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裴胜,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其师爷为四大名医孔伯华,其父为著名儿科专家裴学义,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七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曾被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每周三下午出诊。
擅长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闭症、生长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癫、遗尿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内科疑难杂症等。
哮喘在中医中属于“哮病”“喘证”范畴,治疗需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同时配合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以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的目的。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内治法)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疗需区分标本缓急。
1. 发作期(邪实为主)
• 寒哮
症状:喘息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伴怕冷、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等)。
• 热哮
症状:喘息急促、痰黄黏稠难咳,伴口渴、烦躁、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定喘汤(麻黄、白果、苏子、黄芩等)或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半夏等)。
• 寒包热哮
症状:喘促气急,痰黄黏稠,兼怕冷、无汗,舌红苔白腻罩黄。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常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石膏、半夏等)。
• 风痰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拽锯,痰黏腻难咳,发作前多有鼻塞、流涕,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常用方:三子养亲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加味。
• 虚哮
症状:喘息持续不已,动则加重,痰少质黏,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常用方: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等)。
2. 缓解期(正虚为主)
• 肺脾气虚
症状:气短乏力,容易感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常用方: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等)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 肺肾两虚
症状:气短息促,动则更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阳虚)或潮热盗汗(肾阴虚),舌淡或红,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常用方: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等)合金水六君煎(茯苓、熟地黄、半夏等)。
二、外治法
1. 针灸治疗
发作期:取列缺、尺泽、肺俞、定喘等穴,寒哮加风门、太渊,热哮加曲池、大椎,用泻法;
缓解期:取肺俞、膏肓、气海、足三里等穴,用补法,可加艾灸(如肺俞、关元)温阳益气。
2. 拔罐/刮痧
发作期可在背部膀胱经走罐或刮痧,宣泄肺经郁热或寒湿;缓解期拔罐(留罐)于肺俞、脾俞、肾俞,温通气血。
三、其他辅助疗法
• 食疗调理:缓解期可食用山药粥(补肺脾)、核桃粥(益肾)、生姜杏仁汤(散寒化痰)等,避免生冷、辛辣、肥甘厚味。
• 情志调摄:避免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因“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哮喘。
• 起居调护:注意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粉尘),戒烟酒,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增强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哮喘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通过内外结合、防治结合,改善症状并调整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6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