩的打磨中,照进孩
2023-12-31 21:06:00
杭州亚运会为何流行“良渚风”?专家这样说
...要的地位?带着这些问题,长江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源自良渚玉琮的吉祥物“琮琮”遍布杭州大街小巷杭
2023-09-19 16:26:00
天天学习|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良渚遗韵
...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同年10月31日,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蒋卫东:“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
2023-07-23 12:59:00
...在‘数字化+文博’上的尝试,很受年轻人欢迎。”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告诉记者,在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部分点位,通过AR导览眼镜,游客可以获得一次良渚文化的沉浸式
2023-06-14 09:55:00
...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绍兴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上榜。至此,我省国家一级博物馆增至20家,数
2024-05-19 07:28:00
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文明交流要多讲共性 更要变成日常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中新网杭州7月6日电 题: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文明交流要多讲共性 更要变成日常记者 童笑雨“当下我们更多着眼于文明的多样性,反而忽略共性。其实在文明
2023-07-06 22:23:00
今天,“良渚论坛”上的中外考古学家向刚刚去世的他致敬
...这是基于深入比较研究之后做出的学术上的判断。”良渚博物院院长、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说,科林·伦福儒还将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纳入《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版)中,在第二编
2024-11-26 16:00:00
...的起源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浙江良渚博物院,探秘“一眼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观赏其中的镇馆之宝“刻符黑陶罐”。
2023-07-15 18:20:00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有了国家级平台。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表示,“良渚论坛”的举办,打开了良渚与世界对话的通道。这一年,良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5月,良渚文化主题
2024-11-24 13:2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