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刘昌艺,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儿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医近20年,系“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之子。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并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
擅长治疗:儿科各种疑难杂症,如抽动、秽语综合症、哮喘、肾炎、心肌炎、重症肌无力、小儿脑积水等。
出诊时间:周三、六、日上午出诊
家有“小马达”一样的孩子:上课坐不住、写作业磨磨蹭蹭、做事三分钟热度,还总爱插话、闯祸?这可能是多动症在捣乱。
中医眼里,多动症不是“故意调皮”
中医不说“多动症”,觉得这更像孩子身体“失衡”了。打几个比方你就懂:
有的孩子特别爱动、脾气急,一点小事就发火,可能是“心火太旺”——就像心里揣着个小火苗,总忍不住“窜一窜”;
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吃饭挑食、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就像身体的“营养中转站”没力气,大脑得不到足够“能量”,自然没法专注;
还有的孩子容易累、记性差,动一会儿就满头汗,可能是“肾气虚”——就像身体的“电池”储电量不足,没法稳稳地支撑注意力。
所以中药调理的关键,不是“强迫孩子安静”,而是帮身体找回平衡。
中药怎么调?
心火旺的孩子,会用莲子心、淡竹叶这些“清心火”的药,就像给心里的小火苗“浇点水”,让他没那么容易急躁;
脾胃弱的孩子,会加山楂、麦芽、山药这些“助消化、补脾胃”的,帮身体把吃进去的营养好好吸收,给大脑“供足电”;
还会加些远志、石菖蒲这类“通窍安神”的药,就像给大脑的“注意力开关”上点润滑油,让它更容易集中。
喝中药时,家长要记好这几件事
别求“立马见效”:中药调理是慢慢帮身体找回节奏;
别让零食“拖后腿”:少吃糖果、薯片、冷饮这些,中医说它们容易让身体“生湿、积热”,可能抵消药效;
配合“接地气”的锻炼:多带孩子去爬山、拍球、跳绳,让他过剩的精力“有处安放”,身体动够了,坐下来时反而更容易静;
找对医生开方:每个孩子“失衡”的地方不一样,别照搬别人的方子,最好找懂儿科的中医,看看孩子是心火旺、脾虚还是别的情况,对症开方才管用。
多动症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是“不听话”,是身体里的“平衡器”暂时失灵了。中药是帮手,但家长的理解更重要——别总说“你怎么又坐不住”,多夸夸“这次你认真听了5分钟,真棒”。
如果孩子症状轻,试试中药+生活调整;要是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可以中西医结合。让孩子能轻松专注地做一件事,开开心心地融入集体,才是最关键的~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8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