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实验对象躺进磁共振机器中“玩牌”
实验发现,网游成瘾者的“避害机制”受损
◤网络游戏成瘾会有什么表现?此次实验具体是怎么开展的?最终发现的脑机制等成果又有何实际应用?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访张效初教授团队。◢
“一玩就是几小时”不一定是“成瘾”
“我们所研究的‘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它在临床上有着明确界定标准,‘很爱打游戏’不一定是成瘾疾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张效初告诉记者,一到暑期,也常有相熟的家长朋友向他询问:“孩子特别爱玩游戏,有时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是不是成瘾了?”而实际上,临床上判断网络游戏成瘾疾病,与玩游戏的时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判断成瘾的核心是‘不可抑制地使用’。”张效初介绍,这需要了解一个重要概念——损失厌恶,这也是科大团队开展此次研究的一项基础。
生物体大多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其中“避害”反映的就是一种对损失的厌恶感。比如,人们外出不小心丢了东西、投资失败等,通常都会感到很不开心,这就是损失厌恶的天性表现。
对损失厌恶敏感的人,会基于对某件事的实际探索与反馈,获取知识和经验,判断这件事的“赏与罚”,在未来相关决策中,便会做出相对有利的选择。不敏感的人,这个学习判断的过程会慢一些,而损失厌恶受到损伤的人,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做出有利选择。
因此,“不可抑制地使用”指的就是,明知道长时间玩游戏会带来损失,但依然控制不了地要去玩,这才是成瘾疾病。
“想去玩游戏而去玩游戏,这不叫成瘾。不想去玩,但依然无法自控地玩起来,这叫成瘾。”张效初举例,吸烟就是典型的物质成瘾,同样逻辑下,网络游戏成瘾则是典型的行为成瘾。
网游成瘾者的“避害机制”受损
此前有公开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存在损失厌恶敏感性降低的情况。不过长期以来,该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这一说法,尚未有生物科学、神经科学方面的结论支撑。
中国科大团队的此次研究,就是从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扩展这一解释。更重要的是,去寻找与网络游戏成瘾疾病相关的损失厌恶损伤的大脑机制在何处。大部分心理学上的认知损伤机制,都有脑损伤的基础存在。因为损失厌恶,理论上人们应该会避害,但是由于脑机制出了问题,导致“避害机制”受到损伤。
“研究发现,这种损失厌恶缺陷并不是某一个特定脑区导致,而是一整片大脑网络的复杂变化导致避害能力的损伤,涉及多个区域的协同作用。”
张效初介绍,根据研究结果,这种损失厌恶缺陷是成瘾者额下回、尾状核和海马在内的多个大脑区域异常加工的结果,涉及奖赏、控制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认知功能损害。“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在全球首次发现了网络游戏成瘾者损失厌恶损伤背后的脑机制。”
实验中设计特殊“选牌奖惩”游戏
研究成果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特任副研究员查汝晶介绍,在确定把损失厌恶作为“解题”的关键点后,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数据、影像学分析等多种方法想要找到成瘾者损失厌恶的相关脑机制,但并没有收获。
“多次的尝试失败使我们逐渐意识到,损失厌恶的加工或许是多区域协同的结果。因此我们继续调研了国际上新晋提出的神经影像学分析技术,并最终通过一种名为基于边的功能连接方法确定了真正的神经加工机制。”
为此,科研团队招募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参与者和健康对照参与者,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下完成爱荷华博弈任务,通过神经成像方式探究成瘾者的大脑机制。
“我们和相关医院合作,从经精神科临床医生诊断确诊的病患中招募了20多名网络游戏成瘾受试者。同时,从社区招募了20多名健康对照参与者。”查汝晶介绍,实验中,受试者躺进磁共振机器,做相关决策任务,通过磁共振成像手段采集大脑活动状态。
查汝晶介绍,团队设计了一项任务,有A、B、C、D四组牌同时出现,受试者选一张牌,屏幕上就会呈现这张牌得多少分、失多少分,分数的高低会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奖励。相对健康者通过一次次选择就会发现,经常选A、B,分数会变少,而常选C、D,得分会多。
“A、B组牌平均得100分失125,C、D组牌平均得50失25。”查汝晶介绍,从统计学上来看,有成瘾疾病的人A、B会选的更多一些。从过程中对大脑活动的监测得到的影像分析上来说,成瘾者和对照组在涉及记忆、奖赏、控制等脑区组成的脑网络等神经活动上组有明显区别,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一系列相关成果。
研究成果可作为临床诊断“标志物”
研究成果有何用处?张效初介绍,一方面,相关影像学结论将成为临床诊断上的一个“标志物”,可辅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为成瘾疾病。
“虽然现在很多家长说孩子网络成瘾,但在临床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并不是网络游戏成瘾,而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多动症、焦虑、抑郁、冲动控制障碍等,‘爱打游戏’只是这些疾病的一个表现,比如需要通过打游戏转移焦虑情绪等。”张效初说,如今有了这一发现,可以作为客观指标,更好地帮助临床做诊断。
此外,可以辅助干预。“意识依附于物质。针对大脑这种状况,可以为相关成瘾者进行治疗干预。”张效初介绍,多脑区网络机制就是一个干预的靶点,可以通过神经调控、脑刺激等如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改变脑区结构、功能等,有助于改变成瘾症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9 09: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