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官员如何克服“舆情恐惧”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03 13:53:00 来源:北京日报

《人民论坛》杂志多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彼时国内有7成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害怕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而对此最提心吊胆的,就是负责舆情的宣传干部和主政一方的“一把手”。

如今,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样的恐惧有增无减,范围也在扩大。从单位领导,到基层职员,除了应对繁忙的本职工作,也都在密切监测舆情。哪怕是一些便民好事,也生怕传着传着风向突变,不定在什么节点就“变味”了。

怕“舆情”、怕“关注”,背后是怕“争议”、怕“问责”。与其承担处于聚光灯下的风险,惊心动魄,倒不如隐于沉默的保护色,平稳度日。

(一)

网络生态复杂,声音喧嚣嘈杂。敢于触网,并且在实践中提升网络执政能力,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的现实要求。

哪怕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对接到不同的利益关切,也很难获得百分之百的满意。有点赞表扬,有善意批评,有满腹牢骚,甚至还会有攻击谩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热议之下,没准哪处蝴蝶扇动的羽翼,最后就变成了杀向自己的“回旋镖”。

具体到一些党员干部的现实苦恼:明明是一五一十回应质疑,为何网友仍不满意,还越说争议越大?明明是出于好心办的好事,怎么就会被传变味,辛苦费力还完全不讨好?明明就是正常穿衣说话、待人接物,怎么一发上网之后就引爆了新的舆情?

身处网络时代,党员干部当如何适应裂变的传播环境,又该怎样练好舆情应对的基本功?

(二)

人声鼎沸,舆情变幻,古今中外皆然。论及政务舆情的形成,常被提及的有三大理论观点——

其一,政治学上的塔西佗效应。早在古罗马时代,执政官塔西佗在其所著历史书中便有感而发,“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只要怀疑产生、信任丧失,无论政府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这被当代学者引申为“塔西佗效应”,并经常用作政府丧失公信力的警醒。

其二,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人们的认知交往中,由于掌握对方信息太少,往往就会通过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来形成定式的结果,成见或偏见由此产生。很多时候,事实尚不明晰,怀疑情绪便直接引发对公权力的有罪推论,“言之凿凿”中,可能并无多少理性客观可言。

其三,管理学上的公地悲剧效应。当一项资源有多个拥有者,所有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极易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在公众眼中,每一个与官方沾边的人物、机构,都会被视作公权力的“代表符号”。哪怕一项权力滥用行为出现,那么受伤害的就决非某人某地,而是整个行政系统的公信力。

三重“效应”相互交织杂糅,一旦触发连锁反应,舆情回应必然难上加难。

(三)

舆情防不胜防,很多时候诱因不只在事件本身,也在于应对方面的问题。

比如,避之不及。公共事件当前,有些官员或是信奉“多一句不如少一句”,或者自觉腰杆不硬,生怕被翻出事来,以至于芒刺在背、心虚胆怯,生出“鸵鸟”姿态。

比如,反应迟缓。舆论争议已有起势苗头,相关方面还木知木觉。明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见于未萌、治于未乱”,却白白浪费了时间窗口。

比如,放水流舟。面对舆情如沸,幻想扛一扛、拖一拖就过去了,寄望时间冲淡热点事件。不理会、不处理,不作表态和反馈,任由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比如,稀里糊涂。已处于聚光灯下,却在重要信息上搞不准。前后数据不一致、各方说法有冲突,都会让本该解疑释惑的回应陷入罗生门。

比如,话语刻板。麦克风前,神情紧张、姿态僵硬,只顾自说自话,官话套话连篇,完全不互动、不沟通,只顾把准备好的稿子念完,对公众关切听而不闻。

比如,存心掩饰。明知自己有履责不力或处理失当之处,却不想着知错改错、求得谅解,还刻意遮掩、隐瞒实情,甚至故意放出虚假信息,混淆视听。

比如,避重就轻。选择性回应舆论关切,对于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仅就细枝末节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些冠冕堂皇的套话。

……

种种应对之病,皆不难从现实之中找到案例。这也从侧面折射出,直面弊病、大力纠偏的紧迫性。

(四)

应对舆情,首在诚意。

一事当前,官员的表态、回应是不是真诚,有没有诚意,公众是可以感知到的。不回应关切,不解决问题,仅以“平事”为目的应对舆情,鲜有不碰壁者。

有不少舆情事件,本来事实并不复杂,只要第一时间通报真相、诚恳道歉、严肃追责即可;结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等荒唐操作接二连三,越想把事按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舆论的脾气》一书曾如此预警:“舆论的脾气,便是人心的脾气,什么是人心的脾气,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那必然是不被大众所容忍的。”当此之时,遮遮掩掩、强行洗地,更像是侮辱公众智商。一意孤行、错上加错,有时比错误本身更让人厌恶。

“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正视问题,如实回应问题,是起码的诚意。

(五)

快速反应,实事求是。

问题客观存在,捂是捂不住的。特别是在以“秒”计的互联网速度面前,人们对回应时效的期待大大提升。第一时间没有发声,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言以对或有意拖延,客观上助长着舆情发酵的速度。

如何对待公众、对待媒体,折射着相关部门单位对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态度。舆情回应中有“黄金4小时”之说,虽然在每一起具体事件中未必尽然,但“唯快不破”始终是根本法则。

“时效”要求之下,“实效”才是目的。

诚然,任何事件来龙去脉都有调查过程,处理起来需要时间,官方回应要准确权威,需兼顾的情况很多,一些内容可能一时半会儿不适宜公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将这些情况跟公众讲清楚、说明白,明快地传达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是回应关切的重要内容。

既然必须要说,就要说准。如果初次回应没有说准,那么后续改口就会相当被动。

(六)

有的放矢,讲究方法。

舆情汹涌,往往在于多重热点交织。每一阶段的关注点,都有不同侧重,明确在具体阶段说什么、怎么说,这就是舆情回应的刻度。

有学者提出“4确认5发布”原则,认为舆情发布中需要确认的侧重点,自开始算起,包括确认事件存在、事件真实、事件逻辑性、事件关联性,而最后一次发布则针对衍生信息进行回应。

有始有终,保障公众对核心关切的满足度,是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前提。但在具体操作上,也不能硬干硬上,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拿证据。有时候说一万句,不如一项实证更能取信于人。

比如讲温度。感同身受的共鸣情感,往往能为化解舆情注入“润滑剂”。

再如有网感,活用一些网言网语,有时远比一句“正在积极调查”更能拉近距离。

多一些“用户思维”,就能少一些“沟通误差”。

(七)

舆情回应,看起来是“说”的功夫,却一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这个“做”,既包括精心准备发布内容,更在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尤其包括改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出舆情,根本上还是工作过程中有瑕疵。网络监督的目光无处不在,越自以为是、将错就错,越会将自己拖入舆情的深渊,相反,积极回应、扎实整改,才是在以实际行动修复已经出现的信任裂痕。

“做”是第一性,“说”是第二性。即便某些事件确实棘手复杂,但只要迎难而上、勇于去“做”,并将具体的成果有效地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自然就有了凝聚共识的基础。

更何况,随着公众素养提升,绝大多数网友都有基本的辨别力,理性的是非观。做事坦坦荡荡,从政清清爽爽,关系明明白白。就算遇到某些“莫须有”的舆论挑剔,也能一身正气、腰杆挺直,不至于陷入舆情滔天的被动局面。

正所谓,“行得正坐得端,何须屈尊畏谗言”。

(八)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官员修炼政务舆情应对基本功,回应的还是提振政府公信力这一课题。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亦关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官员的“舆情恐惧”,必须要克服。敢于直面争议、回应问题,“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本身就传递着某种敢担当、敢任事的作风,这才是人民群众更加看重的品质。

互联网,是治理的变量,也是能力的增量。政府也好,官员也罢,都要修炼本领过好这一关,习惯在阳光下做事、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恐惧”之症便可极大缓解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3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面对公共事件,干部不可“躲镜头”“怕回应”
近年来,由社会、民生话题所引发的舆情事件较多,发酵速度也比过去更快,舆情应对主体不断下沉,对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记者梳理江西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热点公共事件发现,超半数存在
2024-06-12 09:51:00
...治区纪检监察网络中心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评论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论不仅是引导舆情发展的催化剂,还通过多样的互动和传播促进了公众对事件的全面理解和理性认知
2024-09-20 04:57:00
网络舆情知识生产是网络空间中各类内容生产主体将信息演变为数据,转化为观点,引发关注,形成一定程度上社会共识的“知识化”的过程。据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
2025-09-19 17:04:00
...方面面。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舆情呈现出载体多元、过程复杂、客体相似、时间关联的特点,为后续引导处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全媒体生态视域,高校当基
2024-04-02 08:58:00
壹点舆见 | 保农时,助丰收!—— 涉麦收舆情焦点透视与提示
蛙眼舆情分析师 杨绪彬“春争日,夏争时”,近日,全国多地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季节,全力抢收、晾晒粮食、颗粒归仓,成为农户的头等大事,同时,由于小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麦收获也
2024-06-05 17:02:00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公立医院新媒体建设与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的研究王珮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进入大众的生活。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
2023-12-12 11:04:00
...点频道邱 风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了关于肖某引发舆情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涉及肖某的违规违纪违法主要问题、董某莹的违规违法主要问题、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核查情况等
2025-05-15 22:04:00
今日舆论场|蜜雪冰城员工水池洗脚事件启示:品牌口碑修复应靠行动落实
齐鲁蛙眼舆情分析师 刘凯 实习生 邓桤鑫一、事件概述近日,一段关于蜜雪冰城员工在店内水池冲洗脚部的视频在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引发网民关注与舆论热议。其发展脉络大致
2024-06-20 09:28:00
...造就了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言论表达方式,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极大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稳定,也得到了广大网络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一、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概念首
2023-09-23 09:1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客服帮忙关闭自动续费?厦门阿婆近百万存款险被骗
漫画/张平原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程午鹏 通讯员 潘岩)4天时间里,发生12起冒充“抖音”客服的诈骗——骗子冒充客服人员
2025-11-03 08:24: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通讯员 黄志辉)男子多次到停产厂房偷盗研磨球(注:一种高硬度研磨介质),工厂工作人员报警后
2025-11-03 08:2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通讯员 齐铭)夜间,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因行为异常被集美交警大队执勤民警拦下。检查发现,该车非法安装翻转车牌设备与强光灯
2025-11-03 08:2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通讯员 魏静 蔡雅蓉)女童外出玩耍时与家人走散,最后在居民楼走廊上睡着,幸得热心群众发现并报警
2025-11-03 08:25:00
18家营收超百亿 8家净利超10亿2025年厦门企业家日大会召开,2025厦门民营企业百强榜发布东南网11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奕琳)11月1日
2025-11-03 10:17:00
王琦“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教你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困惑”“这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出现了各类心理类直播间
2025-11-03 10:59:00
厦门举办2025年厦门企业家日大会 八位企业家代表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11月1日上午,我市举办2025年厦门企业家日大会。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 通讯员 郑春萌)11月1日,在第六个“厦门企业家日”到来之际
2025-11-03 08:55:00
三院士领衔 2025化学化工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在合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1月2日,“2025化学化工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在合肥高新区开幕,麻生明、施剑林、朱为宏等多位院士参会。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代表共聚一堂
2025-11-03 09:09:00
阅见厦门 | 2025书香鹭岛启动 全民阅读再掀热潮
2025书香鹭岛全民阅读活动启动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11月1日上午,2025书香鹭岛全民阅读活动在五一文化广场启动
2025-11-03 08:55:00
南报网讯(记者王峰实习生赵韵涵)11月2日,秋天的阳光洒在玄武湖畔,位于金陵STYLE浪漫中心的2025南京文学书集又开始了以书香迎客的一天
2025-11-03 07:37:00
“心”生欢喜,“耳”目一新 18名西藏患儿在宁成功接受手术南报网讯(记者王婕妤)“他从没在学校的体育场上自由奔跑过,是南京的医生帮他重拾自信
2025-11-03 07:37:00
南报网讯(记者张甜甜)“苏超”,正为城市招商引资打开“超”链接。11月1日晚,在上海月星环球港举行的“我在上海看苏超”足球嘉年华上
2025-11-03 07:37:00
南报网讯(记者朱静)11月1日,参加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的艺术家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
2025-11-03 07:38:00
猛德大叔与江西的情缘
在帕米尔高原上颠簸4个多小时,终于,在一片开阔的牧区,我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大叔正帮老乡寻找走丢的牦牛
2025-11-03 07:0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佘峥)第三届“AI(人工智能)+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10月3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探讨主题之一是大学怎么培养能适应智能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2025-11-02 08:11:00