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眉山日报
□江苏苏州 刘放
我有一篇写鸡头米的小文,文中带及苏东坡独爱食之。迅疾收到蜀地朋友指示,说,可否专门写一篇完整的东坡爱鸡头米,是如何爱上的,又是如何吃的。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我仿佛看到长江远上白云间的巫山之西,有一只硕大的鸡头自盆地探头东望,鲜红的鸡冠抖动若红绸缎,环眼顾盼传神。这个感觉非常奇妙。心里说,不好好写一写,可是真的愧对千里之外的信任。
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苏东坡爱吃鸡头米。网上搜索,各种记载倒是纷至沓来,均信誓旦旦地肯定,大文豪苏东坡非常爱鸡头米。并且说他对养生很有研究,一生到老均口不离鸡头米,所以到老年仍保持着健康的体魄、思维敏捷、文思泉涌。并且他独创的鸡头米吃法也很奇特:“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一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
芡实是鸡头米的“学名”,这没有问题,爱芡实就是爱鸡头米。但这些文章的文风不好处在于,都没有注明引自何处。如某中医药大学网站上有一个栏目,叫做“中药传说故事”,一篇说芡实好处妙处的文章,标题居然用了《苏轼的养生宝物——芡实》,说苏东坡到了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原因就是他有一“宝物”。都到“宝物”级别了,却不说说宝物的来源,不说说“宝窟”何处,不直接引用一下原文,是懒,同时还是不聪明。
后来查到,系语出《东坡杂记》。原文这样说:“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颊唇齿,终日嗫嚅,而芡无味,腴而不腻,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华液通流,转相挹注”,这就可信了。
他还似乎意犹未尽,还要用诗句的形式描述一番——“东坡巧食芡,细嚼华液咽。固涩肾经首,补脾止泻验。强志耳目聪,轻身与延年。”
能查到的资料暂时就是这些。足以证明诸多科普或推销药食同源者的确言之不虚。我原本就对苏东坡常年坚持食用鸡头米坚信不疑,如今倒是有了点疑问,即这“常年”自何时始?又至何时终?
苏东坡幼年少年生长在眉山,诸多研究者似乎也从未言及东坡幼年有吃芡实的习惯。其实,芡实这种农作物在我国不分南北都有种植,四川也是产地之一。主要产地为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安徽、广东等地。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鸡头米”也是鸡非鸡、头非头、米非米。但此物分布极广,由北往南几乎遍布我国南北各省。于是干脆,区分就以南北来论之,即南芡和北芡。南芡盛产于太湖地区,人工种植为主,成龄植株除叶背面有刺外,叶柄、果梗和果实外面都无刺(或少刺)。芡米圆整,不光滑,玉白色,糯性,品质佳,适应性不及北芡,也就是不便存放。北芡密集于洪泽湖地区,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为主。全株密被刚刺,果实小,芡米圆,不整齐,色白,光滑,品质差,适应性强。
那么,哪里的芡实才是最好的?答案是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芡实之乡”,为国内芡实种植面积最大、加工科技含量最高的县,种植历史从文字记载来看已有1200多年,实际开始芡实种植的历史当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惜乎已无文字可考。余干芡实以色白、粒大、味美、清香、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远销海外,药用价值更是众所周知,成为健脾益肾的药材食材。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神农本草经》将芡实列为补中上品,认为它能“益精气,令耳目聪明”。《本草纲目》云:“芡实固精气,明耳目”,是一味平补良方。补肾效果强于山药,祛湿效果优于红小豆,镇静效果胜于莲子。
我不会去想象着虚构一些苏东坡如何爱上芡实的生动故事。我只是将原文多读了几遍,就明白了他食芡实讲究的是细嚼慢咽。物以稀为贵,既然不可多得,那便需要珍爱。尤其读到“足以致上池之水”,又“能使华液通流”,且“转相挹注”,舒一口气,笑了。这都是关键词啊!所谓“上池之水”,我理解为自己的口中津液,出于对天地恩赐之物产的钟爱,口舌间内分泌出感恩津液,这过程本身有利于促进身体机能,再加上“华液”彼此的互相“挹注”,一如读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终得天地之精华。不会读书的书呆子,就读成了两脚书橱,“积食”“隔食”于腹,消化不开,反成累赘。而苏东坡才情高,首先在于会读书,会汲取前人精华化为己有。
长寿皇帝乾隆的养生心得便有“常叩齿”“常咽津”,是否从苏东坡处获得不去探究了,理解为激活自身机能的重要性即可。至于商家为了极言芡实的功效,说苏东坡到老也食芡实,当属无稽之谈。东坡一生足迹遍布杭州、苏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都能够获得芡实的迎送,唯独儋州例外。须知,不但宋代琼海无芡实产出,之后千年及至当代的第一例种植成功,也要等到2017年的一山东牛姓种植专业户于文昌冯坡镇宣告。此公狠角色,他先在苏州学习试种了5年整,后引进苏州苗种过琼州海峡到文昌,终获成功。产品也主要返销苏州。而东坡在儋州的3年多时间,那时又无快递,他如何有芡实可食?海南鱼多,以鱼目混珠不足取,同样,鱼目混芡实也颇为不妙。至此也心生憾意,如果也有芡实相伴,坡翁或许多活几年也未可知吧。
于是感叹他一生颠沛流离依然快意人生,依然高歌“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莫非,久久痴情迎照他的那轮明月也成了他眼底心中的一粒芡实?恍惚间,我也差点错吟其名句为“千里共芡实”了。联想“民以食为天”,将东坡先生的爱物捧上天,只能算是读书人最常见的夸张法。
(刘放,苏州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媒体人,已出版各类图书二十余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4 11: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