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裴胜,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每周三下午出诊。出身中医世家,其师爷为四大名医孔伯华,其父为著名儿科专家裴学义,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七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曾被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擅长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闭症、生长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癫、遗尿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内科疑难杂症等。
中医治疗黄疸历史悠久,核心思路是“利湿退黄”,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失衡来消除黄疸。中医治疗黄疸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分为几种常见类型辨证施治:
• 1. 湿热蕴结(最常见)
症状:皮肤、眼睛发黄且颜色鲜明,像橘子皮,伴有口苦、口渴、尿色深黄、便秘等。
治法:清热利湿。常用经典方剂是 “茵陈蒿汤”,以茵陈、栀子、大黄等药材为主。
• 2. 寒湿阻遏
症状:皮肤、眼睛发黄但颜色晦暗,像烟熏,伴有怕冷、手脚冰凉、腹胀、大便稀溏等。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退黄。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 3. 其他类型
如肝郁气滞或瘀血内阻等,治疗方法会更侧重于疏肝理气或活血化瘀。
除了内服汤药,中医还有一些辅助疗法:
• 中药外敷:将药物敷在特定穴位。
• 针灸:针刺相关穴位,帮助调节身体机能。
重要提醒
黄疸的病因复杂,可能涉及肝炎、胆道梗阻等多种严重疾病。在寻求中医治疗前,务必先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如肝功能、B超等),明确病因。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6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