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长城脚下,有一座古老的边关营寨,因为茂盛的柳林中既有衙署,又有校场,还有驻军兵营,所以旧称柳林营。柳林营现称河西村,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这座由边城演变而成的古村落坐落于潮河西岸。
长城与潮河摄影:岳强
来自天南海北的驻军和商贾,曾使这里繁盛一时,而他们的后裔聚居的村落竟演变成一座百家姓村。如今的河西村隶属于密云区古北口镇,在1700多名村民中,共有135个姓氏。据说,河西村是中国唯一的百家姓村。究竟是否“唯一”,笔者无法查证,但拥有百余姓氏的村落,确属罕见。
驻军后裔成为村民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西汉王朝在潮河西岸修建“库奚”城,驻兵戍边,以防匈奴袭扰,那座边城的位置就在河西村中心小学。如果从那时算起,河西村的历史已有2100多年。
到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古北口一带修筑长城。除了修复北齐长城,又在北齐长城以北约两公里的地方新修了一段长城。从此,古北口的军事地位更加重要,而河西村地处古北口关城。从河西村前街向北,有一条不长的胡同,胡同口的木牌上镌刻着“参将衙门”四个大字。胡同尽头是一座空旷的院子,松散地停着几辆车,偶尔有几声犬吠从屋舍前传出来。古建筑已然无存,只留下“参将衙门”四个字让人回味。
抬头向北望去,可以望见山巅的烽火台。村民说,那是卧虎山,现在,山上的长城不让游览。卧虎山,因山势酷似一仰一俯的两只老虎而得名。卧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古北口长城体系的西段,在险峻陡峭的群山中,显得雄伟壮观。因为布局巧妙,设施齐全,这段长城成为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卧虎山长城的“姊妹楼”。由于北面的姊楼稍高,南面的妹楼稍低,看上去像两个妙龄少女挽着手臂向东瞭望。那两座敌楼高低错落有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进可攻,退可守。在建筑结构上,可以囤积武器和粮食,亦可驻兵。据说,卧虎山长城的“姊妹楼”奇观,在明长城中独一无二。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潮河西岸修建了柳林营。所谓柳林营,就是柳林中的兵营。这个名称的由来,缘于当时潮河岸边及附近地区长满柳树。营区东、西各有一座城门,西门俗称西栅子,上面建有殿堂三间,内供观音像,券门上方嵌有“柳林营”石匾,史称“西阁”;东门俗称东栅子,台座下券门可通车马,台座上建有殿堂三间,正脊间塑有二龙戏珠图案,殿内供奉文魁星神像,史称“东阁”。同年,直隶提督府迁移至古北口,统辖提标四营,节制七镇八协,兼辖河屯一协三屯等营,兵丁分驻石匣、密云城、顺义、古北口四地。而古北口提督府所在地,即为柳林营,也就是现在的河西村。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柳林营于1890年被裁撤。1923年,时任察哈尔都统的河西村人张锡元捐款两万银元,在原来的提督衙门创办了古北口高等小学堂,就是现在的古北口小学。
历代戍边驻军,是百家姓村的一个重要成因。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兵留在当地,成为河西村村民,世代繁衍生息,使河西村的姓氏各有不同。
商贾云集落地生根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为了便于往返,专门在北京与承德之间修筑了一条长约600华里的御道,河西村就在道旁。这里山明水秀,加上古镇雄关及蜿蜒起伏的长城,景色优美,诗情画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多有盛赞。据说,康熙皇帝曾在河西村“御门召见农夫野老,垂问晴雨粮价”,一直说到“灯火照耀”。
御道的修筑,使河西村成为皇帝出行途中的重要一站。为此,潮河西岸设立了柳林营,并驻扎卫戍重兵。柳林营东门外是万寿山,那里曾有一座清朝皇帝的行宫。沿着东门往河西村走,路的右边就是“万寿行宫”旧址。这座行宫有正殿及后殿两座大殿,前廊后厦,四周有汉白玉护栏环绕。前后殿东西各有偏殿两间,东西厢房12间,后殿另有东西跨院。之所以在此修建行宫,风景优美以外,主要是因为皇帝要从这里过潮河。当时的御道路线经过潮河两个拐弯儿的地方,需要过三次潮河,而皇家的大队人马无论乘渡船还是搭浮桥都耗时费力,需要有一座行宫休整。
后来潮河频繁泛滥,皇帝经常被阻隔在南天门。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就只好驻跸在附近的村子里。南天门附近有个村子叫到皇店,村名即由此而来。现在,那个地方叫下甸子村。因为交通不便,京热御道被迫改道,从杨庄子经娘娘庙到南关,只过一次潮河就可以了。御道改道后,修建了南天门行宫。从此,皇帝在南天门行宫驻跸,万寿行宫废弃。不知是遭遇的尴尬太多,还是存在的时间太短,万寿行宫在史料中鲜有记载。
然而,当地人对万寿行宫津津乐道,因为它曾给河西村带来空前繁荣。御道和行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生意人,一时间商贾云集。很多商人从山东、山西等地来这里做生意,安居乐业,成为河西村姓氏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比如,村民金玉民的祖上就是在乾隆年间来这里经商的。
外人不懂“露八分”
在河西村前街,竖立着一块宽大的宣传牌,蓝天白云及群山连绵的背景上,写着一行宋体红字:中国百家姓村——河西村。红字下面是村史简介及村民的姓氏,全村共有135个姓氏,除张王李赵等常见姓氏外,还有桐、索、巴等罕见姓氏。
村中的老宅摄影:岳强
百家姓在河西村早已存在,但从前没人留意。2006年,村里的小学修建塑胶操场,施工队队长无意中发觉,村委会墙壁上的户主名单有些特别,上面的许多姓氏他从未见过。详细统计后,发现有120多个姓氏,土生土长的本村人有64个,迁移到本村的还有60多个。统计人员感到惊讶,原来村民中竟有这么多姓氏。后来,随着婚嫁等情况的发生,河西村的姓氏不断变化,目前已增加到135个。最大的姓氏是“张”,共有20支,相互之间没有亲戚关系,每一支里面又有一户或者几户。但有些姓氏仅存一户或者几户。
在河西村,多民族和多姓氏的大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譬如奇特话术“露八分”。所谓露八分,就是在说话时,将成语或短语的最后一个字隐去,只说前三个字,露出八分,留下两分。最后一个字可音同字不同,而那个字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姓袁,不直接说姓氏,而说“字正腔”。据说,这种类似于暗语的话术,与军旅或经商交流方式的影响有关。再比如“山”,说“开门见”;玉,说“抛砖引”;姓张,说“慌里慌”;姓尚,说“高高在”。如果去医院看牙,就说去医院看看“锯齿獠”。抗战时期,伪警察经常在河西村一带设卡盘查过往客商,勒索钱财。走在前面的客商发现伪警察后,就朝后面喊:“游山逛!”伪警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后面的客商一听就明白了——游山逛景(警),于是赶忙改道走。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起,风俗和生活习惯难免存在差异,但他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这正是河西村淳朴与包容的民风所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