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实力不允许,杨秀清只要头脑不“发烧”,绝对不会全军杀向燕京,这无异于找死,并非明智之举。一、太平天国3次北上的争论北上燕京,在中原创建“天国”,太平天国内部有过3次争论,结果都没能实现北上,而是选择去南京,在江南建立根据地。
第一次争论:长沙解围之后,要不要进军北京,内部有分歧1852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2000兵马千里奔袭长沙,结果在天心阁阵亡。杨秀清随即率主力从郴州出发,围攻长沙,对峙了几个月。长沙之战,太平军三面围攻城池,采取“地道攻城”战术,多次炸毁城墙,却都被清军堵住,没能破城而入。两个月后,太平军粮食耗尽,尤其是缺乏食用盐,杨秀清当即决定撤兵,杀向湘江对岸,在清军的眼皮底下溜走了。长沙突围时,内部出现分歧,洪秀全认为应该直接北上,夺取河南,然后杀向燕京,一举灭亡清朝。杨秀清也拿不定主意,却并未明确反对,而是先想办法摆脱清军追击,此事不了了之。第二次争论:夺取武昌后,太平天国对进兵路线争论很大从长沙城下撤退后,清军一路追击而来,却很少发起主动进攻,清军内部派系林立,互不统属,看着太平军如同“滚雪球”一样壮大。杨秀清抓住战机,相继夺取益阳、岳州、武昌,并获得数千艘民船、渔船。附近的渔民、船夫、脚夫、水手、商贩等纷纷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得以组建一支相对强大的水师力量。1853年1月,围攻半个月后,武昌陷落,这是太平天国军兴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大城市,意义非同凡响。在武昌城内,太平军停留了一个月,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讨论进军方向。石达开认为,应该杀向鄂西,夺取荆州、襄阳,进入四川,效仿刘备创业,最后夺取中原。石达开是“四川控”,后来单干也是如此,翼王对四川念念不忘,结果栽在骆秉章手里。洪秀全则认为,应该北上夺取河南,以开封为京师,经营中原,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北京,实现推翻清朝的夙愿。洪秀全志向远大,却眼高手低,此种方案杨秀清不认可。杨秀清则主张沿着长江东征,以金陵为京师,在江南建立根据地,先巩固南方的领地,最后与清军展开决战。进军意见不一,内部吵得非常激烈,杨秀清以“天父下凡”来训斥,强调前往南京的重要性。不久,两湖地区的水兵要出来喊话,都说想去南京,杨秀清便顺水推舟,全军杀向南京。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此有说明:“一个湖南老水手跑进杨秀清大营,向他说明定都南京的重要性,此地龙盘虎踞,地势险要,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是定都的理想之地。”第三次争论:罗大纲的意见,以河南的基地,杀向燕京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昌东征,很快就夺取了南京、镇江、扬州,清朝留在南京的八旗士兵4千余人,全部被处死。
定都南京后,天地会出身的罗大纲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南京不是久留之地,这里经济富庶、生活美好,容易让人堕落,应该及时北上,夺取中原。罗大纲的计策有两条,第一条是:“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意思是,全军杀向河南,统帅部设在开封,然后渡过桓黄河,杀向燕京。第二条是:“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这条方案,与朱元璋北伐中原路线一样,可操作性比较强。罗大纲的北上计划,第一条比较冒险,压根行不通,杨秀清不会采纳。第二条比较保险,杨秀清基本采纳,却做不到一点,就是没法组建专业化水师,根本无法夺取“南方九省”。罗大纲是天地会出身,又不信仰拜上帝教,而且跟自己还有仇,杨秀清自然不待见。萧朝贵为拉拢罗大纲,表演“天兄下凡”,处死杨秀清的岳父陈来,两人结下了梁子。当然,杨秀清也尝试夺取燕京,却没能成功。1853年5月,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兵北伐中原,直接攻打燕京,采取“闪击战”,结果是肉包子打狗,全军覆没。二、太平天国实力不足,去燕京就是“送死”杨秀清是“南京控”,太平天国内部3次争论定都问题,他都倾向于南京。杨秀清有“天父下凡”加持,实际掌握政权、军权、教权,他说了算。洪秀全只是虚位元首,临朝不理政,虽然想去河南,杀向燕京,但做不到。那么,为何杨秀清执意要定都南京,而不是直接去燕京呢?很简单,太平天国没有这个实力,始终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去燕京就是“送死”,意义不大。第一、太平天国兵力有限,没有去燕京的资本。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军包括家属在内才2万余人,还经常遭遇清军封锁包围。1852年6月蓑衣渡之战,南王冯云山阵亡沙场,数千精兵殒命,进入湖南时能战斗的人员不到5千。郴州、永州、桂阳天地会、矿工参加太平军,人数约5万,杨秀清才具备攻打长沙的资本。夺取益阳、岳州、武昌后,又有数万渔民参加太平军。此时,太平军能战斗的约10万人,但不全是精兵。1853年3月,夺取南京、镇江、扬州,战斗损失与补充相当,士兵也是10万左右。其中,从广西出来的“老兄弟”数千人,战斗力最强,意志最坚定,其次是湖南参军的天地会、矿工。区区10万兵马,想要进攻北京,谈何容易?这10万人,精兵不多,还是拖家带口行动,岂能与清军主力在中原决战呢?去南京,有数千渔船、民船,可以确保物资运送。北上中原,渔船、民船毫无作用,渔民也不会丢自己的“家产”,去北方打仗。
再则,太平天国从未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1851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不是在突围,就是在突围的路上,从没占领一座城池,并专心经营。此时,即便是南京、镇江、扬州,也不是完全掌握。“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就在南京、镇江、扬州郊外,虎视眈眈,太平天国也没有办法摧毁,而且粮食运输线还经常被清军截断,造成“粮荒”。杨秀清为了减轻城内压力,释放民众出城自谋出路;王爵以上吃饭,其余喝粥,可知处境之艰难。缺乏一块稳定的根据,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上,后勤从何而来?数十万人带着家属行动,每天消耗的粮食非常多,又从哪里得到补给呢?北方经济落后,太平军弄不到这么多粮食。朱元璋北伐成功,前提是夺取了江南,还经营了十几年,否则岂能出兵?没有稳定的后方,就想孤注一掷,险中求胜,只有死路一条。刘福通三路北伐,为何失败?很简单,连开封都处在元军包围中,还想分兵灭了元朝,简直就是找死。“韩宋”王朝的灭亡,与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关系很大。1859年,石达开号称30万大军,围攻宝庆,与2万“杂牌军”死磕。结果非但不能拿下城池,还被反杀,败退广西。究其原因,石达开没有固定基地,压根玩不起持久战,拼不了消耗。试想一下,数十万太平军北上,即便清军野外作战能力不行,但坚守城池问题不大。清朝铁了心打消耗战,依托坚固城池顽强抵抗,然后下诏天下“勤王”,太平军岂能招架得住?唐朝末年,黄巢也曾辉煌,从广州北上后,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杀向长安,貌似胜利了。结果呢?唐朝各路节度使反扑,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到来,黄巢就连战连败,朱温也投降,结果败亡。第二、此时清朝的实力、兵力,远非太平军可比,北上时机不成熟。金田起义以来,清军确实不堪一击,许多部队闻风溃逃,但实力基本不受损。纵观太平天国战争,尤其是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太平军、清军几乎没有举行大规模会战,都没有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而是采取“对峙”方式,就这么到了南京。象州之战、永安之战、桂林之战、长沙之战,都是一个特点:太平军攻城,清军严防死守,与援军夹击太平军。其中,只有永安被攻克,但清军主力都在城外监视,然后挖掘长壕,围困城内太平军。7个月后,太平军突围而出,清军又尾随。长沙之战,太平军攻城几个月,骆秉章、左宗棠在城内坚守,向荣军团则在外进行反包围。太平军、清军没有决战,向荣出兵袭扰太平军,破坏对方工事;太平军也是如此,派兵袭击清军炮台,阻止被反包围。武昌之战也是一样,太平军入城之后,向荣、张国梁随即展开包围,在城外修筑一堆防御工事,准备困死洪秀全。太平军进入南京、镇江、扬州,向荣已经取得节制江南清军的权力,组建起“江南大营”,堵住太平军进入江浙的要道。可以说,金田起义以来,清军主力从未被消灭,太平天国也没有考虑过举行几场大规模会战,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那么,为何没有大规模决战呢?很简单,太平军实力不足,否则岂能让向荣跟着来南京,被“江南大营”困住。清军八旗20万,绿营60万,还有一堆地主“团练”武装支持,太平军怎能冒险去攻打燕京呢?纵观古代历史,一个王朝灭亡的前提,就是主要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否则都没戏。1368年,朱元璋派25万大军北伐,元朝是什么情况呢?刘福通在中原折腾了十年,长期与元军交战,蒙古骑兵损失很大。再则,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臣、张良弼、孔兴、脱烈伯等相互厮杀,元军乱成一锅粥。徐达、常遇春北伐时,元顺帝还下诏让李思齐等“关中四将”出兵潼关,与扩廓帖木儿进行决战。元朝热衷于内斗,但朱元璋还是很小心,并未采纳常遇春直奔燕京的计划,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明朝末年,清军屡次入关劫掠,中原赤地千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纵横中原、西北,明军焦头烂额。松锦之战、两次郏县之战,明朝最后的精锐军团覆没,李自成才有底气进攻燕京。李自成进入燕京后,北方局势也不稳定,明军实力尚存,若非明朝内部继续相互倾轧,以及清军虎视眈眈,李自成也会被明军收拾。清军入关后,包括阿济格、多铎在内的诸侯王,都建议返回辽东,不要留在燕京,以免损兵折将。
清军为何不想留在北京,是因为明朝还有众多军队,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兵马依然强盛,清兵还是有所畏惧,毕竟人数太少。谁知,明朝居然“联虏灭寇”,内部又自相擦杀,尤其是“江北四镇”相互拆台,导致高杰被杀。此时,多尔衮力排众议,坚持留下来,否则清军早就回老家了。元朝、明朝之所灭亡,与主力军团覆没,内部相互倾轧有关。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清朝并未出现这种现象,不但八旗、绿营主力不受损,朝廷还能牢牢控制前线将领,没有出现所谓的“军阀化”。此时,太平军全力北上,在燕京城下与清军对决,并非良策。总而言之,太平军实力不足,清朝体量很大,杨秀清只要头脑不发烧,绝对不会孤军冒险,带着一家老小去攻打燕京,半路还得考虑“吃饭”问题。1856年5月,杨秀清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湘军也被牵制在武昌、南昌,这是太平天国北伐的最佳机会,可惜出现天京事变,一切都没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