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毛在《随想》中说道:“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
亲情,是所有情感中最难以割舍的一种,与生俱来,直至生命尽头,亲人便是一个人的生命中一直存在的角色,也许少有浓烈情感的瞬间,却最是令人牵挂的。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终究会回头来看看自己的亲人、故乡。
而作为一代战神的粟裕大将,他却在17岁离开家后便再也不曾回过一次家,离家整整六十多年,究竟是什么让将军“不愿意”回一次家乡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故事呢?
一、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却数十年未回家一次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将领,被誉为“常胜将军”,其指挥的战争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粟裕将军的革命生涯开始于1927年,彼时的八一南昌起义中,他还是尚无经验的士兵,随后一步步成长为了新四军的一个方面军主官,他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学习,最终锻造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他带领部队在苏中消灭敌人,七战七捷让敌人闻风丧胆;作为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带领战士们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当然,他也曾生死一线。在战场上,他曾六次负伤,头部两次被子弹打中,弹片一直在留在体内。
毫无疑义的是,粟裕将军为国家解放,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勋,其军事才华毋庸置疑。
因此,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粟裕将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十大大将中的头一人。
主席曾说过:
若是论功劳、论资历、论才华、论品德,粟裕是可以领元帅衔的。而事实上,粟裕将军曾三次请求辞帅,这才有了后来的粟裕大将。
被誉为军神的刘元帅也曾高度赞誉粟裕将军:他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而在种种荣誉、称赞之下,却是少有人看到粟裕将军的另一面。自他17岁离家后便再未回过一次家中,并非舍得,只是无奈。
二、少年背井离乡,至此家再难聚
在1907年的8月10日,粟裕出生在了湖南怀化市会同县的一户人家。粟家的祖辈积累了一代代的财富,到了粟裕父亲这一代时,粟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富庶之家了,并且乐善好施,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曾在清末中过举人,但因为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便放弃了仕途,此后经商。
也正因如此,粟裕父亲一直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在读书上有所成绩,能够光耀门楣,作为幼子的粟裕更是被寄予了厚望。因为他自幼便聪明好学,且很有志向,很有希望能够达到父亲的期盼。
但是因后来家道中落,家中的钱只能供兄弟俩一人读书,出于对弟弟的疼爱,哥哥粟沛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全力支持粟裕免书,彼时的粟裕也顺利考入了常德第二师范读书。
父亲和哥哥都期盼他能靠读书出人头地,却不想,粟裕竟会走上一条他们没有预想担当道路。
在校期间,粟裕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在周围人看来,或许他的决定是仓促的、一时的,可事实上这正是他自幼的理想。
他见过普通百姓被人欺侮、压榨的模样,他的理想便是建立一支能够和“恶势力”作斗争的队伍,保护百姓。所以,粟裕才会在“五卅”运动爆发后,加入了声援上海工人运动的队伍中。
但这样的行为不仅受到了反动队的追捕,就连家人也是不甚理解他。可他并不愿意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为此,在1927年的“马日事变”发生时,他借机从下水道潜逃出校园,几番辗转后到达了武昌,成为了叶挺部队中的一名新兵。
在临走之前,他只给父亲留下了一封信和梨子,是以“离别”之意。彼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一“离别”便是几十年的光阴了,甚至再也无法回家了。
在他离开不久后,父亲的身子越来越差,最终病逝,年仅43岁,而他却无法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这个家,终究是难聚了。
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粟裕就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吗?答案是:是的。
三、几番欲回无果,思乡情抵不上国家大义
之所以不曾回家,并非是他不想念家人,只是无奈太多了。
在渡江战役的前夕,陈元帅曾问过他:
离家20多年,可曾想家?
而粟裕将军答道:
我如何不想,母亲、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我如何能不想他们?但我必须要等到全国解放后才能回家。
可真的等到全国各地解放后,当陈元帅为了粟裕大将的安全起见,提出以一个排的兵力护送他回家时,粟裕将军再次忍住了回家的渴望。
正是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他如何愿意如此兴师动众,便以“台湾还未解放”谢绝了陈元帅的好意。
因为台湾迟迟没有解放,粟裕将军便一直没有回过家。
1958年时,粟裕将军在检查工作时正好遇见了家乡会同县的县长,他本想说道回家看看,可当听到家乡正处于特殊时期,担心自己回去可能会有所影响后,他便还是打消了念头。
便是这样种种缘故,粟裕将军始终无法回家乡,将军无法归家,能够与家人团聚已经是十分不易了。
在1949年时,粟裕将军在组织的帮助下,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妹妹。而这次相见跨越了五千多华里的距离,以及23年的时间。当看到离别了二十多年的亲人时,这位不畏生死的将军亦是红了眼眶。
一家人短暂地团聚了,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场景,却是成了粟裕将军一生中难有的幸福场景。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溘然离世,享年77岁。而在临终前,将军唯一的遗嘱便是将不下葬,将自己的骨灰遍撒在曾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大地上,与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最终,按照粟裕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敬撒在了他征战过的二十多个地方,遍布全国各地,而在这二十多处土地中,便有将军的故乡。
生前无法圆满的遗憾,终于在死后得以圆满,至此,将军离家离乡已经六十多年了。
小结:
在粟裕将军的一生中,征战沙场是家常便饭,战功显赫犹如璀璨星河,他为中国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功勋是不朽的,是无法为历史所湮没的。这样的将军才是真正的绝代风华,值得千千万万人缅怀与追捧。
在仰慕粟裕将军的风采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了其辉煌荣耀下的另一面,谁又能想到,如此厉害的人,却连回一次家都成了可望不可及,成了生前的遗憾。而无法归家的原因正是在于国家和人民,令人心疼,亦令人佩服。
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正是如粟裕将军一般的中国军人,他们肩负起了守护国家的重任,才有了如今的和平与美好。致敬每一位保卫祖国、守护人民的军人!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当更加热爱国家,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用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资料:《随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