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太原筵席八大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7:12:00 来源:太原日报

每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老百姓都讲究吃“席”,不同场合中有一种大家都吃过却又各不相同的席面——八大碗。有别于其他传统筵席,八大碗没有固定的配方和操作程式,都是厨师根据各地特产、现有条件烹饪而成,内容、花式和装饰并不统一,各有千秋。

说白了,“八大碗”就是用八碗菜来招待客人,俗称豕筵、也称事宴。

八大碗,古代筵席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甚广。筵席始于上古人类敬天祭祖的祭祀活动,是上古人类跨入文明门槛后的产物。《礼记·乐记》:“铺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不难看出,筵席、盛器、食物、礼仪已融合在一起了。

“筵席”一词产生之前,就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如《竹书纪年》:“帝继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随着阶级的产生,饮食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和统治阶级彰显自己身份、教化民众服从等级分封的有力宣传手段。从九鼎八簋到三鼎二簋,再到《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无不反映等级制度的严格。

翻看史料发现,最早的宴饮活动,是坐在地上进行,“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也就是许多学者所说的“分餐制”。分餐制至少存在了3000多年,随着高桌、大椅的出现,合餐制应运而生,并在北宋时期正式取代分餐制,逐渐演变为现在常见的围桌而食。似乎有点巧合,大桌、高椅就和道教里的八仙一样,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八大碗应该就是这样和八仙挂上钩的。

明清时,盛行“八仙桌”“大圆桌”,宴会形式已经改变,宴席却仍沿称为"筵席",座位仍沿称"席位",筵席与酒席成为同义词。

太原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许多王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密切的关系。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的《通典》记载:“初,武太后长寿元年,以并州后之故里,改为北都。”李白《秋日于太原南栅饯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还将北都升级为北京,足见当时三京商业相当繁华,餐饮饭菜可见一斑。

太原菜在传承唐朝时期主流烹调方法蒸、煮、烙、烤、煎、炸之外,还有爊、煨、扒、焖、酱、烧、炖、熘等多种烹饪方式。用各种肉类、蔬菜制作的羹臛,就采用了很多方法烹制;就连史书记载不多的菹齑(切得很碎的腌菜),也用于饭菜烹饪中。

在太原,一说起筵席,就少不了八大碗,尤其是在农村,除了笼上蒸的三四样,就是牛槽火上用粗土砂锅煨的几个菜,那种氛围,氤氲着各种炊具里散发的香气……

还有老太原人津津乐道的老太原三大饭店:林香斋饭店、晋阳饭店、上海饭店(鸿运楼)制作的八大碗,他们与乡村八大碗相差无几,让人久久回味。

但凡是触动心弦的美食,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太原饭菜,未必多珠翠之珍,但自有味道。像充满敬畏心、招待上司和敬奉长者寿宴的九个碗儿,彰显知礼仪、明事理、守规矩的八大碗,以及多种富有区域民风、乡俗礼仪的饭菜:色泽红润、肥而不腻的烧肉方;咸香爽口、味道浓郁的烧肉条;美味鲜香、香气四溢的小酥肉;外表圆润、酥而不烂的清蒸丸子;软嫩鲜香、卤味十足的豆腐蒸碗;色泽鲜艳、质软香甜的八宝饭;味道醇厚、营养丰富的海带肉;清淡爽口、老少皆宜的虾米白(馒菜)……

这种接地气的饮食筵席,已不是一桌饭菜,而是一种乡愁和文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呢?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共坐在一张桌上吃饭的呢
...桌上吃饭的呢?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呢?分桌吃饭是一种分餐制,源于原始社会的饮食方式。那时候食物较少,获得食物后要平均分配,大家一人一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进入农耕社会后
2023-01-11 10:55:00
太原“晋源八碟八碗”:舌尖上的“年味”
...八碟八碗部分菜品。晋源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新春走基层)太原“晋源八碟八碗”:舌尖上的“年味”中新网太原1月15日电 题:太原“晋源八碟八碗”:舌尖上的“年味”作者 高雨晴原汁原
2023-01-15 11:04:00
我国古代的分餐制可上溯至史前,至少流行了三千年
•分餐制是中国本土文化,其源头可上溯至史前•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革新•围坐一桌、现代意义上的会食,宋朝才流行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当下,一个让人们纠结的饮食方式
2023-07-12 11:24:00
文博日历丨西汉就有分餐制 连“火锅”都有单人小锅
...见西汉人和现在人们吃得差不多03一人一锅汉代人就讲究分餐制了目前出土的染炉高度一般在10~14厘米这个高度的“小火锅”很符合汉代人的吃饭方式席地而食+分餐制△来源:南昌汉代海
2023-08-30 07:30:00
...付、开具电子发票等相关内容;三是强化常态管理,增加分餐制的内容,对公筷公勺的使用提出要求,引导建立健全员工个人防护、用餐安全、食品防疫等管理制度;四是强化绿色消费,通过打包服
2025-04-18 11:23:00
...建日报□邹善水日前,在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承办婚庆筵席的农村“流动餐馆”厨服人员忙着切菜、烹饪、摆盘。正午,一道道鲜香可口、热气腾腾的美食陆续呈上,备受宾客称赞。据介绍,“流
2023-12-23 07:45:00
麻城有名的筵席“肉糕席”,其中的十道菜就以肉糕为第一
...城肉糕,楚菜,是湖北省麻城市的传统名菜,麻城有名的筵席“肉糕席”,其中的十道菜就以肉糕为第一。接下来就说说麻城肉糕的做法:准备好收拾干净的青草鱼。剔下鱼肉,鱼刺一定要剔除干净
2024-02-06 22:01:00
探粤宴西关 寻民国粤味
...味二期·府邸华宴”正徐徐开席。这颇具民国韵味的粤式筵席,原是由民国时期广州的粤菜名席演变而来。广州酒家集团通过一批民国时期的老菜单、老菜谱,以民国筵席制式和烹饪技艺的复原为特
2024-05-01 18:50:00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瓦尔迪畅谈告别莱斯特城的时刻
...,我可能会情绪崩溃。但正如人们常说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那肯定会是充满复杂情感的一天,谁也无法预料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平时很少表露情绪。但当
2025-04-24 20: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