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也是他们自己的战争。”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纪念碑前,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匈牙利医生沈恩·乔治之子皮特·绍莫吉(PeterSomogyi)深情述说起那段烽火硝烟中,以父亲为代表的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们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击侵略的英雄时光。
纪念活动现场
8月26日,贵阳图云关,山风拂过苍翠松柏,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静静矗立,鎏金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在此举行,从保加利亚、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等地远道而来的20余位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裔代表,怀着同一份思念,踏上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纪念他们在抗战时期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为先辈献花
时光倒回1939年,抗战硝烟正浓,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穿越战火,抵达贵阳图云关并在此扎根。图云关从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时救护大本营。之后,在英国伦敦“国际医药援华会”的组织下,一批来自保加利亚、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美国等国家的外籍医生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陆续来到图云关参与战地救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群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白衣战士以超凡勇气和人道精神,不计生死撑起战时救护的一片天,直至抗战胜利。
外籍援华医生在图云关合影
“我很高兴在这里‘见到’她。”参观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美国护士埃尔希·陈(在贵阳时中文名为陈贞洁)的女儿伊莱恩·袁(ElaineYuen)带着她的儿子和孙女在照片墙前久久驻足——她欣喜地找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母亲脸上洋溢着坚定而自信的笑容。“我们知道她曾在这里战斗,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来到这里,很高兴她的付出得到认可。”
伊莱恩带着儿子和孙女在母亲照片前合影留念
陈贞洁是最后一位还在世的中国红十字医疗救助总队国际援华医疗志愿者,现年107岁。30岁那年,她正在一家医院进行护士培训,后因遭受日军袭击而不得不逃离香港。在穿越了700英里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土地后,陈贞洁来到了贵阳。
“我认为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回忆起母亲的故事,伊莱恩骄傲地说着,眼眶泛起点点泪光,“尽管战争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她尽可能地帮助更多人,这非常鼓舞人心。”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展出照片
纪念馆内,纸张已泛起深黄,医药箱磨损了边角,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破旧的茅草屋、简陋的诊疗所,以及与细菌战斗、与疫情战斗、与伤病战斗拯救生命的故事,拼凑出国际援华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纷飞的抗战前线救死扶伤的日日夜夜。
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参观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通过参观纪念馆,我们对父亲了解得更多。他度过了怎样艰难的生活、面对怎样的艰辛,这些是我们之前不了解的。”“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在时间中流逝,以这样的方式铭记历史至关重要。”站在展陈着父亲救护总队制服与服务证明书的展柜前,匈牙利医生沈恩·乔治的儿子皮特·绍莫吉和约瑟夫·绍莫吉(Dr.Jozsef Somogyi)感慨万千,宛如完成了一场和父亲跨越时空的对话。
皮特(右)和约瑟夫(左)与父亲沈恩医生衣物合影留念
1939年秋,沈恩抵达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曾任573医务队队长,加入第3中队到宜昌等地参加战场救护,全力救治伤员,推广疫苗注射,开展医疗培训。抗日战争胜利后,沈恩继续留在中国,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驻昆明办事处工作,其间与中国姑娘朱瑞玉在上海成婚。直到1947年,沈恩才和妻子双双返回故乡匈牙利布达佩斯。
纪念馆内展出沈恩医生服务证明书
在本次纪念活动上,皮特再次捐赠了父亲的印章等纪念物品。“人们必须铭记反法西斯战争和争取自由的斗争,必须永远记住那些为自由而战的人。”
“和中国的情谊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希望两国人民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友谊代代相传。”十年前,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的曾孙安东·阿戈夫(Anton Agov)第一次来到图云关,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暨国际援华医疗纪念活动。十年后,听着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抗战故事长大的他,追随着祖辈的脚步,在中国学习中医,并如愿成为一名在保加利亚推广中医文化的使者。
安东·阿戈夫(右)参观纪念馆
1939年8月,甘扬道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顾问、卫生勤务指导员等职。他带领医疗队巡回在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开始了长达6年的战地救护工作。为了改善卫生状况,甘扬道还进行了许多“发明”,“我们用竹子搭淋浴槽,太阳晒暖的水,流经竹筒子,接到淋浴槽,让病人享受温水浴”。1942年,甘扬道在图云关与中国救护总队队员张荪芬结为伉俪,后给他们的儿子取名“保中”“保华”,刻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甘理安、傅拉都、白乐夫、孟威廉……一个个“定制版”中国名字谱写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闪耀着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红十字光芒。
图云关雄关依然,青山永在,诉说着八十年前中外医务工作者携手抗战的峥嵘岁月。八十年后,他们的后代踏上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历史荣光的土地,共同种下纪念树,许下和平的誓言。
“当今世界仍处于动荡之中,铭记历史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伊莱恩动情地说。
“今天,我们的共同责任就是确保先辈的牺牲没有白费。”皮特字字铿锵,“让我们继续为和平而战,为人人享有正义和自由而战。”
他们的故事,生生不息;他们的精神,永远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璇 汪国锋
编辑 高鑫
二审 陈大炜 张瀚文
三审 闵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3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