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新经纬10月13日电 题: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选择背后的时代深意
作者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其中,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以表彰其“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听闻这一消息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恰逢其时”,今年的选择是理论之光照亮现实发展之路的最佳选择。这一奖项对经济学界意味着对发展问题的深度关切再度成为主流和热点。
三位学者的研究,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经济为何能持续增长?他们认为增长源自创新的自我循环机制。当企业家和科研人员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就会“创造性破坏”旧产业,推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换言之,创新既是增长的火种,也是经济进化的动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政策工具边际效应递减的背景下,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增长的源泉在创新,在于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生态,包括产权的保护、教育与科研的投入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等。让创新者能够分享回报,经济也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
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成本优势,而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赶超,从而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上移。笔者认为可以聚焦两个维度:对内的创新生态,形成产学研协同;对外的开放合作,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跃迁。这也正是中国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深层逻辑。(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陈俊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4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