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孟凌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视觉与脑成像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团队合作,揭示了人类皮层下通路在非注意和意识下自动化检测碰撞轨迹的认知神经机制,为“盲视”检测视觉威胁的神经环路提供了直接证据。近日,相关论文发表于《大众科学图书馆-生物卷》。
该研究以健康成人和皮层偏盲病人为实验对象,结合行为实验、眼动记录和高分辨率7T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微小的皮层下核团进行成像。行为实验发现,健康成人被试时能够非常准确地分辨迫近的碰撞和非碰撞轨迹,并且瞳孔在碰撞轨迹下变得更小。相对于下视野,行为和瞳孔变化对来自上视野的碰撞轨迹更加敏感。这种上下视野的不对称性说明人类视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对上下视野的功能做了一定的分工。
当视觉刺激呈现在皮层偏盲病人的视野盲区时,虽然病人主观报告看不见,但2选1的迫选报告表明,被试对迫近的碰撞轨迹的检测能力显著大于随机水平的检测能力。这些结果说明皮层下上丘通路对碰撞轨迹的检测可以在意识下进行,揭示了“盲视”检测视觉威胁的神经基础。
此前,人类大脑中检测迫近碰撞轨迹的神经环路机制与注意和意识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揭示了人类皮层下通路在非注意和意识下自动检测碰撞轨迹的认知神经机制,这些皮层下通路能够支持皮层偏盲病人对视觉威胁的“盲视”。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2375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