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6 19:2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洪武九年九月,大明皇帝朱元璋正伏案处理国事,这时钦天监监正求见进言天象异变之事。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古人深信天象之说,认为星象变化与人间君王有很大关系,而监正所言天象之变预示着君王失德,因此朱元璋对此次天象异变十分重视,当即和丞相胡惟庸商议解决之法,不久之后朱元璋发布一纸诏令,命天下士人进献治国的建议。

很快朱元璋就收到一封来自山西平遥小官叶伯巨的《奉诏陈言疏》,在这篇几千字的上疏中,叶伯巨提出了关于朝政的三个问题: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可以容忍叶伯巨提出的后两条问题,但阻止他宠孩子就是不行,对此朱元璋的反应是:这小子居然敢离间吾家骨肉,快将其抓来,我要亲手射死他。由此可见,朱元璋有多护犊子,那么在洪武年间当藩王有多爽呢?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

先来简单说说朱元璋分封的目的。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分封制有弊端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周朝和西晋的灭亡不就是因为分封制吗,但在朱元璋看来,肉总归是烂在自家锅里,如果分封的藩王对朝廷忠心,那大明必将千秋万代,即使藩王敢起兵造反,并且还成功了,大明毕竟还在朱家人手中。

反正左右不吃亏,朱元璋有什么理由不分封诸王,于是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相继分封了25位藩王,这些藩王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有的甚至还握有军权,手下拥有诸多百战老卒。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给藩王那么大的权力,其实还是为了稳固朱家的统治,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起点可谓是最低的一个,谁也不会想到一个“乞丐”也能当上皇帝,而当上皇帝之后的朱元璋自然希望自己建立的大明能够传承万世。

在朱元璋看来,分封诸王百利而无一害,除了前面所说无论藩王造反成不成功,大明基业都在朱家人手中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朱元璋做出分封决定。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首先,朱元璋需要儿子们震慑地方、掌控兵权。大明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还不稳定,反对朱明的势力还有很多,朱元璋需要信任的人为他震慑地方,而谁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呢?当然是他的儿子们。

而且当时大明的劲敌北元仍旧没有被完全消灭,为了能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曾组织过数十次北伐,结果仍没有将北方隐患完全消除,为了防范北方敌人,朱元璋需要在边疆囤积重兵,而这些兵放在自己儿子手中,朱元璋才会放心。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其次,朱元璋分封诸王也是为了限制勋贵。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曾经跟随他的那些老弟兄们都身居高位,手中掌控不少权力,尤其是对兵权的掌控,朱元璋分封诸王也是为了将兵权逐步从勋贵手中拿回来。

明初藩王的待遇

当然,朱元璋一开始分封藩王也是相信自己的长子朱标能压制住弟弟们,只不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并没有当上皇帝,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登基之后则因急于削藩引发“靖难之役”,导致皇位被燕王朱棣所夺。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当初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分封藩王的理由之一是“藩屏帝室”,而朱元璋平生最疼子孙,既然让儿子们担任戍守边疆的重任,相应的支持必然少不了,而这也是叶伯巨说朱元璋分封太侈的原因。

在朱元璋看来,既然自己的儿子都要去边疆苦寒之地了,那多给点东西应该不过分吧,于是在吃、住方面,朱元璋很贴心地给儿子们配备齐全,比如在晋王就藩时,朱元璋就将厨子徐兴祖派给他,晋王府也是建得富丽堂皇,据说其总面积几乎相当于故宫一半。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为了不让儿子们吃苦,朱元璋给他们的岁禄也十分丰厚,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藩王们的岁禄涵盖钱钞、米粮、布匹等诸多物品:

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疋,纻丝三百疋,纱、罗各一百疋,绢五百疋,冬、夏布各一千疋,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一千斤……

如此丰厚的给养让大明藩王们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过上富贵一生的日子,而到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自己就明白给的实在太多了,考虑到后面要封的亲王人数还有不少,朱元璋主动停掉了除米粮之外的茶、布等物,后来又将米粮削减至一万石。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不仅如此,明初藩王们还可以设立护卫队,这些护卫少则三千人,多则上万人,要知道这些护卫都是从军,队挑选出的精兵,战力不俗,另外,早期藩王们也拥有节制布政司的权力,军、政大权在握,怪不得朱允炆继位之后要削藩。

叶伯巨谏言

朱元璋分封藩王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毕竟不管藩王们怎么闹腾,最终江山还是在朱家子孙手中,朱元璋的想法很难猜吗?其实不难,但偏偏有人要指出来,当着朱元璋的面说你做错了,这让朱元璋如何不怒。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这个人就是叶伯巨。洪武九年,天象异变,朱元璋下诏让天子士人对朝政提建议,而在山西平遥担任儒学训导的叶伯巨见此洋洋洒洒写了几千言给朱元璋提建议,其中一条针对藩王分封之策的建议引起了朱元璋的怒火。

在朱元璋看来,叶伯巨所谓的“分封太侈”就是居心不良,想要离间天家骨肉,毕竟没有哪个父亲会觉得给孩子的多,不过叶伯巨的进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群臣的心声,但只有叶伯巨这个“愣头青”敢戳破这件事。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叶伯巨在上疏中说:

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

叶伯巨以汉、晋旧事阐明分封的弊端,并提醒朱元璋以后藩王若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对朝廷的隐患太大。表面上看,叶伯巨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但从长远来看,叶伯巨的话不无道理,毕竟朱元璋给儿子们的权力太大了。

在明初当藩王有多爽?一起来看看

此时藩王们年纪还不算太大,没有引起各种祸端,朱元璋单方面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皇家父子,于是盛怒之下将叶伯巨下狱,后来叶伯巨在狱中莫名其妙死亡,史书将其死亡原因归为“庚死”,即饿死。

结语

当时的朱元璋一直疼爱儿子,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叶伯巨的话竟变成现实,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四年后便夺走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朱元璋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他精心为大明设计的分封之策最后却拖垮了大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宗室制度
...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压倒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这个由朱元璋一手创立,并且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朱元璋一手创立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时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加入郭
2023-05-18 18:38:00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咱们都知道以史为鉴,洪武大帝怎么会不晓得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呢?一个放牛娃
2024-11-07 10:10:00
朱元璋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除了废除丞相外,还有两大图谋
...长的大力推荐下接替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右丞相。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
2023-01-19 17:08:00
晋王朱棡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藩王
...、次子秦王朱樉之后,年逾古稀、已然风烛残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年仅41岁的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不幸薨逝,消息传到南京皇宫,朱元璋不禁老泪纵
2024-05-28 10:02:00
朱元璋为何要大封朱姓藩王,给大明王朝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呢
...然后再制定制度,避免前朝犯过的错误。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可是他却非常的好学,对历史多有涉猎。而且朱元璋也了解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所谓七国之乱呢,就是国家分封的
2024-05-16 19:39:00
明朝藩王之乱:朱棣起义与建文帝的覆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对各个皇子进行分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分封的不是诸侯,而是藩王。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的力量,开始分
2024-03-23 09:27:00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让藩王当富家翁,朱棣会造反吗?
...为皇子,要说不想当皇帝,可能性不大。他文武双全,在朱元璋一众子嗣中,除了朱标,他朱棣不输任何人。但是朱标活着,朱标的威望和能力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在所有人的头上,根本没
2023-04-14 07:17:00
为何说是朱元璋的子孙,吃垮了大明朝
文章引言: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建立大明朝,这样的人物,肯定对历史有一些了解。即是认识不足,身边也有一群君臣谋士。朱元璋自然会知道,“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危
2024-06-20 15:45:00
“靖难之役”是朱家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幸运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虽然太子朱标早亡,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改立新太子,而是毅然决然地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其中不仅仅是朱标是嫡长子关系,还包含了朱元璋对朱标
2023-06-10 17: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