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启钤的一生从未踏入贵州,但因籍贯贵州紫江(今开阳县),他只认自己是贵州人。”7月31日,79岁高龄的朱延琦带着他和曾祖父朱启钤的愿望踏上一段寻根之旅,当他亲手将43张百年贵州老照片捐赠给贵州省博物馆时,他向一众见证者自豪地说:“贵州我来了。”
捐赠仪式现场。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号蠖园,贵州紫江(今开阳)人,我国著名学者、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清末,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任北京外城巡警总厅厅丞、津浦路北段总办。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并一度兼代国务总理。后任山东中兴煤矿公司总经理。既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还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社长。
朱启钤像。
影像归黔
《苗族餐会》《苗人学生》《苗戏装》……朱延琦带来的43张百年贵州老照片,每一张背后都记载了拍摄内容。
“这批照片,跨越近百年时光,是极其珍贵的历史切片和视觉文献。”贵州省博副馆长李甫介绍,抗战期间,大夏大学西迁至贵阳办学,朱启钤专门请该校的社会学教授吴泽霖等拍摄了一批贵州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背面标注“大夏大学教授吴泽霖先生同苗人摄影”。
朱延琦捐赠现场。
《苗族餐会》《苗人学生》《苗戏装》……朱延琦带来的43张百年贵州老照片,每一张背后都记载了拍摄内容。
“这批照片,跨越近百年时光,是极其珍贵的历史切片和视觉文献。”贵州省博副馆长李甫介绍,抗战期间,大夏大学西迁至贵阳办学,朱启钤专门请该校的社会学教授吴泽霖等拍摄了一批贵州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背面标注“大夏大学教授吴泽霖先生同苗人摄影”。
捐赠的部分老照片。
照片以贵州苗族同胞为主题,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贵州的社会风貌、民生百态、民族风情,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贵州近现代历史、社会变迁、民族关系、城乡发展、摄影史等领域弥足珍贵的原始素材,丰富了贵州文化记忆库。
据了解,此次并不是其藏品第一次捐赠给贵州。朱启钤去世之前,将大部分藏书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并特意交代将“捐赠北京图书馆中的黔人黔宦的著作转交贵州”。1962年由刘宗汉经办,将其中有关贵州省文献由北京图书馆拨赠贵州省图书馆,现贵州省图书馆共存有朱启钤赠书15类304部,部分已系孤本,极为珍贵。
目前,贵州省博物馆藏有5件/组与朱启钤先生相关的文物、文献,一是1987年中央美术局杨宗安先生寄赠的“1927年朱启钤《童蒙训》题签”;二是“近代朱启钤为明代贵州文献事致凌惕安的函”;三是朱启钤先生“存素堂”刻印出版的著作4种:《女红传征略》(朱启钤辑)《澹勤室诗》(清傅寿彤撰)《蠖园文存三卷》(朱启钤撰)《训真书屋遗稿诗存》(黄国瑾撰);四是朱启钤先生本人著述(民国铅印本)3种:《存素堂丝绣录》《丝绣笔记》《紫江朱氏家乘》;五是《朱启钤藏黔籍目录》抄本一册。
营造巨匠
“朱启钤先生是没有到过贵州的贵州人。这批照片,是先生寄托乡愁的藏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是这批老照片捐赠的“牵线人”。
当天下午,王军在“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的主题讲座中表示,他与朱启钤的缘分从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开始。一次偶然机会,梁从诫告诉王军“你有个老乡叫朱启钤”。
不承想,王军与“老乡”朱启钤都是开阳县人,老家相距仅6公里。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朱启钤自阅本。
朱启钤生于河南信阳。民国时期,他曾主持京城的改造,如改建正阳门、打通皇城、开放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建新华门等。
1929年,朱启钤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任社长。学社下设法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同时还有瞿宣颖、林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等知名人士参加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古建筑专家。
王军介绍,朱启钤校订了宋代李诫所著古建筑名著《营造法式》,编印了专门研究介绍我国民间蚕丝织绣艺术的《存素堂丝绣丛刊》,校勘出版明代漆工技艺专著《漆书》,刊印明代园林专著《园治》,编印《存素堂校写几谱三种》,以介绍中国历史上流传小桌茶几、蝶几、匡几工艺及用途等。
王军在贵阳讲座。
与此同时,营造学社还撰写、出版了有关我国古建筑专著30多种,其中包括朱启钤自己撰写的《贵阳甲秀楼建筑调查纪略》等贵州古建筑珍贵史料。
谈及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界的地位,王军说,如果建立营造学界宗庙,正中间位置一定是朱启钤,其左右则是梁思成、刘敦桢。
紫江朱氏
“曾祖父还是春节的命名者。”谈及朱启钤贡献,朱延琦介绍,曾祖父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在致袁世凯的《定四季节假呈》中,他提出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被采纳。
《黔南丛书》
除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外,朱启钤还积极从事撰写著述和收藏图书,著有《丝绣录》《蠖园文存》《黔南丛书》《芋香馆诗录》等著作。
在朱延琦看来,曾祖父有着浓厚的桑梓情结,一直自称“紫江朱启钤”,常用的印章是“紫江朱氏”,刊印的书目文献多题“紫江朱氏刊”,以家族在贵州的旧居“存素堂”为自己的藏书楼命名。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朱启钤得知家乡编修县志,极为支持。他在北京大量搜集了有关开阳的资料寄回民国开阳修志委员会,其中有其续修的《朱氏家乘》《开州志补集》以及他亲笔抄的《乾隆开州志》等书籍资料,为民国《开阳县志稿》得以成书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延琦表示,曾祖父曾独资并主持重修了北京的贵州会馆;竭力搜集、整理、出版贵州地方文献,所收文献近400种,分为前人著述和黔省地方史料两大类,刊印《黔南丛书别集》八种等。“这批照片入藏贵州省博物馆,标志着它们找到了专业、安全的归宿,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永久保存,并将在专业的研究与展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朱延琦来说,此次贵州之行是一次带着曾祖父遗愿的还乡之旅。除了珍贵照片外,他还带着朱家后人同行。
“要将曾祖父的贵州情结,传递给下一辈。”朱延琦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黄若佩
视觉/实习生 于瑞晓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4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