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些宝物,铭刻着最早的“中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05 15:41: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近日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用历史长镜头记录了中国百年考古的丰硕成果。考古发现,目前已有多件用文字记录“中国”一词的文物,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到1800年前的东汉,跨度超过1200年,勾勒出从“中央之城”到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昭示着一代代人对国家美丽与富强的期望。从这些文物可以追溯中国的根基与发源,倾听中华文明的历史回响。

何尊“宅兹中国”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是记载“中国”二字的最早文献,但西周青铜器“何尊”上铭刻的中国,比《诗经》还早大约200年。

这些宝物,铭刻着最早的“中国”

1963年,陕西宝鸡县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尊”是一种酒器,也是祭祀的礼器。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

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受到周成王的训诰和赏赐,“何”铸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训,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这一史实,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治理国家。这里的“中国”是“中央之城”的概念,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在器物上出现,说明商末周初时已有“中国”概念,是早期“中国”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这些宝物,铭刻着最早的“中国”

司马迁《史记》记录的“中国”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认为:成周“中国”说,不是武王、周公兄弟的新发明,而是周人对夏商王朝政治传统的认同和继承。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在“有夏之居”中国说之前还曾经广泛存在尧舜之都为“中国”的说法,帝舜在接受禅让之后,要去尧都即位,“之中国践天子位”。从考古来看,现在学界认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是尧都平阳,为尧都“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规定64件国宝永久不准出国展出,上面提到的何尊是一件,还有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1995年,考古人员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色彩绚丽的织锦护臂,织锦上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与纬线,交织出星纹、云纹及灵禽瑞兽纹样,文字激扬,纹样瑰丽,意蕴神奇,花纹间有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这些宝物,铭刻着最早的“中国”

织锦文字里的“五星”,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指“中国”所对应的东方天穹位置,“中国”泛指当时汉朝管辖的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最早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是一句吉祥的占星语。当时的人们相信,每当五星会聚,照临东方,大汉就将安宁昌盛。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日出前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天文学上的“五星聚会”或“五星连珠”现象。

与“五星”织锦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讨南羌”织锦,它们在织锦图案风格上高度相似。“五星”织锦和“讨南羌”织锦合并复原后经进一步考证,全幅完整的语句应为21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意为五星同时见于东方,中原王朝征讨南羌的军事行动必得成功。

与此相印证的史实是,西汉宣帝神爵元年,70多岁的名将赵充国挂帅征讨羌人,他采取持兵缓进的策略,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汉宣帝有些着急,下诏书催促:“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万下必全,勿复有疑。”意思是说:最近夜观天象,发现五星会聚东方,这是祥瑞的好兆头!不必犹豫,赶快进击!

汉宣帝在这封诏书里把汉帝国视为“中国”,强调的更多是社会、政治、军事上的意义,从中可见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以及当时天文星占对汉朝军国大事决策的重要作用。这段“五星”织锦中,表现了汉代天象占星术和祈求强盛吉利的思想意识,蕴含着星象对“中国”的佑护。此外,还有一块现藏于英国的汉锦,纹样风格与“五星锦”类似,上织有“琦玮并出,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与天无疆”,二者年代近同,内容相近,可以相互佐证。

汉代铜镜上的“中国”

早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铜镜,它象征着光明与通透,古人把能够照影的镜子视作神物。两汉是铜镜史上的巅峰时期,目前发现多面铭刻“中国”铭文的铜镜,都是两汉时期制造,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

单圈铭文镜流行于西汉武、昭、宣时期,以圈带铭文装饰铜镜是汉武帝至西汉晚期的艺术风格,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西汉“游中国”单圈铭文镜直径18.5厘米,铭文颇有诗意,营造了思深情长的氛围,可谓透物见人:“清冶铜华以为鉴乎,炤(照)察衣服观容貌乎,丝组纽。秋风起,心甚悲,侍(时)念君,立辈(徘)佪(徊),常客居思不可为,游中国,侍(时)来归。”两汉铭文铜镜中,有一种西汉中期的“铜华”铭文镜,这面铜镜可以看做铜华铭和相思铭的组合。镜铭不但描述了“冶铜为鉴”的功用,又表达了相思离愁,好像是表现一位陷入相思的女子等待意中人的情景。明亮的铜镜照见她的容颜和华丽衣衫,她思念着心中的君子,秋风起,人在惆怅中徘徊踯躅,不知何时才能等他回来,一起畅游中国,铭文中的中国表示当时汉王朝的疆域。

这些宝物,铭刻着最早的“中国”

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面国宝重器——西汉“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上世纪50年代初出土于湖南长沙伍家岭。镜背的纹饰构图内方外圆,象征着天圆地方,其间穿插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人面兽身纹、有翼兽等纹饰。最令人关注的是它的镜铭,铜镜铭文布于外圈,排列着52个篆体字,其中有“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字样,大意为:“祈盼中国和平与安宁,世世代代日益昌盛。”专家考证认为,“中国”二字应该是指大汉王朝,镜中的“中国”已有国家概念。当时,匈奴入侵和诸侯内乱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而铜镜上的铭文“中国大宁”四个字,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愿以及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美好期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着一面东汉时期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直径18.4厘米、厚0.5厘米。这件铜镜1958年出土于广西梧州市,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历史。铭文为“视容正己镜为右,得气五行有刚(纲)纪,法似于天终复始,中国大宁宜孙子”。镜铭体现出两汉时期的阴阳五行等观念,此处的“中国大宁宜孙子”是天下安宁有利于子孙后代之意,这里的中国同样是指汉朝或者天下的意思,是“中国”“国家”等概念的趋同。

“中国安宁”铭的四神博局纹镜流行于西汉末期至新莽时期,此镜圆形、圆钮,变形四叶纹钮座,画纹带缘,镜缘饰锯齿纹与流云纹。主区四面各有两枚连弧座乳钉,其间饰博局纹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羽人、独角兽、雀鸟等,再向外饰一周铭文带:“王氏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中国安宁兵不扰,乐未央兮为国保(宝)。”此镜纹饰、铭文内涵丰富,体现出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四神学说与谶纬学说。

西汉末年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是古今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到了东汉,她的故事已经被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在铜镜上。

东汉时期昭君故事画像镜,形象表现了王昭君远嫁胡地的历史事件。铜镜直径21.6厘米,为大圆钮,铸双圈铭文带。内圈铭文带环绕镜钮,13枚乳钉间铸铭文“仲作,宜侯王,复(服)此竟(镜)者大富昌”。外圈铭文局部“倍去中国事胡人,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是除了文献以外,目前最早将“中国”与“匈奴”相对而言的实物证据。王昭君出塞数十年间,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面东汉时期“中国人民”五乳神兽画像镜,直径18厘米。此镜为圆钮座,镜钮硕大,四只猛虎绕钮两两相峙。以五枚圆座乳丁将主区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铸以不同纹饰,有浮雕神兽纹,双虎、双鹿、神人御龙、独角兽和双角兽等环绕排列,生动而神秘。外围一周篆书体阳铭带,共计二十一字:“青盖作竞(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首字与末字之间,以三枚凸点纹相隔。环绕栉齿纹、锯齿纹、变形鸟兽纹各一周,窄素缘。“青盖”指青色的车盖,汉代皇太子、皇子所乘之车为青盖,因而青盖也借指皇家。四夷指中原以外,周边地区的各部族,与“中国”一词相对应。铭文的意思为:这面铜镜是皇家御制,威震四方,夷狄宾服。祝福汉帝国的百姓富裕安泰,云雨丰沛合于四时,五谷庄稼丰熟。

七乳神兽纹铜镜镜流行于东汉早期,七乳的布局与古代七曜有关,所谓七曜是古代中国人将“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又称七政、七耀等。东汉“四夷降服中国宁”铭七乳瑞兽镜,饰四神与瑞兽纹饰、花卉纹、云气纹,镜缘饰锯齿纹与流云纹,制作精良。该镜铭文:“尚方御竟(镜)知人情,道同巧异各有刑(形),维古今世天下平,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五谷成。”这种语言文字形式,代表了汉代社会的普遍意识。可见“中国”在当时已深入人心,反映出家与国密切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形成,寄托了对中国强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5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们的国名“中国“不是近现代词汇,而是一个古老的俗称,其出现的时间不比华夏文明的时间短多少,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中国”二字,只不过不同的时期,中国二字的意义也不
2024-07-21 11:04:00
方诸万里,画镜分周,从汉代规矩纹铜镜设计,看其有何社会功能?
引言汉代工艺美术品是中国传统设计的精粹,汉代铜镜更是被誉为“东方魔镜”。规矩纹铜镜兴盛于铸镜业繁荣的两汉时期,其纹饰、风格在汉代铜镜中独树一帜,受到两汉时期各阶层的追捧。汉代的器
2023-10-25 17:17:00
...余年,几乎涵盖了整个铜镜发展史。“战国和汉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流行期和繁荣期,随着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金属铸造工艺不断进步,使得铜镜的产量和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策展
2024-07-31 10:12:00
大饱眼福!穿越4000年欣赏中外顶级铜镜
...祖先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人面纹镜镜钮为鼻,左右对称钻出两个大眼,镜钮下一个小孔为嘴
2024-01-09 10:35:00
...寻宝”图来找一找你/你们的“心动文物”感受一波来自中国式浪漫的甜蜜暴击话不多说,先剧透仨适合“i人”的玉质灰白色,表面有褐色沁。玉象扁片状,鼻卷曲,身躯肥壮,肢粗如柱,全身光
2024-08-10 11:43:00
东平县博物馆开展第十期“业务大讲堂”活动
...任陈淑锋主持讲座。东平县博物馆业务人员赵平以《浅谈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发展史》为题,从铜镜的简介、历史演变以及东平博物馆精品铜镜鉴赏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述。铜镜是中国古代
2023-11-15 15:19:00
中国古代4大神秘国宝级文物,有的现代技术都无法复制
...曾侯乙尊盘是先秦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件,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现在的技术都无法复制。关于它的铸造工艺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用失蜡法,有人认为是范铸法,至今尚
2023-07-15 16:21:00
汉朝的青铜透光镜是怎么形成的
...高超的铸造工艺,不得不让人佩服。可以说青铜透光镜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的一抹余辉。为什么这样讲呢?熟悉中国青铜器的人都知道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商晚期西周早期达到历史巅峰,从技术
2023-04-19 21:31:00
文博周历|一枚照千年的镜子:契丹文八角铜镜
...在展厅里向今人诉说着穿越千年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图片来源 吉林省博物院
2024-05-24 19: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