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22:26:00 来源:精彩生活

公元1399年夏天,燕王朱棣在他北平的家中举办宴会,庆祝自己大病初愈。当然,这场病也是装给别人看的。

此前,首都南京方面已经得到了朱棣图谋不轨的消息,建文帝朱允炆派遣都指挥使包围燕王府,随时准备捉拿这位叔叔。

生死存亡之际,容不得半点犹豫。走投无路的朱棣决定兵行险招。他先是设计诱杀都指挥使,随后攻占了北平城。还没等朝廷缓过神来,他就发表檄文,正式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变”。

三年后,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夺权后,立刻露出了狰狞的一面。他先是对建文帝旧臣大开杀戒,用酷刑处死了儒臣方孝孺和他的门生。这还不过瘾,他甚至把他们的妻女送给官兵轮奸,从他人的痛苦中享受权力的快感·····

然而,即使将老臣们杀光,也无法掩盖罪恶的事实。好在朱棣及时收手,在之后的22年里,他励精图治,扩建北.京城、远征漠北、资助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想用一系列丰功伟绩洗掉篡位的罪名,以摆脱良心的不安。

最终,朱棣以“永乐大帝”的名字载于史册。但他却留给老朱家一个难题,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所面临的一个逻辑死结。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永乐皇帝朱棣

1/8道不尽的分封制

朱棣之所以篡位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拜制度所赐,这项制度叫做分封制,在中国由来已久。

所谓分封,就是君主把土地封给功臣或亲眷,以表彰他们的功绩,或者让子孙后代蒙荫。

分封制早在商朝就已出现,到了周朝时趋于完善。周天子把土地封给亲戚,并给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拱卫王室,确保万世一系。后世所说的“宗藩”之“藩”,就有“藩篱”的意思。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但现实总不尽如人意,天下和平仅维持了一百年。随后,周天子的地位每况日下,到了东周时,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鉴于周朝的教训,秦朝建立后取消了分封,代之以高度集权的郡县制。不过,秦二世而亡,汉朝取而代之。刘邦称帝后恢复了分封,他起初把土地分给协助其打天下的将领,后因担心他们造反,通过“白马之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把天下都变成老刘家的,却未能阻止子孙的窝里斗。在他死后多年,王爷们起兵谋反,汉朝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不久即被平定,但中央与各地藩王之间,已经种下了互不信任的种子。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刘邦影视形象

东汉末年,汉室孱弱,某种程度上就和宗藩势力的衰落有关。各路军阀勾结地方官割地自雄,王室被彻底孤立。直到西晋建立,情况才得到改善。司马家恢复了周朝制度,不仅大肆分封子孙,还授予他们充分的自治权,结果便酿成八王之乱,直接把西晋搞垮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基于同样的理由,给李家的子嗣赐地封侯。结果还没等他死掉,儿子李世民就发动政.变,杀了太子,将生米煮成熟饭,硬生生把皇位抢了过来。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李世民影视形象

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剥夺了藩王的实权,还出了一个狠招:王位不得世袭。所以,藩王造反的问题,到宋朝基本算是解决了。只可惜,宋朝的国力不昌,频频遭受外族入侵。到了朱元璋的时候,老朱似乎意识到,只有加强君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至道。

2/8朱元璋的算盘

明太祖朱元璋贫民出身,常年征战让他见识了权力的弥足珍贵,以及为争夺权力所付出的代价。登基后,朱元璋一方面处心积虑铲除功臣,另一方面则跟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一样,对子孙大肆封赏,毫不吝啬。

朱元璋对子孙的慷慨,不会不遭到大臣的反对。一个叫叶伯巨的人曾提醒他,分封太侈会导致诸王反目,并以汉朝和西晋的故事提醒朱元璋。不过,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还把叶伯巨关进了大牢。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朱元璋不会承认他分封子嗣是出于私心。为了给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宣称“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古今通谊,朕何敢私?”意思是说,他把儿子封到各地,是为了保护天下黎民。并以宋元为例,解释了宗室衰落所导致的后果。

为了让天下人信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其实人们并不关心他为什么要分封,朱元璋越是解释,反而越显得自己心虚。后来,朱元璋颁布了《皇明祖训》,以制度形式规定了爵位等级与继承方式。并要求他的子孙“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朱元璋希望,他的儿子们能听老父亲的话,安分地呆在封地上,守护大明的江山。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元璋把几个儿子安排在边疆,甚至亲自传授他们军事技术。朱元璋对大臣们猜忌心特别重,可对自己的儿子,却倾其所有,把一切能给的都给到他们。

朱元璋规定,各个藩王有守镇兵,还有护卫兵。前者是藩王自己的军队,后者隶属中央,却听任藩王们调遣,这等于给王爷们犯上作乱开了一道口子。

在他的儿子中,朱棣最有军事才能,早年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后出征蒙古,获得了父亲的赏识,在军中树立了威信,从此被视为皇位继承最有力的竞争者。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作为父亲,朱元璋不可能不察觉朱棣的心思。然而,他显然对自己的道德训诫与制度设计能力过于自信。或者说,他始终天真地相信,儿子野心再大,毕竟是自家人,不会做出对不起老朱家的事。

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对他的弟弟异常警惕,时刻防范。可惜天不假年,还没等朱元璋去世,朱标就死了。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辅佐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早就看出朱棣图谋不轨。然而,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孙子,朱元璋两头都下不了手。

而这恰恰是悲剧所在,当朱元璋临死前,发出“燕王不可不虑”的感慨时,一切都晚了。

3/8藩王造反难成功

朱元璋之所以未对朱棣严加防范,除了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和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有关。

历史上的藩王造反,成事者少,败亡者多。以汉朝的七国之乱为例,七个藩王造反,听上去轰轰烈烈,可仅仅两个月就被镇压了。

西晋的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天翻地覆。可那帮起事的藩王们,个个成不了气候,即便成功上位,也很快被人推翻。八王之中,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到了清康熙年间,还有过一次“三藩之乱”,这次叛乱就更搞笑了。吴三桂身为汉人,因为引清军入关有功,被封为藩王。谁知他先降后叛,起兵时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最终背上了千古骂名。

为何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宗藩得势大多发生于王朝建立初期,此时皇权较为稳固,天下归心,朝廷可以较小的代价平定叛乱。

其次则由于道义上的原因,藩王造反,反的是自家人,这显然有违“亲亲相护”的原则,也是对儒家伦理的公然否定,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第三,纵然个别藩王的能力再强,他们充其量只能统一地之兵。要想推翻整个中央政府,诸王之间就得联合。然而,这恰恰是他们最难办到的。道理很简单,谁也不希望看到自家兄弟当了皇帝,事成后再被削夺兵权。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情,只有傻瓜才愿意干。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元璋也许认定朱棣会意识到这点。熟悉历史的他,知道儿子不会铤而走险。也许他是对的,朱棣也明白这么做的下场,可是朱允炆却等不及了。

4/8失败的削藩

建文帝继位后,几个藩王对他都不买账。毕竟从辈分来看,他应该叫他们叔叔。在这群长辈眼中,建文帝只是个不懂事的毛孩子,能当上皇帝,全凭祖父的宠爱。

面对叔叔们的冷眼相向,年轻气盛的建文帝无法忍受。他决定剥夺藩王的权力。包括禁止他们干政,不再让其兼任地方官员,以后王府以外的事,王爷们管不着,这就完全违背了祖父的初衷。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建文帝对几个不听话的藩王出手很重,建文元年,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贬为庶人。同年八月,宁王被夺去了兵权。诸王之中,以湘王最为极端,他干脆来了个自焚,以示对建文帝的反抗。

朱允炆的策略是:先挑软柿子捏,等把实力不强的藩王都干翻了,再解决难啃的骨头。他的想法不能说不对,却依旧低估了燕王的能力。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操之过急了。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棣眼看着藩王们死的死,贬的贬,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兄弟们的下场已经告诉他,想要保住荣华富贵,跟皇帝对着干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便是靖难之役的由来,朱棣就是这样被逼上绝路的。燕王兴兵,并没有经过太周密的谋划,所以战争之初,情况很不理想。燕军打算南下,却在济南遭遇了坚决的抵抗。很长一段时间内,燕军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北平一带。若非一个叫做姚广孝的和尚提议直取南京,燕王很可能步历史上那些造反失败的藩王们的后尘。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棣影视形象

不过,朱棣得以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建文帝身边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而这一切皆得拜父亲朱元璋所赐。朱元璋把功臣都杀光了,只留下个别老将,而他们在战场上又难当大任,被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所以,朱棣能最终问鼎金陵,除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很大程度还源于侥幸。讽刺的是,正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为儿子夺权垫好了铺路石。

5/8朱棣削藩

朱棣已得偿所愿,他也深知,这个皇位是靠非法手段获得的。更可怕的是,没有人能保证,其他藩王或者他们的子孙会群起效尤。所以自登基后,朱棣虽然在表面上宣称,要恢复朱元璋时代的藩王秩序,但在暗地里,他却和朱允炆一样,逐步剥夺王爷们的特权。

只是,朱棣的做法要比朱允炆高明很多。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棣影视形象

比如,他一上来就直指问题的核心——兵权。正因为藩王可以掌兵,汉朝与西晋才会陷入骨肉相残。所以,朱棣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各藩王的护卫军队,从此以后,藩王的手里就没有兵了。

接下来,他又把分封边塞的藩王嵌入内地。朱元璋时代,藩王有守土之责,他们被派往边疆,但也因此拥兵自重,朱棣自己就是这项政策的得利者。

即便是夺取兵权,朱棣也不像朱允炆那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夺了再说。而是看他们是否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不少藩王,因为手握重兵,加上有皇室身份,往往会做出许多僭越的事情,比如抢劫,私造兵器,阴畜刺客,或者对朝廷大不敬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被处罚的罪名。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除此之外,朱棣还派遣协助自己篡位的有功之臣,担任地方军事长官。除非万不得已,朱棣绝不会废除藩王。一旦发现藩王谋反证据确凿,朱棣会先把罪证公布出来,让藩王们拟定罪名,这等于是告诉大家:不是我要废黜这个不听话的家伙,是他咎由自取,接下来怎么做,你们看着办吧。

如果说朱允炆像对待豺狼一样防备着他的叔叔们。朱棣则是恩威并重,他会定期接见藩王,对他们相敬如宾。每位藩王离开后,都会给予丰厚的赏赐。作为政治家,朱棣比朱允炆不知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6/8从喜剧到悲剧

只可惜,无论朱棣的这些做法是出于宽宏大量,还是故意演给天下人看。宗藩的权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当初朱元璋所期望的,靠宗室守护大明江山的美好愿景,不久就要泡汤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都会出现两次。一次作为悲剧出现,一次作为喜剧出现。如果说朱棣篡位算是喜剧(对朱棣而言),那么他儿子朱高煦对父亲的有样学样,却演成了活脱脱的悲剧。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高煦影视形象

朱高煦曾协助父亲夺取皇位,自负有雄才大略。朱棣立其兄长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一直耿耿于怀。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可他这个皇帝每当多久就去世了,儿子朱瞻基接了他的班,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把朱瞻基当成了另一个建文帝,而自己则是父亲永乐帝的化身。然而,朱高煦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对方。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可仗还没开打,部下就想出卖他。最后,朱高煦只得投降。

宣宗对待朱高煦,比建文帝对待他的叔叔们要厚道的多。但这无法打消朱高煦的不臣之心。在一次探视中,朱高煦竟然袭击了明宣宗。一怒之下,明宣宗下令用铜缸罩住他的叔叔,并让部下点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历朝历代造反的王爷中,朱高煦的死法最悲惨,也最奇葩。这位鲁莽的藩王,一心想学他的父亲,到头来却连皮毛都学不会,反误了卿卿性命。

从朱元璋发布《皇明祖训》,授予宗室子孙种种特权,到朱高煦被杀,明朝统治刚刚走过半个多世纪。然而,随着朱棣的夺权篡位,无形之中,也给后世的藩王们施加了一重诅咒,他们有的学永乐帝起兵造反,最后身败名裂,没有一个能复制朱棣的成功。而剩下的那些藩王们,则被朝廷的紧箍咒越勒越紧,最终沦为一帮高级的囚徒。

7/8被囚禁的藩王

朱棣驾崩后,藩王的权力被不断侵蚀,他们先后被剥夺了兵权与参政权。朝廷也不再授予藩王任何官职,让他们从此远离政治。

不仅如此,藩王们还不得进京觐见皇帝,这是从永乐帝后期开始的。到了明宣宗时,遂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藩王若想进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否则将被视为谋反。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为了防止藩王篡位的悲剧重演,朝廷还规定,藩王与藩王之间也不能相见,他们甚至都不能出城。这也是明宣宗时代定下的规矩,自此以后,明朝的王爷们开始画地为牢。

除了禁止宗藩结交,朝廷还不得让藩王与官府有联系,他们不得向地方官询问政事,甚至不能请官员到家中做客。尽管如此,仍旧有许多官员热衷于结交宗亲。于是在明中后期,政府干脆规定,若官员与王府有联姻,他就当不了京官。这等于是告诉官员们,倘若你或你的子女和宗亲后代结婚,你就别指望升迁了。

藩王们既不能出城,也不能参政,甚至无法结交官员,国家又不得不养着他们。结果,宗藩的人口急剧膨胀,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藩王们不事生产,只能依仗特权,干各种欺负人的勾当,有明一代,宗室犯罪的问题特别突出。搞得天怒人怨,成为明王朝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

8/8总结

明朝藩王的悲剧,是中国历代分封制困局的一个缩影,它是由皇权体制一手造成的。

统治者夺取天下,出于一己之私,拒绝将权力与外人分享。他们把土地分给儿子和亲戚,以为家人能替自己守好这庞大的家业。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受“家天下”理念的驱使,统治者认为,前朝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是由于宗藩拱卫不力所致。他们总是觉得,自家的儿子比别人好,他们更听话,更团结,不会给家人添麻烦。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在民间,兄弟为争夺遗产,也会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对薄公堂,更何况是拥兵自重,称雄一方的藩王们?所以,等老皇帝一死,儿子们就会蠢蠢欲动,在他们看来,既然全天下都是我们家的,我更有能耐,凭什么这个皇帝让侄子来做,却不让叔叔伯伯们来做呢?

宗亲和皇帝之间,因为这层血缘关系,反而不受君臣礼法的束缚,造起反来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其实,后世的开国皇帝如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危害,然而,他还是信任自己的儿子们,给他们种种特权,不怕宠坏了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朱元璋对儿子的爱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朱元璋也知道,哪怕儿子真的图谋不轨,天下仍是老朱家的。换句话说,我宁可让子孙们窝里斗,也好过让外人掺和我的家事,让天下改朝换代。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内部的权力之争,无论斗得有多凶,最后也就换了个老板罢了,但公司的名字和所有权没有变更,无非是折腾一下而已。

朱棣与“靖难之变”: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

可如此以来,王朝便掉入了一个陷阱。正是开国皇帝对子孙的纵容,使他们频频地觊觎王位。但正如前面所说的,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很低,即便成功者如朱棣,那也是侥幸中的侥幸。一旦藩王起兵失败,他们的权力就会被剥夺,以至于最终成为一帮无所事事的废物。

当王朝倾颓,天下丧乱之时,这些皇亲国戚们却徒呼奈何。他们的祖先本指望子孙守护家业,却没想到,最早把家业葬送掉的,正是这群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藩王之乱:朱棣起义与建文帝的覆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对各个皇子进行分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分封的不是诸侯,而是藩王。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的力量,开始分
2024-03-23 09:27:00
...发了诸侯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不利于国家的集权统一。朱元璋是何等的聪明,他为什么不吸取历史上历朝历代分封的教训,而是续行分封呢?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造成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2023-03-15 14:53:00
朱棣为何将建文帝后宫妃子全部杀死
朱元璋智者千虑却有一失明太祖朱元璋从贫穷放牛娃历经磨难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建立不朽的功业,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明朝昌盛不衰,想尽办法通过皇室成员本身的力量来维持朱氏天下的长治久
2024-04-19 15:32:00
朱棣选择篡位,他们叔侄俩真的水火不容吗?
...明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这事儿还要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开始说起。朱元璋子孙众多,他登基之后,先后把自己25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王。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但朱标
2023-06-15 20:52:00
兵败的建文帝朱允炆,何以说出“悔不听辉祖言”
...做出不轨的行为。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故事,就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接班人朱允炆和臣子的故事。一代豪杰朱元璋我们这里说的臣子,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亲皇叔燕王朱棣。话说当年朱元璋
2024-04-25 23:13:00
建文帝削藩引发燕王叛乱:梅殷的关键抉择
...轻松击败朱棣,为何最终放任这场靖难之祸的发生?一、朱元璋立储之困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北京紫禁城驾崩,享年71岁。在他将近30年的统治生涯中,曾先后
2023-11-28 14:58:00
“靖难之役”是朱家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幸运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虽然太子朱标早亡,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改立新太子,而是毅然决然地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其中不仅仅是朱标是嫡长子关系,还包含了朱元璋对朱标
2023-06-10 17:18:00
朱棣与姚广孝上演明朝的权力游戏
...样的惊天秘密?它又预示了怎样的历史巨变?一、朱标之死,朱元璋难题重重1392年5月17日,是朱元璋最伤心的一天。在这一天,他最疼爱的儿子、明朝的太子朱标,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2023-09-09 18:19:00
“靖难之役”是因什么而起
...著名的一次削蕃,非明朝建文帝削藩莫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给孙子建文帝铺路,可谓是费尽了心机。他在位后期几乎杀尽了功臣,就是避免他们对建文帝形成威胁。然而建文帝登基后,年
2023-08-08 22: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