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演义》中,大家都把焦点集中在魏国、蜀国之上,吴国的存在感比较低。一些重大的军事活动,也仅仅是跟随两国之后而已。可是为什么最后反而是吴国存续的时间最长?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三个君主,在用人方面的到底有哪些不同。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枭雄,然而在东汉末年,就有很大一批能人追随其后。比如郭嘉、典韦、许褚、庞德等。在诸雄争霸的年代,谋士、将才的多少,才是综合能力的最基本体现。初期曹操并不占优势,阵营中去出现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情况,与之驭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的用人之道,有下面三个特点:
一,唯才是举
1,曹操用人,标准很简单,就是判断是否有才能。在曹操的观念之中,道德并非第一标准,他重视才能,根本不在乎人品,比如魏种事件。
2,不计较以前的行为。只要投降,愿意归顺,曹操都是既往不咎,甚至还会依据才能委以重任。比如陈琳曾经在东吴,写文章辱骂曹操,曹操根本就在意。
3,不拘一格。曹操用人,从来不过问人家的出身,只要你有才能,都会一点点的提拔,就看你自己有多大的本事。
二,用权术驾驭下属
虽然曹操只是一个丞相,可是统御下属的办法,完全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技巧和策略。
1,不管何时何地,极力拉拢。比如关羽,自始至终曹操都没有放弃过对其的拉拢,即使最后关羽心向刘备,他也以理解之姿态,潜移默化的对关羽施加影响,可谓是耐心十足。
2,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杀。这一点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用好用,我可以多次忍受,不在自用就直接杀掉。
三,包容之道
曹操对于伤害过自己,攻击过自己的人,只要是真心投靠,他都既往不咎,冰释前嫌,用真心去换真心,给与最大的信任。
在这样的心理之下,曹操可以忍受手下一些小缺点,小问题,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他都可以容忍接受。
刘备的用人之道
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就以刘备最为弱,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比另外两个国家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之上,可是为何能够确立三足鼎立之态势,与其用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知人善任
这是刘备在用人方面,最大的优点,用好下属,往往能够凝聚团队的力量,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善于打仗的张飞、关羽、赵云,就让他们带兵打仗,让他们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而算无遗策的诸葛亮则被安放在军师的位置上。
刘备识人方面,最出色的两个事例:
一个是拿下了诸葛亮,一个是告诉马谡不可大用。
结果很显然,都被其猜中,诸葛亮成为蜀国的支柱,而马谡失去街亭,让蜀国元气大伤。
二,注重情义
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情况之下,谋士们很难从一而终。然而在刘备集团,核心成员机会都没有离开过他,忠诚度可是首屈一指。
这与刘备平时的作为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所有人都倾心相待,经常打感情牌。比如诸葛亮受到质疑的时候,刘备主动对外宣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坚定了诸葛亮效忠的信心。
白帝城托孤之时,为了打消诸葛亮的顾虑,专门让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刘备十分注重权势的正统性
刘备以汉室后人身份自居,打出“汉帐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口号,这是曹操和孙权,在政治上的致命弱点,用兴汉为旗帜,更容易得到民心,也更容易招揽人才。
孙权的用人之道
孙权的东吴,成为三个国家,存续时间最长的,也是有道理的。孙权的用人之道,在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虚心纳谏
孙权和刘备、曹操不同,他不是白手起家,父亲和兄长已经为其打下了天下,是一个典型了“富二代”与“官二代”,然而孙权这个人,很有智慧,就算孙策也承认,在用人方面比不上他。
在虚心纳谏上,孙权有三个表现:
1,善待老臣,重用父兄留下的重臣,执行他们奉行的政策。
2,发现做错事情之后,都能真心悔过,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改正。
3,要求臣子必须进谏,长时间没有进谏,甚至还会遭到孙权的责备。
二,充分信任
孙权对于下属,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保持绝对的信任。
比如张昭诽谤鲁肃之时,孙权根本不在意,甚至更加的重用鲁肃,对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十分的信任,一些重要的文书,都是由其观看处理。
王朝更迭,每一次都会有惊才艳艳的人物出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好不热闹,最后只剩下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三个人,将用人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三国时期,与其说是江山天下之争,还不如说是人才的争夺。用人之道,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成功之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