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本港带鱼”为什么好吃?西北太平洋的大陆沿岸流,从白令海出发,一路汇集鸭绿江、黄河、长江……带下的陆地营养,培养起立体的生物链,这条冷水流里的带鱼,味道都鲜美,尤其在繁殖季节。因为小环境差异,出现了“区域名牌”,例如渤海湾小带鱼、吕四洋带鱼、沈家门小眼睛带鱼和舟山带鱼、闽南“本港带鱼”。
●朱家麟
《厦门吃海记》写了带鱼,还真有朋友询问:“白眼黑珠的本港带鱼,如今是不是变种了?”
内中有一位说,太太买的本港带鱼都是假的。他一气之下,到朋友的排档,点了道干煎本港带鱼,一嚼,味道也不对!这本港带鱼肉质粗糙没油香不说,背鳍下竟有“番仔鱼”才有的骨珠。推盘拍案问老板:“你说,带鱼是不是变种了啊?”老板也感慨:“经常都是这种啦。不信,你自己去买买看。”
八市里,不单是白眼黑珠的带鱼,连那些黄眼睛、绿眼睛的“番仔鱼”,都赫然标着“本港带鱼”。他自然是挑那白眼黑珠的本港带鱼。煮了一吃,滋味如昨,便急呼呼电话问我,到底怎么回事啊?我说:“我也被它烦了十几年啦。”
按以前的说法,中国的带鱼自北而南分作三大种群:北方带鱼、东海带鱼——就是我们喜爱的“本港带鱼”。到了广东,才是被老闽南人称作“番仔鱼”的南海带鱼。“明白啦。可是这东海带鱼,如今怎么也像‘番仔鱼’啦。”“你莫急,且听我啰唆几句,从头说起。”
东亚海洋带鱼的起源,是南海短带鱼,从它分化出了南海带鱼。南海带鱼的一支,向西南扩散,从南海分布到印度洋;向东北扩展的另一支,870万年前分化出白带鱼和日本带鱼,成为西北太平洋的带鱼主力。这两种之间,差异细微,只能借背鳍高低和尾巴收缩状态来区别,以至于科学家对它们到底是什么种、是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吵了半个世纪。
一直到2018年,借助基因分析,才厘清了它们的谱系,得出了上述结论——它们是带鱼科带鱼属下的两个种。简单来说,只要是西北太平洋的白带鱼和日本带鱼,都是我们说的“本港带鱼”。
“本港带鱼”为什么好吃?西北太平洋的大陆沿岸流,从白令海出发,一路汇集鸭绿江、黄河、长江……带下的陆地营养,培养起立体的生物链,这条冷水流里的带鱼,味道都鲜美,尤其在繁殖季节。因为小环境差异,出现了“区域名牌”,例如渤海湾小带鱼、吕四洋带鱼、沈家门小眼睛带鱼和舟山带鱼、闽南“本港带鱼”。当令时节,特别是北方带鱼,手摸一抹油啊。
古早时,秋风“噗噗”拍帆,江苏黑头船、浙江白头船、福建绿头船甚至广东红头船,就顶着东北季风北上,自对马海峡开始,拦截南下避寒的这两种带鱼,为中国沿海的人们奉上冬令的主力美鲜。不料十几年前,开始冒出假“本港带鱼”,闹得老闽南人怒火中烧。
其实,冒充“本港带鱼”的李鬼,也是白带鱼,但并非在西北太平洋生息长大。原来,在800万年前的气候寒冷期,日本带鱼潜藏海底,而白带鱼则选择散播到全球各大洋,数百年来,各地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它,给取的种名多达14个。不久前,我的朋友还从阿拉伯海拍到了它的玉照,发给我。
不同海域、不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质味的白带鱼。尤其在大洋冲风激浪的白带鱼,额头高凸,肌肉发达,脂肪比例小——它们,就是假“本港带鱼”。
假“本港带鱼”为何“横行”到中国来呢?近二十年,世界带鱼平均年产130万吨,八成是中国捕捞。这八成里,西北太平洋白带鱼——“本港带鱼”只占一半多。强烈需求之下,“李鬼”就被买进来了!以2020年来说,中国进口冻带鱼1.5万吨,其中的白带鱼,虽然同种,滋味却明显不同了。说到这,你明白了吧,产自西北太平洋的“本港带鱼”,只占如今带鱼总量的一半,而其中好的早被高级餐厅收走了。
十几年前,对“本港带鱼”心生疑窦之后,我常转身去买眼红肚烂、龇牙咧嘴的“网白”,那都是近海捕来的“本港带鱼”,鲜度虽然不佳,卖相很丑,腌做霉香带鱼下稀饭,却是上佳的老闽南味道。
言归正传,要如何选真“本港带鱼”呢?我和行家探讨,要点如下:
“土著”白带鱼,首先当然是白眼黑珠;再就是头部尖长;还有,屁股眼在身体中点;最简单的是看尾巴——日本带鱼尾巴收缩比较快,而白带鱼的尾巴缓慢地缩小同时变薄,像渐渐消失的脂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