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平顶山日报
◇孟海涛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收秋是苦活、累活,也是最费时间的农活,就拿收玉米来说,它要经过好几道工序。以前每逢收秋,男女老少要齐上阵。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正在上初中,当时学校是放秋假的。天刚放亮,一家人就起来了。母亲准备开水、干粮和腌鸡蛋,父亲拾掇农具往小拉车上放。准备停当后,我们就出发了。父亲拉着小车,母亲坐在车上,我一路小跑跟在后面。
淡淡的雾气还没有散去,玉米叶上的露珠眨巴着眼睛。我和父亲弯腰抡起小板镐,粗壮的玉米秆应声倒下。割玉米秆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玉米的须根又粗又壮,一镐下去,必须把它的五叉骨砍断,不然玉米根会把土牢牢抓在一起,耕地时就会出现很多大土疙瘩,很难敲碎。
太阳出来了,玉米叶上的露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金色的光芒。玉米秆已经倒下一大片,我和父亲的背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汗珠不断滚进嘴里,有一股咸咸的味道。
母亲蹲在后面剥玉米,那黄灿灿的棒子在她指尖上飞舞,不一会儿就一堆堆的,在朝阳里闪光。
早饭是在地头吃的,先喝一碗凉开水,再抓起馒头,就着剥开的腌鸡蛋,吃进嘴里真香真甜。
太阳爬上树梢的时候,我就干不动了,只觉得胳膊疼、腿疼、腰疼,浑身都不得劲儿,像要散架了一般。我一屁股坐在田垄上,大口喘着气。母亲心疼地说:“孩子,你年龄小,没长劲,歇一会儿吧。”父亲却鞭策我说:“累也得坚持,如果不好好读书,一辈子都要干这个。”
临近晌午,一家人开始装车。先装满几个尼龙袋,放在车前和车后做挡板,再往车厢里装。装满车,父亲在手心里吐口吐沫,搓搓手,猫腰抄起小车把。父亲在前边拉,我和母亲在后面推,大家的腰都猫得很低,腿蹬得很直。
地里坑洼不平,地面还不实,车拉起来很费力。遇到车轱辘陷进土里,我们还要用手去搬车辐条,一点一点地挪出来。车拉出地头,上了大路,顿觉一阵轻松。抬头一看,大家身上的衣服湿漉漉的,冒着热气,像刚在热水中洗过一样。
车在大路上走就轻松多了。回到家,母亲忙活着擀面条做午饭,我和父亲卸完车,又急着往回赶。“抢秋,抢秋,不抢就丢。”我们要把剥开的玉米拉回来。顺着轧出的车辙,拉车省劲多了,我和父亲两个人就能把车拉出来。
匆匆吃过午饭,我们迎着午后的骄阳又往地里赶。上午割倒的玉米秆,下午必须把玉米剥下来。剥玉米看似轻闲一些,可也是个辛苦活。我剥不大一会儿,手上就磨出了水疱,指甲也剋的生疼。母亲看着我别扭的样子,心疼地说:“孩子,你的肉还嫩,不剥了,就装车吧。”
等把剥完的玉米都拉回家,月亮已经升起,望着空中的小月牙,我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想动。晚饭,母亲烙了大饼,炒了鸡蛋,熬了红薯粥。饱餐过后,我和父亲上了房,母亲开始把玉米装筐,然后我和父亲轮换着运上房顶。
一干就是六七天,浑身的筋骨抻开了,肌肉就没开始那样酸痛了。玉米拉回家,可这收秋的活还没干一半。母亲不下地了,她每天上房,把房顶的玉米摞在向阳的房檐上,这可是技术活,摞不好,半路塌了还要重来。
我和父亲则每天下地,抡起三齿镐砸玉米茬上的土,上面的土不砸下来,玉米秆靠人力是很难拉出地里的。
玉米秆砸完土,还要一捆一捆地捆起来,放在地里晒着,晒干后再拉回家,靠墙头码成一排,作为冬天做饭取暖的柴火。要把玉米收割完,大约需要半月到二十天时间。
“夏忙忙半月,秋忙四十天。”秋收过后开始准备秋耕、秋种。人们先用小拉车把积攒一年的肥料,一车车拉到地里,然后撒肥、耕地、播种,又得半月到二十天的劳作。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均已到了古稀之年。又到了收秋的时节,他们坐在地头上,看着轰轰隆隆的玉米收割机开进地里,满载金色玉米棒的翻斗车开出来,笑容在脸上洋溢。我在玉米收购站,等满载黄灿灿玉米棒的车过完地磅,手机上就传来微信收款的提示音。
地里的玉米秆已还田,刚才还郁郁葱葱的青纱帐,瞬间变得绿毯铺地。父亲走进地里,抓起一把翠绿的草末,凑近口鼻。这混杂着泥土和玉米秆的青涩气息,勾起了他往昔的回忆。
母亲坐上电动车,大声喊着父亲:“快点,咱回家了。收秋要烙大饼、炒鸡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