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身边有些人的双手常常出现红斑、水疱、脱皮、干裂,还伴随着瘙痒、疼痛等症状?也许他们正在被手部湿疹困扰。
手部湿疹是一类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急性手部湿疹和慢性手部湿疹两大类。目前国内尚无手部湿疹发病率的系统研究,从国外研究数据来看,一般人群发病率在0.5%—0.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刘玲玲教授介绍,得了手部湿疹,患者的手部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水疱破裂后会有渗液,如果反复抓挠、刺激,可能还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结痂或脱屑,甚至局部皮肤会变得像皮革一样粗糙、增厚,常伴有瘙痒,严重时还会开裂伴疼痛。在这些症状的困扰下,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将受到很大影响,由此引发的抑郁与焦虑等问题也可能增多。
“手部湿疹有高发群体,他们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或自身过敏体质等因素,更易受到手部湿疹的威胁。”刘玲玲举例说,长期接触机械润滑油或有机溶剂的产业工人;频繁使用染发剂及洗烫发用品的理发师;暴露于水泥等建筑材料中的建筑工人;需要频繁洗手、使用消毒剂的医务人员以及经常接触洗涤剂、手部长期湿水的清洁工或家庭主妇等都属于手部湿疹的高风险人群。
图说 / 北大医院刘玲玲教授(中)为患者答疑解惑
手部湿疹尤其慢性手部湿疹大部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接触化学物,包括强或弱刺激物和过敏原以及机械损伤等外源性因素外,手部湿疹的发生和很多内源性因素也相关,包括遗传过敏体质、激素水平、机体免疫状态、紧张压力等。其中后天和先天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是手部湿疹反复的中心环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得外界刺激物或过敏原及微生物更易进入皮肤,引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皮肤炎症又加重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如此恶性循环,致使病情迁延难愈。
刘玲玲结合临床观察到的现象指出,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患角化皲裂型手部湿疹方面存在更高的风险。部分更年期女性即便在日常生活里基本没有接触那些常见的、可能诱发湿疹的物质,可手部湿疹依旧频繁发作、病情反复。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机体内在的遗传过敏体质、激素水平、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与外部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手部湿疹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情况 。
目前,慢性手部湿疹的治疗方案包括局部用药(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克立硼罗软膏、保湿润肤剂、抗感染制剂等)、系统治疗(抗组胺药、维A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和物理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等)。局部治疗旨在快速抗炎、缓解瘙痒等,不同的全身系统治疗方式可以调节角质代谢、控制炎症以及缓解瘙痒,物理疗法是利用特定波长紫外线照射减轻局部炎症并减少复发。
但在拥有40多年临床经验的刘玲玲看来,这些传统疗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局部用药长期使用可能存在副作用,替代疗法虽安全性较高但起效较慢;系统治疗长期使用需关注潜在肝肾毒性及感染风险;长期紫外线物理治疗可能增加致癌风险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导致依从性差,病情易反复。
刘玲玲告诉搜狐健康,在手部湿疹治疗方面,目前国内临床尚缺乏专门针对慢性手部湿疹适应症的创新治疗药物。但是,靶向抑制2型炎症通路的生物制剂和高选择JAK-1抑制剂应用于具有手部湿疹表现的特应性患者快速消除皮疹和缓解瘙痒,相较传统治疗药物具有更强的疗效和安全性,适合长期应用。最新的局部外用泛JAK抑制剂也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
在谈及日常生活中的双手皮肤护理要点时,刘玲玲指出,保护皮肤屏障与做好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工作是重中之重,是手湿疹的基础治疗。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做家务、接触化学物品时,可以戴上手套(橡胶手套要有纯棉内衬);不要过于频繁地过度清洗双手,看似干净,实则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洗完手后,应及时涂抹护手霜或保湿润肤霜;对于高危职业人群来说,加强职业防护至关重要,穿戴好防护装备,最大程度降低手部接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的风险。调整好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皮肤健康也有好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30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