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6:5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三毛在《随想》中说道:“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

亲情,是所有情感中最难以割舍的一种,与生俱来,直至生命尽头,亲人便是一个人的生命中一直存在的角色,也许少有浓烈情感的瞬间,却最是令人牵挂的。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终究会回头来看看自己的亲人、故乡。

而作为一代战神的粟裕大将,他却在17岁离开家后便再也不曾回过一次家,离家整整六十多年,究竟是什么让将军“不愿意”回一次家乡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故事呢?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一、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却数十年未回家一次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将领,被誉为“常胜将军”,其指挥的战争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粟裕将军的革命生涯开始于1927年,彼时的八一南昌起义中,他还是尚无经验的士兵,随后一步步成长为了新四军的一个方面军主官,他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学习,最终锻造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他带领部队在苏中消灭敌人,七战七捷让敌人闻风丧胆;作为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带领战士们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当然,他也曾生死一线。在战场上,他曾六次负伤,头部两次被子弹打中,弹片一直在留在体内。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毫无疑义的是,粟裕将军为国家解放,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勋,其军事才华毋庸置疑。

因此,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粟裕将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十大大将中的头一人。

主席曾说过:

若是论功劳、论资历、论才华、论品德,粟裕是可以领元帅衔的。而事实上,粟裕将军曾三次请求辞帅,这才有了后来的粟裕大将。

被誉为军神的刘元帅也曾高度赞誉粟裕将军:他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而在种种荣誉、称赞之下,却是少有人看到粟裕将军的另一面。自他17岁离家后便再未回过一次家中,并非舍得,只是无奈。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二、少年背井离乡,至此家再难聚

在1907年的8月10日,粟裕出生在了湖南怀化市会同县的一户人家。粟家的祖辈积累了一代代的财富,到了粟裕父亲这一代时,粟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富庶之家了,并且乐善好施,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曾在清末中过举人,但因为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便放弃了仕途,此后经商。

也正因如此,粟裕父亲一直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在读书上有所成绩,能够光耀门楣,作为幼子的粟裕更是被寄予了厚望。因为他自幼便聪明好学,且很有志向,很有希望能够达到父亲的期盼。

但是因后来家道中落,家中的钱只能供兄弟俩一人读书,出于对弟弟的疼爱,哥哥粟沛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全力支持粟裕免书,彼时的粟裕也顺利考入了常德第二师范读书。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父亲和哥哥都期盼他能靠读书出人头地,却不想,粟裕竟会走上一条他们没有预想担当道路。

在校期间,粟裕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在周围人看来,或许他的决定是仓促的、一时的,可事实上这正是他自幼的理想。

他见过普通百姓被人欺侮、压榨的模样,他的理想便是建立一支能够和“恶势力”作斗争的队伍,保护百姓。所以,粟裕才会在“五卅”运动爆发后,加入了声援上海工人运动的队伍中。

但这样的行为不仅受到了反动队的追捕,就连家人也是不甚理解他。可他并不愿意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为此,在1927年的“马日事变”发生时,他借机从下水道潜逃出校园,几番辗转后到达了武昌,成为了叶挺部队中的一名新兵。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在临走之前,他只给父亲留下了一封信和梨子,是以“离别”之意。彼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一“离别”便是几十年的光阴了,甚至再也无法回家了。

在他离开不久后,父亲的身子越来越差,最终病逝,年仅43岁,而他却无法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这个家,终究是难聚了。

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粟裕就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吗?答案是:是的。

三、几番欲回无果,思乡情抵不上国家大义

之所以不曾回家,并非是他不想念家人,只是无奈太多了。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在渡江战役的前夕,陈元帅曾问过他:

离家20多年,可曾想家?

而粟裕将军答道:

我如何不想,母亲、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我如何能不想他们?但我必须要等到全国解放后才能回家。

可真的等到全国各地解放后,当陈元帅为了粟裕大将的安全起见,提出以一个排的兵力护送他回家时,粟裕将军再次忍住了回家的渴望。

正是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他如何愿意如此兴师动众,便以“台湾还未解放”谢绝了陈元帅的好意。

因为台湾迟迟没有解放,粟裕将军便一直没有回过家。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1958年时,粟裕将军在检查工作时正好遇见了家乡会同县的县长,他本想说道回家看看,可当听到家乡正处于特殊时期,担心自己回去可能会有所影响后,他便还是打消了念头。

便是这样种种缘故,粟裕将军始终无法回家乡,将军无法归家,能够与家人团聚已经是十分不易了。

在1949年时,粟裕将军在组织的帮助下,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妹妹。而这次相见跨越了五千多华里的距离,以及23年的时间。当看到离别了二十多年的亲人时,这位不畏生死的将军亦是红了眼眶。

一家人短暂地团聚了,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场景,却是成了粟裕将军一生中难有的幸福场景。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溘然离世,享年77岁。而在临终前,将军唯一的遗嘱便是将不下葬,将自己的骨灰遍撒在曾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大地上,与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最终,按照粟裕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敬撒在了他征战过的二十多个地方,遍布全国各地,而在这二十多处土地中,便有将军的故乡。

生前无法圆满的遗憾,终于在死后得以圆满,至此,将军离家离乡已经六十多年了。

小结:

在粟裕将军的一生中,征战沙场是家常便饭,战功显赫犹如璀璨星河,他为中国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功勋是不朽的,是无法为历史所湮没的。这样的将军才是真正的绝代风华,值得千千万万人缅怀与追捧。

粟裕17岁离开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这是为何?

在仰慕粟裕将军的风采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了其辉煌荣耀下的另一面,谁又能想到,如此厉害的人,却连回一次家都成了可望不可及,成了生前的遗憾。而无法归家的原因正是在于国家和人民,令人心疼,亦令人佩服。

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正是如粟裕将军一般的中国军人,他们肩负起了守护国家的重任,才有了如今的和平与美好。致敬每一位保卫祖国、守护人民的军人!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当更加热爱国家,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用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资料:《随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1958年粟裕被针对,老战友陈毅却带头发言:他阴得很,这是为何?
...:“我先来发言吧!”他环视四周之后,清了清嗓子:“粟裕这个人,我和他有过很多来往,他阴得很,身上的问题太多啊!”这句话一出,室内的气氛骤然降到冰点,小兵们忧虑地看着几位高级军
2025-03-22 12:22:00
毛主席问候大将粟裕、徐海东的书信,笔精墨妙感人至深值得一读
...关怀,读罢令人深受感动,比如下面这两封信!一封是给粟裕将军的,另一封是给大将徐海东的,都是难得一见的墨宝,我们先来欣赏给战神粟裕这封!?从信的内容我们得知,当时的粟裕同志在青
2024-08-17 14:39:00
老照片:11位开国将帅的全家福,难得一见的珍贵合影
...人”的红色家风,铭记着先辈们的教诲。 这是1970年代,粟裕大将和家人拍摄的全家福,尽管他已年过七旬,但依然看上去神采奕奕。粟裕大将一生征战,历经二十二年风雨,堪称军事天才
2025-05-14 23:52:00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主题活动
...文图片均为中共四大纪念馆供图2018年10月18日,开国大将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将和女儿粟惠宁,将保存60年的父亲遗物——一本珍贵的相册,捐赠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这本相册记录
2023-07-27 15:09:00
解放时期,横空出世的三大名将,在军事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华,在军事领域肯定有过人之处,不然怎么服众。第三位粟裕,像韩先楚与邓华都是战术指挥型的军事家,而粟裕是属于统帅型的名将。可能在解放战争以前,粟裕没有像林总与彭大将军那样声名鹊
2024-06-28 16:12:00
许世友为什么会成为华野兵团司令?
...人争议的说法是:许世友之所以能成为兵团司令,是因为粟裕、谭震林“两人相争”。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这种说法,粟谭二人因什么产生争论,许世友在其中又是什么角色呢?这还要从华野分兵
2023-08-02 21:07:00
1975年陈毅儿子迎娶粟裕之女,两家结为亲家,可惜陈毅已离世3年
...世后,陈小鲁在部队又待了三年。1975年,陈小鲁迎娶了粟裕的小女儿粟惠宁。早在战争时期,粟裕和陈毅就是知己好友,而陈小鲁和粟惠宁也是青梅竹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陈毅曾打趣地
2024-10-13 21:57:00
粟裕麾下猛将王必成,首个登上孟良崮,1955年授衔时为何闹得凶?
引言提起粟裕,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他是开国大将第一人,但对他手下的将领却缺乏了解。实际上,粟裕的成就,既和他军事指挥上的才干出众有关,也与他手下的将领密不可分。王必成这个名词,了
2024-10-21 15:28:00
53年毛主席途经淮海战场,为何发火说:我非刘邦,粟裕也不是樊哙
...都有些忐忑不安。那么,毛主席为何会这样说呢?自认识粟裕以来,毛主席一直都非常欣赏这位优秀的将领。粟裕的军事天分,放在所有的开国将领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军
2023-08-30 11: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