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母亲的老家
文/七月
母亲的老家,我平生只去过两次。就是这仅有的两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第一次去母亲的老家,是在2006年的春节。记得这是母亲在世时,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浩浩荡荡带着一大家子回她的老家。当时,一起回老家的除了在外地的二姐一家,其他几姊妹携家带口的都去了,还包括了我先生的家人。就这样,七大姑八大姨,加起来足足有二十多号人,我们开着几辆车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母亲老家在原武隆县凤来乡三圣堂村。那时的公路没现在好,也没通高速公路。本来路途不算很远,我们大清早就出发,颠簸了几小时,要到晌午,才到达母亲的老家。
我第一次回母亲老家,比母亲还激动。车外是等候多时的舅舅、舅妈和在家的表兄妹们,我们还没下车,就听到车外老老少少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母亲、父亲带着我们从下车来,就被舅舅和舅妈们簇拥着向家里走。我从车里出来,倍感亲切和新奇,独自站在凹凸不平的公路上,环顾四周,从左边的蜿蜒小路上去,是母亲从小生活的几十年没回过的老家。路的右边有许多竹林,风吹过来沙沙作响。竹林旁边有一小河沟,河沟里的水不大,慢慢流着,河沟上有一小石桥,走上小石桥,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坐在桥栏上,看见的是一块一块的水田,隔着水田不远处便是三圣堂村小。好一派田园风光!
此时,我心里甚感不解,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母亲从来就不回老家呢?
母亲不怎么讲自己的家事,尤其是有关外公外婆的事,我也没有向她问起过。从母亲与其兄妹的人数来看,母亲的娘家是个大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他们的排序我一直都没弄清楚过。我有三舅、四舅、五舅和幺舅,还有四姨孃、七姨孃,他们都喊我母亲“三姐”。听母亲说五舅和七姨孃是龙凤胎,可为啥一个喊五舅,一个又喊七姨孃,我没弄明白。
那次回老家,母亲围着幺舅的家四处查看,这里是母亲小时候住的房子,房子上的碉楼还残存,可见岁月之久。母亲当时已77岁了,却对当年很多往事记忆犹新,时不时地给我们讲解。那天,我们坐下来一起享用了一顿丰盛而可口的美餐。桌子上摆满了母亲家乡的佳肴,吃的是舅舅家的腊猪腊蹄腊排等一系列腊味,喝的是舅舅家养的用慢火炖土鸡土鸭汤,当然还有母亲最爱吃的咸菜。咸菜也是母亲最拿手的菜,母亲是个做咸菜的好手,不论是泡咸菜,还是干咸菜,不论是切丝,还是切片,都称得上绝好的手艺。以往过年过节回家团圆,母亲上的最后一道菜就是她亲自做的咸菜或泡菜,香脆可口,所以吃了太多的油腻后,咸菜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菜。最后的打热糍粑,将我们的兴致推向了高潮,尤其是几个孙子辈们,从未在石臼里打过糍耙,简单围观了舅公们打了几下糍耙后,以为是很简单,便争先恐后的抢着上阵打糍耙,欲大显身手,结果不仅动作不得要领,没打几下,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全部败下阵来,还差点把糍粑从石臼里拉出来落在地上了。最后,还是几个舅舅把糍粑打好,舅妈们把热糍粑揪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当把撒上香喷喷黄豆面的热糍粑端上桌,我们都迫不及待用筷子夹起一个糍粑团,放进嘴里,都赞不绝口。孙子辈们更是吃得欢,又吼又笑,吃得热火朝天的,因为付出了劳动,所以特别香。
那次回母亲老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兴致勃勃地去,又高高兴兴而归,我们所有人在那里都过了一个愉快而又特别的春节。只是那次回老家不久,母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不想唯一的一次老家之行竟成了母亲与故乡,我们与母亲的最后诀别。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回过母亲的老家。直到2021年的深秋,我有幸参加区作协的采风活动,我没想到采风活动的地方竟然是武隆区庙娅乡白云书院,与母亲的老家凤来乡紧紧相邻。就这样,我随文友们一起前往白云书院,也算是又回了一次母亲的老家。
这次采风活动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关键的还释怀了自己心中多年的疑惑。在李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攀爬于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几经周折,来到了位于深山老林中的白云书院。
白云书院为明代重臣刘秋佩(1470年-1524年),又名刘菃,武隆凤来乡人所创办。刘秋佩先生在家乡,兴学重教,成绩斐然,一时间,书院声名鹊起,凤来乡间学风大盛。送孩子入白云书院读书,成了凤来乡民的头等大事,乡间至今流传着“养儿养女不读书,犹如养头猪”的俚语。
母亲的老家,与刘秋佩老先生的祖宅凤来乡高楼村紧紧相邻。至此,也了然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在这样穷乡僻壤的山村,外公外婆竟有这样的超常胆识,送儿女都去读书学文化,想必是受了这样的民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待女子和儿子受教育上都享受同等的待遇,实在难得。母亲似乎也秉承了重视教育的理念,再苦再难也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教育,无论如何让儿女们接受最大的教育。不仅如此,母亲还尽力帮助侄儿侄女们升学,接受文化教育,常常挂在母亲嘴边的都是“开卷有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有母亲这样的教育观,我们几姊妹包括几个表兄妹,都深深受益,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都最大限度地接受了教育,才让我们拥有了较好的文化素质和良好品德。
如今的白云书院历经数百年,已是残垣断壁,碎石残碑。可身在其中,倍感山涧清风,古刹钟鸣。昔日的书声琅琅,白云飘飘,历历在目。
从白云书院遗址归来,到凤来乡刘秋佩先生的祖屋参观,路过母亲的老家时,我独自去看了看。此时,母亲的兄妹们都随子女到外地生活去了,人去屋空,只有几栋房屋还在守候着乡愁,等着主人归来。看着老屋,徒生悲伤,写下自己的心绪:
寻
在久违的故土
母亲走了
亲人远赴他乡
我像一个匆匆过客
物非人非
只有空寂的老屋
还在原地守候
一抹乡愁
想母亲
在心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