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九大簋”指的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6:26:00 来源:戏说三国

铭文中,叙述了在牧野之战的当天,周武王大破商军

“九大簋”指的是什么?

公元1937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的几位村民,正在田边打井,当村民们在地上打出一个较深的洞口后,发现这里打出的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那样高高的水柱。相反,打井用的工具,居然掉进这黑漆漆的深井里,没了踪影。

原本想打一口可以灌溉农田的水井,可谁曾料想,不但水井没打出来,还弄丢了打井的工具,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这些村民的工具到底去了哪里了呢?原来,村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地窖,这些打井的工具也全都掉进了这个地窖中。闻讯而来的考古学家们,立即对这个地窖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众人缜密细致的勘察,认定这个地窖是西周时期所建造,并且从地窖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鼎、尊、壶等青铜器一百五十一件。其中一件铜簋的出土,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轰动。

这只铜簋就是利簋,它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高为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上半部呈圆形,侈口,鼓肚,两侧有两只兽形耳,兽形耳上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腹部、圈足以及方座均以云雷纹为底纹。其中,腹部以冷艳怪诞的饕餮纹为主体纹样,圈足饰有夔纹。方座平面四角饰有蝉纹,方座腹部亦以饕餮纹为主体,左右配有两龙纹。簋腹内底处铸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成为此簋的最大亮点。

利簋上所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了西周前期金文的典型风格。字形扁长,均匀且规整,笔画苍劲古朴,保留了商代铭文字形的特征,给人以朴素大方的感觉,同时也彰显出自然生动的时代风貌。

簋是古代的食器,流行于中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饭食,相当于我们现代吃饭时所用的大碗。直到今天,我国广东地区仍有“九大簋”之说。

那么,“九大簋”指的都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造化之初,九大相争。”这里的“九大”主要指的是:风、雨、雷、云、海、火、天、地、日,它们皆为万物之最。而“簋”又是可盛装五至六斤米饭的大碗。按照现在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以供百余人享用。

可见,“九大簋”的意思,就是指饭菜极为丰盛,为用来夸耀宴席的规格时所用。如在北京东直门附近,就有一条被称为“簋街”的地方,里面聚集了众多的饭店,供人们吃饭聚会所用。

在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外,在祭祀或宴享之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与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用以祭祀祖先。簋的造型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二耳、四耳的。其中,商朝时期的簋大多无盖,无耳或者是二耳;西周与春秋时期的簋,则常常是带盖,二耳、四耳。并且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者附有三足的簋。到了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

通常情况下,簋以偶数出现。在西周时期,还常常与鼎配合使用,成为区别贵族等级的器物。按照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诸侯为六簋七鼎,大夫为四簋五鼎,士为二簋三鼎。

这只青铜利簋,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它的表面以兽面纹装饰,兽面聚精凝神,显得十分的森严恐怖。而兽面纹也被称作饕餮纹,这是由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秘怪兽的图案,在商周青铜器皿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纹饰。

仔细观察这只利簋,在兽面纹两侧与圈足的部位还分别装饰有夔龙纹,并以云雷纹作为底纹。饕餮纹、夔龙纹与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同一件青铜器皿上,线条流畅且清晰,更为这只庄严且肃穆的西周利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那么,这只体现了西周早期高超铸造技巧的青铜簋,为什么会取名叫做“利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商纣王。

在中国的历史上,纣王是一位有名的昏君。他在位的时候,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荒废朝政,从来不去理会国计民生的大事,由此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商朝属国周国,却是如日中天,国富民强。周武王礼贤下士,任用贤能之人,且积极策划讨伐商纣的大业。然而此时的商王朝,虽然有颓败之势,但仍旧是兵力强盛,武王要想伐纣,还是比较的困难。相传,军事家姜子牙率领杨戬、哪咤、雷震子等各路神仙,纷纷显露神通帮助武王征讨商纣,并在牧野与纣王展开大战,最终帮助武王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由此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关于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非常多,《封神演义》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进行的演绎;但有关历史方面的记载却从来没有。直到利簋的出土,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有关专家在利簋底部的铭文中,找到了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短短三十二字,却足以证明武王与纣王交战这一史实。

铭文中,叙述了在牧野之战的当天,周武王大破商军,八天之后,周武王在军队的驻地,赏赐铜料给那些在战斗中英勇无畏的将领。其中的一份铜料,赐给了当时的有司——利。

这里的“有司”是古代的官称,得到赏赐的利,感到非常荣耀,便用武王所赐的铜料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纪念的宝器。由于它的铸造者是利,所以后人称它为“利簋”。它见证了武王征商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又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在利簋中所提到的甲子日,正是牧野之战的时间。专家们通过推算,将武王伐纣的年代锁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两千多年以来,许多中外学者根据各种文献,及对西周历法的理解,对武王伐纣的年代形成了超过四十种推论。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两者前后整整相差了112年。而青铜利簋的发现,则为最终解决商周年代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1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周利簋:武王伐纣的历史见证
...的是,在这件簋的底部铸有4行32字的铭文,清晰的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考古界。此前,关于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史记时引先秦史书,记载牧野之战的
2023-12-13 14:59:00
揭秘利簋铭文:武王伐纣的珍贵历史见证
《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
2024-05-07 06:27:00
周武王灭商用了什么“下三滥”手段
...“顺天应民”之战。此战过后,商周鼎革完成,战胜方周武王姬发成为后世尊崇的明君,而战败方商纣王帝辛则沦为暴君范例。鲜为人知的是,牧野之战其实并非周国和商朝之间的第一次冲突。据出
2023-01-14 12:27:00
武王灭商用了什么“下三滥”手段,伐纣过程黑幕多多
商纣残暴,百姓困苦,于是周武王联合诸侯讨伐暴秦,在牧野进行了两军的大决战,最终周武王胜利,帝辛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天下人赢得这场“顺应天意、民心”的战争!牧野之战,它就是武王伐纣
2024-06-16 15:24:00
为何武王伐纣一战就灭亡商朝,而东周那么弱却能维持几百年国祚
历史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商汤灭夏,与周武王灭商的故事,是非常相似的。夏桀与商纣一样残暴,商汤与周武王一样英明,最终英明的君主消灭了残暴的君主,建立了新的政权。商是夏的方国,周是商
2024-07-15 20:37:00
商朝覆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世人皆知周武王伐纣一战而胜,却不知其中竟有如此隐情!话说那年,周武王率军东征,从镐京一路畅通无阻,直抵牧野。纣王的军,队仿佛中了邪似的,居然临阵倒戈,使得牧野之战一日便告终结。更
2024-09-29 13:37:00
武王伐纣的年份是如何确定的
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份是在公元前1046年,但中国历史上准确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历史没有确切的纪年,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知道武王伐纣为什
2024-07-18 22:12:00
电影《封神》中,姬昌预言纣王死于血亲之手,究竟有何依据|文史宴
...父的情节是电影的原创吗?其实并非如此,在元代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杀死纣王的正是殷郊。《封神演义》并非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它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是以历史
2023-09-19 11:47:00
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
...王,后面是史微氏的家谱,其中有一句:“微氏烈祖”到武王那里去,武王命周公为他们安排住处,并把他们安顿在了岐周。凤雏村就是岐周,史墙盘在这里出土,证明了铭文的真实性。通过史墙盘
2022-12-17 17: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