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7 10:10:00 来源:戏说三国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咱们都知道以史为鉴,洪武大帝怎么会不晓得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呢?

一个放牛娃能够逆袭成为大明的开国天子,这份传奇经历在华夏文明史的几千年历程种都是独一份儿。没有绝顶的才智,这位爷是不可能站在天下的顶端的。

我个人认为,也有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老朱刻意在大封藩王。

历史上甭管哪个朝代的建立,他都要总结前朝的教训,除了秦朝那种无先例可考的历史第一之外。但凡这历史的朝代如果能做成个合并版本借鉴之书的话,那明朝可以借鉴的资料就实在太多了。

明前面是元朝,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跟传统意义上的汉统王朝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元的借鉴意义就不大。

为什么说元朝的借鉴意义不大呢?

以往每个大一统的朝代呢,基本都会有“北患”,但是元就没有,因为人家以前自己就是我们所谓的“北患”。所以对于明朝来说,两宋的借鉴意义那是更具有时效性的。北宋为啥灭亡?南宋又为啥灭亡呢?不就是因为北边有两个强大的邻居吗?

鉴于距离本朝最近的可参考往事,朱元璋对“北患”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明从开国一直到宣德年间,对于北患始终都是一种高压状态。

朱元璋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尤其是北部区域,卫所实行兵制管事。查阅资料可知,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天下的内、外卫所有五百多个,“所”呢达到了两千多个。

大家如果去观察一个朝代对士兵重不重视,就看武将的地位高低就能得出答案。明初那会儿最高的军事机构叫做“五军都督府”,改自前朝的枢密院。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明初的文官最高职位莫过于中书省的左、右丞,本来这俩丞相都是一品的高官,可是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就废掉了“同知政事”这个职位,自此这左、右丞就变成了正二品的官员。

于是,在明初就形成了一种格局,武将权柄上可能比不上文官,但是在品阶上是高于文臣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免除武将实掌权柄对朝廷形成威胁,重蹈中晚唐时期的覆辙,又可以提高这些武将还有将士们的荣誉心,从而更好的为大明效力。

这些事儿呢都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北患、对自己的武备是相当重视的。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可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卫所屯田制搞上一代两代还行,时间久了会不会像唐朝的府兵制一样,最后因为无田让士兵耕种而崩溃呢?

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制度上,朱元璋也有所改变,使得唐朝的府兵制跟明朝的卫所制在形式上是大为不同的。

但是本质它又都是以田地为基础的,都是以粮食为标准的,一旦涉及到这两样东西,什么可能都靠不住。古人对田地和粮食的执着,不用我来形容,大家也想的到。

明朝的卫所制之所以会崩溃,就是因为大量本来用于军屯田的土地,被大户或者是士绅所占,那些被编入军户的百姓因为无粮可吃,无田可种,只能逃难,有的甚至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做盗贼去。

底层出身的朱元璋,他自然是明白这些官吏还有大户的鬼魅伎俩的,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北边的兵所万一靠不住咋办呢?

朱元璋的策略就是——朱家自己的儿子、孙子们上。

朱元璋将大量的藩王封到了北边的长城附近,提供给他们兵马,赋予他们权力,让他们为大明看守北大门。

这一点就跟汉朝不同,在汉朝之时,朝廷的兵马反而成了为诸侯们抵御匈奴的存在。朱元璋沿着长城防线从西到东,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等等,这些藩王们为大明看守着国门,抵御着北患,并且监督的这些卫所。

朱元璋这个做法,我觉的正是吸取了汉、晋之时的教训。上面也说到了,汉、晋那会儿都是朝廷跟游牧民族火拼,诸侯们在后方坐收渔翁之利。而朱元璋这么一搞,就成了让藩王们最先抵御北患,朝廷坐镇中央而把控全局。

并且为了让藩王们更加用力,朱元璋大肆提高宗室藩王们的待遇,一方面是私心、私情所导致的,还有一个我觉的也有一点故意的成分,让藩王们的荣誉越高,家底儿越厚,那么后期造反的代价也就越大,毕竟愿意舍弃万贯家财,提着脑袋跟朝廷对着干的人只是凤毛麟角。

而且培养这些藩王,也可以更好的去制约历朝历代所面临的武将势大的问题。毕竟这些藩王在血脉上还是一家人嘛。

所以,在明初的时候,这些北部的藩王们,他们的权柄是相当之大的,他们可以节制区域内卫所种的所有兵马,这也是后期朱允炆着急想要削藩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朱标还活着,以朱标的威望是可以镇得住他这些弟弟们的,让他们为大明守边,耗上几代人之后,等这些初代和二代藩王们都死去之后,再找机会把问题一起解决。奈何这朱允炆是个急性子,有些事儿本来就不是一时能办好的,偏偏他就想一下子解决完,所以出乱子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后来朱棣继位之后,他就是这么干的,他是造反出身,为了防范第二个自己的出现,他就一点一滴的找机会收回这些藩王们的兵权。

最关键的是,他不像朱允炆做的那么绝,这些藩王虽然兵权被夺,但是待遇跟恩惠并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提升,所以,这些藩王们也没有心思去反抗。

当然了,这也造成了明朝今后巨大的财政支出,为明朝埋下了一个超级隐患。

我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藩王虽然被优待,但不是白吃白喝,享受了优待,还要担负起屏藩皇室的责任,并且这种优待也受到了《皇明祖训》的制约和平衡,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稳定方面,弊端并没有后世人说的那么大。

相反,朱棣造反之后的改革,才最终造成了那些藩王成为了没有兵权、没有责任,但是可以白吃白喝的废物。

朱元璋最初设计的藩王制度虽不合理,但真没有明成祖朱棣修改藩王制度以后那样弊端重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洪武九年九月,大明皇帝朱元璋正伏案处理国事,这时钦天监监正求见进言天象异变之事。古人深信天象之说,认为星象变化与人间君王有很大关系,而监正所言天象之变预示着君王失德,因此朱元璋对
2024-05-16 19:29:00
靖难之役前朱棣为何要买500只大鹅
有明一朝,留下很多传奇。发生在朱元璋和朱棣身上的故事,就很让人玩味。朱元璋,从一个不谙世事,给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逆袭成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励志”二字;同样是朱
2023-06-18 21:52:00
朱元璋疯狂分封藩王,难道不知道西汉西晋因藩王大乱?
...不用说也知道是谁,从放牛到当和尚,从造反到当皇帝,朱元璋这三级跳可是够可以,从最底层直接跳到九五之尊的行列,朱元璋的脑子可真的是灵光。可是,纵是如此聪明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在大
2024-12-13 09:59:00
朱元璋为何要大封朱姓藩王,给大明王朝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呢
...然后再制定制度,避免前朝犯过的错误。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可是他却非常的好学,对历史多有涉猎。而且朱元璋也了解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所谓七国之乱呢,就是国家分封的
2024-05-16 19:39:00
朱元璋为何未提前削藩?他“没料到”朱允炆“如此愚昧”
朱元璋的后悔药:一场“削藩”引发的皇权悲剧如果朱元璋知道,他精心培养的孙子朱允炆,最终会因为削藩而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反推,恐怕会在天上狠狠骂一句:“早知道你这么蠢,我干嘛不提前动手
2024-12-11 09:18:00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皇位传承背后的双重考量
朱元璋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朱允炆其实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私人放来说,朱元璋对于朱标的爱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也要想方设法地把皇位传给他这一脉。朱元璋爱屋及乌。朱
2024-05-11 09:36:00
朱楩:一生被命运摆布的藩王,见证大明皇室的荣辱兴衰
朱楩作为朱元璋的儿子,着实没有什么记忆点,能够拿得出手的人生履历,不是多么的能干,而是在大明七位皇帝的更迭中,顺利终老。朱楩活到了72岁,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活得,最后去世的。朱楩
2024-01-26 01:32:00
明朝藩王制度:寄生虫般的存在与大明帝国的衰败
...一直腐蚀着大明帝国。分封藩王,历朝历代都在做,所以朱元璋也在沿用这一制度目的是以藩王得权利来巩固中央。本着这个目的,朱元璋做了一件错事,就是分封的藩王,不仅待遇很好,而且军政
2023-10-07 14:42:00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了。只可惜,宋朝的国力不昌,频频遭受外族入侵。到了朱元璋的时候,老朱似乎意识到,只有加强君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至道。2/8朱元璋的算盘明太祖朱元璋贫民出身,常年征战让他见识
2024-02-22 22: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