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11 05:21: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中国,孝文化自先秦时期便早已存在,孝文化的发展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如果说中华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点,那么也是非孝文化莫属了。

在《中国人之孝道概念分析》中杨国枢先生曾说:“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还是以孝立国。”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学界对孝的起源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孝文化起源很早,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重要文化精神。

之所以研究唐代时期的孝文化是因为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时期,又是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唐文化辉煌而灿烂,而其中的孝文化更是一个典范。

通过对唐的孝文化探究,从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去发现,有助于对传统孝文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的加深。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唐代皇帝重视对孝文化的继承

1.皇族起到带头作用

唐代政治制度相对完善,而文化政策也是相对开明和兼收并蓄的,因为对孝道文化的发展也是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唐代承袭汉代时期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而只有以皇帝为首的皇族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天下的人民才会真正的信服并且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孝经·天子章》曾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唐代统治者用孝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认为“孝”是人身上最为重要的闪光点,孝决定了家庭之间关系的和睦,家庭之间稳定了,那么国家也就稳定了,历代唐朝的皇帝,都曾多次下令提倡孝道。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又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这一系列举动违背了孝道的大义,因而成为李世民无法抹去的污点,太宗在世时,君臣都竭力避免谈论此话题,而在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之间,两者关系并不融洽,却也极力维持着父慈子孝的形象。

同样的例子还有唐高宗李治在还是晋王时期,因为长孙皇后的去世,思念母亲曾多次哭到无力需要下人搀扶,太宗也正是看到了李治的孝,从而开始正视并考验李治是否真的有资格作为一个皇帝去培养。

因为在太宗看来,前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可毕竟作为自己的亲骨肉,太宗还是希望李承乾能好好活下去,而若是嫡子李泰即位,以李泰的个性,绝对会对李承乾和李治出手。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而性格相对软弱,却以孝闻名的嫡子李治则不同,一旦李治即位,一定会保证他的几位哥哥和其他皇子能够平安地活下去,而不会造成太宗去世后皇子争夺地位而造成流血的事件发生。

2.皇帝为宣扬孝道而做出的努力

唐代皇帝将谥号中关于孝的定义作了完整的规范。《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孝》条云:“秉德不回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日孝,从命不忿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亲睦其党曰孝,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日孝,尊仁安义日孝。”

唐代几乎每一位皇帝的谥号中也都带有孝的谥号,历代皇帝如此提倡孝文化,才会有唐代孝文化能够得到极大发展的局面。

而除了在谥号中规范孝的定义外,唐代皇帝还极为重视《孝经》,历代皇帝都会听大臣或者高僧讲解《孝经》,有的皇帝也会将自身对于《孝经》的感悟记录在《孝经》之上。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旧唐书》卷37《孔颖达传》曾记载:“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孔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

而在历史上,唐玄宗曾数次带人亲自为《孝经》作注,而其中的作用就是利用皇帝的身份将《孝经》的地位进行抬高,用来使民众信服,发挥其教化百姓的作用,鼓励民众孝顺父母,为国尽忠,能够起到一定稳固统治的作用。

其次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上,对于《孝经》作注的版本很多,为了能保障《孝经》上的注解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皇权的统治以及维护中央集权,皇帝就需要以自己的名义去编撰一个“正统”的《孝经》注解。

其次,为了保障孝文化在上下各个阶层的有效实施,皇帝还会亲自褒奖那些在孝道上闻名的人和事。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历代皇帝在登基之初昭告天下的时候,都会推出一道宣扬孝道的诏书,如《太宗继位赦》:“其有至孝纯著,达下乡党,征旨关庭,厚加褒擢。”正是由于历代皇帝的不懈宣扬,才会在民间百姓之中形成如此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而对于孝文化的表彰也分为数种。包含:表其门闾,赐物免役,刻碑立传,天子慰问等等方式,正是由于不遗余力地宣言,才有了孝文化不断发展,而这些政策,也一直被后世封建王朝不断模仿并加以延伸。

唐代孝文化的教育以及唐代如何养老尊老

1.唐代孝道教育的官学与私学

在唐代,中央政府建立起了汉魏以来最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唐代学校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的多样性教学,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学体系。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在唐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唐代,中央官学分为国子学,太学,弘文馆,崇文院,律学,书学,算学,以及专门教学皇子和官员后代的书院等等。而在地方上,设有州,县,乡等,在唐代,官学居于主导地位,而儒学又是官学中最为重要的。

官学中,崇文院,太学,弘文馆,国子学等都是以儒家经学为主,它们为唐代培养了大批儒家官员。而在地方官学上,则是为中央官学选拔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唐代的官学中,必修的学科便是《孝经》和《论语》。

《孝经》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包含了儒家思想中对孝文化最为深刻的解读和阐述,儒家文化也是围绕着孝而不断发展的。

在唐代前期,官学为宣扬孝道和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辖逐渐丧失,地方权力开始由地方长官掌握,这也就导致了官学的没落,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私学的兴起是在中唐以后,它们的创办者多为在仕途上无望的儒生以及官员,还有以此为生的儒生,他们对儒家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儒学功底。

在私学有数种分类,其一是在山林中讲学,讲学者大多是地方名士,他们隐居于山林,但并非什么人迹罕至的地方,而是在名山之地,交通便利。名山之地人文气氛浓厚,有利于为儒生讲学以及名士聚集探讨学问。

其二就是民间私塾,是唐人在六七岁时的启蒙教育,大多会请私人教师为其讲述,或是地方名门聘请教师为地方百姓孩童教书。

第三就是寺院讲学,唐代佛学兴盛,有很多关于佛教的节日和庆典,很多官员和儒士都和僧侣有往来,一些寺庙也曾设立义学吸引士子就学,唐代历史上不乏在义学中入仕做官,由此可见义学的教学水平并不差。

孝道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以官学和私学为首的教学方式为唐代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2.唐代如何尊老养老

自汉代以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惯例,唐代皇帝也深知只有最高统治者起到带头作用,那么天下才会争相效仿。

而在尊老养老方面更是做出了很多措施。因为在封建时代,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如同老虎教导幼崽捕猎,经验和阅历有着相当的决定作用。因此,唐代对于老人的地位极为重视。唐代统治者在很多方面提高了老人的政治地位以及社会待遇。

唐代对于到达一定岁数的老人会赐几杖鸠杖,也就是现代老人常用的拐杖,但是在封建时期,几杖鸠杖只有年过九十八十的老者才可以享有,有了这些,便拥有了某些特权,比如进入官府不必下跪,行人需要给老人让道等等。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其次就是三老五更的制度。《白虎通义·乡射》:“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史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三老原本是古代地方的官员,早在战国时期便已产生,由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来担任,由年岁在五十以上的老者担任,五更则是年老致仕的乡间老人。在唐代,三老五更由皇帝亲自任命,体现了皇帝对于老人的尊重。

再然后就是乡饮酒礼,在每年的冬季举行,源自基层敬老之意,在唐代成为最基本的敬老礼仪。除了这些还有赐物免役,慰问侍丁,以及减轻对老人的刑罚和对致仕官员的优待等等。

结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孝道文化绽放了璀璨的光芒,而其中优秀的方面在今天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代皇帝有多重视孝道?解读唐代的孝文化

孝道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难免有很多消极的影响,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也应该持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能完全的否定或是完全的支持。只有将数千年孝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会更好的发扬孝文化,并为时代做出突出的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1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孝经》的文化地位:从西汉到唐宋的崛起与影响
...经典之一了。西汉初,社会上可能流传着一些关于论说“孝道”的文字,但当时应该还没形成正式的文章文本流行,所以,西汉初,也就还没有什么《孝经》可言。以上这段史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编
2024-01-14 12:06:00
司马聃崇尚孝道儒家治国,皇帝生涯的转折点
...。八月份的丁未日,册立皇后何氏,大赦天下,赏赐给守孝道又友爱兄弟的鳏寡老人们大米,每人五斛,欠租和欠债的全都免除,举办宴席三天。冬天十月份,皇后到太庙去拜祭。十一月份,发生打
2023-10-07 15:46:00
现场为长辈洗脚感人泪下 孝当先第九届孝道文化节文艺汇演眉山站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凝聚和提升孝道感恩的良好道德风尚。11月21日,“文明让心相连 孝道让爱传递”孝当先第九届孝道文化节文艺汇演在眉山市激情广场举行。来自
2023-11-21 16:06:00
日本将展“北宋书画精华”,李公麟《五马图》《孝经图》聚首
...线描法绘配图,书画合璧形式以起到劝诫作用——宋时,孝道是时人所推崇的儒家标准之一。李公麟《孝经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李公麟《孝经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李公
2023-10-13 15:50:00
中国历史上的各家文化学派,少有皇帝崇拜的言论和思想
...2-04-2716:30四川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皇帝个人崇拜习俗。严格说,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皇帝个人崇拜习俗的,特别是民间,更是没有皇帝崇拜习俗。比如,在中国
2023-02-16 20:42:00
...西山社区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开展“传承好家风 重阳话孝道”家庭文明创建活动。活动以讲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开篇,志愿者介绍了重阳节的起源及登高、佩戴茱萸等重阳节习俗,随后延伸到传
2023-10-25 00:34:00
吉林省图书馆与抚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主题讲座
...群众在感受《孝经》之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到孝文化及孝道的重要性。下一步,吉林省图书馆将继续与抚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结对共建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
2023-02-24 17:58:00
宋朝尊崇古法,科举取士,对官学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那些大臣的子嗣就更容易为官。虽然最后的录取名单由皇帝决定,但是许多人为了过前面的考试,皆投身于名门望族,得到一些政治资源。或许此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善,但也为这个新建立的政权得
2023-01-24 17:15:00
...四天三夜的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探索。本期培训以家风、孝道、敬业、爱国为核心,各位老师倾情授课,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轮廓和精要。孔子学院院长李万来以“文化三层次论”解读企业文化建设之
2025-05-29 22: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