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肾”重生活 共享健康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3-13 10:4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肾”重生活 共享健康

承德市中心医院 宋静莹

流行病学显示,全球约13.4%的人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病。自2006年起,国际肾脏病学会将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加强慢性肾脏病管理和肾脏健康维护,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在3月14日第19个“世界肾脏日”来临之际,我同大家分享一下肾脏病防治常识。

肾病危害早知晓

肾脏位于腰部,双侧对称,外形似蚕豆,发挥着清除体内废物的作用,如尿素、肌酐、胍类物质等。同时,肾脏维持着身体的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有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骨骼生长等内分泌功能。当我们的肾脏受到损伤,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表现,若损伤时间超过3个月,就是我们所说的慢性肾脏病。

肾脏疾病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因为它的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症状。加上很多人对肾脏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患者贻误治疗时机,当出现临床症状时,肾功能已丢失30%以上,甚至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慢性肾脏病虽然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总体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可防可控。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提升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加强肾脏疾病的自我监管尤为重要。

预警信号早鉴别

日常生活中,大家好像经常把“肾不好”挂在嘴边。比如,脱发多、早上脸肿、腰疼、腿抽筋等,都会怀疑是肾不好。其实,上述问题中只有早上脸肿、腿抽筋可能与肾脏问题相关。慢性肾脏病的预警信号,主要有以下几种:

水肿:常表现为眼睑和下肢、足踝部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周身水肿及胸腔积液、腹水等。水肿发生常伴有尿量减少、体重增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1周左右出现的水肿,要引起高度重视。

尿液改变:首先是尿量,正常成人每日尿量1-2升,如果尿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小于400毫升/天,需要立即就医。如果每日总尿量异常增多或出现夜间排尿次数及尿量增多,也需要警惕肾脏病变。其次是尿色,正常尿液淡黄色清亮,如出现尿色加深,像平时看到的洗肉水样、浓茶色尿液,需要完善尿常规。最后是尿中泡沫增多,排尿时尿中出现“洗衣粉样泡沫”,且静置后不消退,需要注意是否出现尿蛋白阳性。

血压升高: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患者,若出现血压升高,应警惕是否患有肾脏疾病。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症状即消化道症状,好多患者因此就诊消化内科,检查发现肾功能异常。

面色、甲床苍白:可能出现了肾性贫血。

口气中存在氨味:由毒素体内蓄积导致。

除此之外,还可能存在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皮肤晦暗、瘙痒等表现。

高危因素早警惕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一般糖尿病患病5-10年以上,40%-50%的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然而,糖尿病肾病的总体负担较高,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病死率增加,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建议当发现糖尿病时,便应开始定期进行肾脏疾病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高血压:高血压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造成肾脏结构与功能改变,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患有高血压的成人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30%。

肾小球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点的肾小球肾炎,当病史迁延不愈,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脏病。

肥胖:可导致继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即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肥胖的成人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17%。肥胖相关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往往同时存在,且青少年患2型糖尿病,也多与肥胖相关,两者交互可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因此,对于肥胖或超重,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高尿酸血症、痛风:通常认为人体内2/3的尿酸是通过肾脏途径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余1/3则是通过以肠道为主的肾外途径排出体外,因此,肾脏是尿酸的主要排泄途径。过高的尿酸水平,可使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导致肾脏损伤,引起尿酸性肾病。

药物性肾病:大部分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随尿液排出。因此长期大量服用解热镇痛药,当累积到一定剂量后会导致止痛药性肾病;还有不当应用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肾毒性药物以及肿瘤化疗药、麻醉剂、血管造影剂等,可能会造成肾脏受损。

生活习惯不良: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喜欢喝碳酸饮料、运动量较少等,都可增加肾脏病变的风险。

有肾脏疾病家族史:比如有多囊肾、遗传性肾病等家族史,后代肾脏病变概率高,一定要定期筛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良好习惯早培养

均衡饮食:少食煎炸、腌制食品,避免大鱼大肉、暴饮暴食,保持肉、蛋、奶、水果、蔬菜的均衡摄入,尽量避免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如已经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将血压、血糖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同时保持标准体重。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避免饮酒,控制牛羊肉、海鲜、动物内脏、菌菇、豆制品、浓茶、咖啡等高嘌呤饮食摄入量,使血尿酸水平达标。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建议每天锻炼30分钟,每周5至7天。

足量饮水:对于健康成年人(无水肿、心力衰竭等),建议每天饮水量1500毫升左右,相当于一次性纸杯6至8杯,以促进体内的废物排泄。饮水应尽量选择白开水或淡茶,避免将饮料当水喝。

限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盐摄入量6克/天(相当于平铺一瓶装啤酒瓶盖的量)。饮食中的盐,还包括酱油、鸡精、味精等有咸味的调味品,其中,10毫升酱油约等于2克食盐。

戒烟限酒:吸烟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肾脏血流供应减少,影响正常肾脏功能。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损伤。

避免滥用药:非处方药虽然无需医师处方即可自行购买,但并不意味着对身体无害。应在医师指导下科学用药,并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肾功能。

定期体检:肾脏健康体检,主要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超声等,可帮助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肾脏问题。

定期监测早发现

身体无不适症状的健康人群,建议在做好上述生活饮食管理的同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肾脏疾病表现前,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的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群,在规范进行血压、血糖等原发病治疗的同时,需要每1至3个月前往肾内科就诊,科学评估肾病的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启动替代治疗,以达到延缓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这些都会伤害你的肾
...痛风、肥胖……这些都会伤害你的肾专家提醒:防治慢性肾脏病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主题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应对突发风险,关心弱势群体”。为了让更多人
2023-03-10 10:10:00
8种保护肾脏的方法,建议大家收藏
58岁的孙大娘患有糖尿病3年了,一直都是靠着服用药物维持着血糖的平衡。平时也是很注意饮食方面,不敢多吃。都说糖尿病是富贵病,眼瞧着孙大娘是“发福”了,女儿们都劝着孙大娘多去广场走
2023-02-01 19:43:00
糖尿病肾病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阶段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肾肥大、功能亢进
2023-09-20 03:17:00
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高达1.3亿,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慢性肾脏病患者。农工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兼肾脏内科主任医师韩庆烽表示:“慢性肾脏病的
2024-09-01 18:30:00
聚焦慢性肾脏病:专家呼吁加强早筛早治与肾心共护
...脏健康--促进医疗平等,优化用药实践” 。由于我国慢性肾脏病,特别是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且有显著疾病特点。近日,记者邀请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孙
2024-03-14 15:19:00
守护肾脏健康:关注筛查与预防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苏文琼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已超过8.5亿,而仅中国就有约1.3亿患者,患病率高达11.8%。随着终末期透析患者数量的增加,过去的十年里终末期透析
2023-09-16 00:44:00
注意!    每10个人中    就有1人患肾病
...授告诉记者,中国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8%,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肾小球肾炎是以往导致慢性肾病最主要的因素,但随着老龄化社
2024-03-22 01:30:00
关爱健康,从“肾”边开始
...午,市五院糖尿病肾病科开展主题健康活动,向群众普及肾脏病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人体中的代谢废物、有害物质、服用的药物等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肾脏排出体
2023-03-15 08:18:00
健康大讲堂丨慢性肾病早期防治是关键 6大方面需做好自我管理
...不明成分的草药,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人群等。不同病因的肾脏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但到了中晚期,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肾脏发生了慢性肾纤维化,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肾单位逐渐减少,肾
2023-04-21 09:37: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